區田法
區田法,又稱區種法,中國漢代出現的一種耕種方法。在田地中挖穴或開溝,稱為區,把農作物種在帶狀低畦或方形淺穴內的一種園藝式的農作法。
在土地精耕細作的基礎上,開挖帶狀低畦或方形淺穴,在區中點播密植作物,然後區在內增施肥料,調和土壤,增強土壤蓄水保墒保肥的能力。在區內實行點播和適當密植,保證全苗,加強中耕除草和及時灌溉,在小面積的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物力,精耕細作,旱澇保收,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達到少種而多收。漢成帝時,汜勝之為議郎,曾以輕車使者的名義在三輔(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提倡種麥,獲得豐收。他總結三輔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在趙過推廣代田法的基礎上,發展為區田法。反映了西漢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但技術要求高,耗費人力物力多,不能普遍推廣。
參考資料
- 鄭天挺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19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