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俊
劉知俊(9世紀—918年1月21日[1]),字希賢,外號劉開道,在後梁太祖朱全忠為晚唐大軍閥乃至後梁皇帝時為其部將。後來他擔心太祖對他不利,叛變,先投岐國,再投前蜀。前蜀高祖皇帝王建卻忌其才能,後將其誅殺。
劉知俊 | |
---|---|
出生 | 9世紀 唐朝 |
逝世 | 918年1月21日 前蜀 |
職業 | 後梁、岐、前蜀將官 |
唐朝年間
劉知俊生年不詳,徐州沛縣人。姿貌雄傑、倜儻,有大志。起初效力感化軍節度使時溥,為列校,很受時溥器重,後來卻因有勇略遭時溥所忌。[2]大順二年(891年)十一月,劉知俊率眾二千投降正長期對時溥作戰的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從此感化軍不振,再不能與宣武軍對抗。[3][4]朱全忠署劉知俊為軍校。劉知俊披甲上馬,輪劍入敵,勇冠諸將。朱全忠命他統領左右義勝兩軍,不久又用為左開道指揮使,於是得號「劉開道」。劉知俊討伐偽帝秦宗權和攻打感化軍有功。[2]感化軍軍部徐州於景福二年(893年)四月被朱全忠軍攻陷,時溥自焚。[5]劉知俊得補徐州馬步軍都指揮使。乾寧二年(895年),劉知俊儲谷於石碭,準備南襲寧國軍節度使楊行密,楊行密所授溫州刺史張訓屯漣水,遣兵浮海掩襲劉知俊得其草料。劉知俊戰不勝,攻漣水,大敗,僅以身免。[6]後攻克海州,被奏授海州刺史。光化三年(900年)七月,因朱全忠所奏,劉知俊以宣武軍押衙為檢校右僕射。[7][8]天復初年,歷任懷州、鄭州刺史。[2]
天復元年(901年),以神策軍左中尉韓全誨為首的當權宦官害怕在位的唐昭宗和宰相崔胤要屠戮他們,將昭宗從長安劫持到盟友李茂貞治下的鳳翔。崔胤召朱全忠,朱全忠包圍鳳翔軍部鳳翔府。[9]但是圍城陷入僵持,朱全忠長期不能攻克鳳翔。二年(902年)九月,朱全忠因長期下雨且士卒多病,想解圍撤到河中,在劉知俊和親從指揮使高季昌勸說下才繼續圍城。後在高季昌建議下,朱全忠派騎士馬景投降李茂貞,詐稱宣武軍正在撤退。李茂貞出鳳翔意圖襲擊朱全忠「正在撤退」的軍隊,中伏,遭大損才逃得性命。最終他於三年(903年)正月屠戮宦官,將皇帝交給朱全忠以求和。[10]
劉知俊參與平定青州有功。天祐元年(904年)正月,朱全忠懷疑崔胤反對自己,殺之,進而迫昭宗從長安遷都洛陽。後又任韓建為佑國軍節度使,劉知俊為匡國軍節度使,預防李茂貞和其養子靜難軍節度使李繼徽進攻。[11]三年(906年),李繼徽與鳳翔和李茂貞治下的其餘三鎮保塞、彰義、保大的五六萬軍隊屯美原,列十五寨,一起攻打定難軍,定難軍求救於朱全忠。朱全忠命劉知俊和都將康懷貞赴援,以曹州刺史張歸霸副於劉知俊。劉知俊先攻保大,九月,陷其治下坊州,擒刺史劉彥暉,再以五千軍敗李繼徽六萬軍於美原,[12]斬獲二萬,獲馬三千匹,執其偏裨百人,[13]迫其僅以身免,撤回靜難軍部邠州。隨後劉知俊、康懷貞又攻陷保大軍部鄜州、[14]保塞軍部延州等五州。李茂貞軍大挫,從此不振。[15][16]劉知俊被加檢校太傅和宰相榮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康懷貞被任為保大節度使。[17]
作為後梁將領
四年(907年),朱全忠迫使唐哀帝禪位,滅唐朝,建立新朝後梁,為太祖皇帝。一些地方軍閥拒絕承認他為皇帝,其轄下領地實質成為獨立政權。其中包括李茂貞,因封號岐王,政權稱岐國;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因封號晉王,政權稱晉國;淮南節度使楊渥,封號弘農郡王,但因其父和前任楊行密封號吳王,政權又稱吳國;王建,封號蜀王,不久自行稱帝,政權稱前蜀。[18]
後梁太祖攻打晉國治下由李克用養侄李嗣昭管治的昭義軍,包圍軍部潞州,李克用病重,起初無力派出援軍。不久李克用卒,子李存勖繼位。開平二年(908年)三月,因潞州行營都統亳州刺史李思安不能攻克潞州,太祖親臨前線督圍,從匡國軍(不久與軍部在許州的忠武軍互換了名號)召劉知俊率軍前往澤州參戰,以為潞州行營招討使,[19][20]宴扈駕群臣並慰勞劉知俊,賜以金帶、戰袍、寶劍、茶藥。劉知俊認為前線不是車駕久駐之所,上表請太祖回京。太祖准奏。[21]劉知俊率精兵萬餘人攻擊晉軍,斬獲甚多,上表請求留下攻城,但太祖皇帝擔心岐國攻打忠武軍,命劉知俊退屯晉州,等五月再歸鎮。不久,李存勖與蕃漢都指揮使周德威發起奇襲,敗圍攻潞州的後梁軍隊,周德威試圖乘勝再攻取澤州。後梁龍虎統軍牛存節予以抵抗,劉知俊也從晉州率兵相救,周德威焚燒攻城器械而退。[18][22]
前蜀和岐國聯軍五萬攻長安,晉監軍張承業也率軍參戰。六月,劉知俊被任為西路行營都招討使,與取代韓建的佑國軍節度使王重師大破岐軍於幕谷,[19][23][24]俘斬千計,收其器甲,李茂貞僅以身免。[21]王重師、劉知俊又在長安西打敗王建將康晏所率步騎二萬,蜀、晉軍隨後撤退,蜀軍於是不振。[18][25][26]之前劉知俊和康懷貞曾占領的延州當時又被岐國收復,九月,岐國保塞軍節度使胡敬璋攻打上平關,被劉知俊擊破。[27]
年底,胡敬璋卒,將領劉萬子代任。劉萬子暴虐不得人心,且圖謀通梁,李繼徽於是於開平三年(909年)二月派延州牙將李延實(又名許從實)在胡敬璋葬禮上殺劉萬子,[28]接手保塞。劉萬子的部下馬軍都指揮使高萬興與其弟高萬金等三十八人因而投降劉知俊。[21]劉知俊會同高萬興,三月攻下丹州,四月親攻延州,派白水鎮使劉儒分兵圍坊州,李延實被擒投降,岐國任命的保大節度使李彥博、坊州刺史李彥昱都棄城奔鳳翔。[19]於是太祖以高萬興為保塞節度使,[24]絳州刺史牛存節為保大節度使。[16][27]
劉知俊雖然很受太祖喜歡,被加檢校太尉、兼侍中,封大彭郡王(一作彭城王)[29],但因太祖對其他將領日益猜忌殘忍,不安害怕。他在築營牆時掘得一物,重八十餘斤,狀如油囊,召賓幕將校問之,判官劉源說:「這是冤氣所結,古來囹圄之地或有。以前王世充據洛陽,修河南府獄,也獲此物。我劉源聽聞酒能忘憂,以美酒祭奠,或可消釋。但此物出現,也不是吉兆。」劉知俊命備酒饌祭奠禱告,重新掩埋之。太祖以左龍虎統軍劉捍代王重師為佑國軍留後,劉捍誣告王重師私通靜難、岐國,太祖賜王重師自盡並滅其族,這使得劉知俊越發警惕。太祖命劉知俊乘勝攻取靜難軍,劉知俊認為這難以做到,以缺糧為由推辭,太祖命他歸鎮。太祖幸河中,想伐晉,派宣徽使王殷急召劉知俊入朝,欲以為河東西面行營都統,且因劉知俊之前攻占丹州、延州之功,厚給賞賜。劉知俊警惕了,其弟內直右保勝指揮使劉知浣跟隨太祖於洛陽,秘密派人告訴劉知俊說太祖要殺劉知俊。不久劉知浣又請求率弟弟和侄子們前去迎接劉知俊,太祖同意了。六月,欽天監仇殷路過崇政院,值班的宰相敬翔問他天象,仇殷預言會有壞消息。兩天後,傳來消息,劉知俊以忠武軍投降岐國,[30]將監軍和不從命的將佐抓起來解送岐國,觀察判官盧匪躬為亂兵所殺;又派兵襲華州,逐刺史蔡敬思,以兵守潼關;秘密派人以重利賄賂長安諸將,奇襲長安,抓住劉捍,劉捍被送到岐國處死;[31][32]又派使者求援於岐、晉,還寫信給李存勖:「不出十天,就可以取兩京,恢復唐朝的社稷。」晉王李存勖親自率軍出兵,派周德威攻晉州。[33]儘管遭到劉知俊的反叛,太祖起初還想和他聯絡,派近臣諭稱之前對劉知俊的厚待。劉知俊回答自己感恩,但怕遭到王重師的命運。太祖又派使者稱劉知俊殺劉捍是正確的,也痛悔王重師之死,但劉知俊不再回復,於是太祖下詔削劉知俊官爵,以山南東道節度使楊師厚為西路行營招討使,率副招討使保義軍節度使康懷貞、左龍武統軍劉鄩、保大軍留後牛存節、左羽林統軍張歸厚、同州東面行營招討使護國軍節度使冀王朱友謙、右羽林統軍胡規等攻打劉知俊,[34]並下令活捉劉知俊者,賞錢一萬貫文,授忠武軍節度使,並賜莊宅各一所;活捉劉知浣者,賞錢一千貫文,除刺史,有官者超轉三階,無官者特授兵部尚書;活捉劉知俊骨肉及近上都將並梟送闕廷者,賞賜有差。[35]劉鄩很快攻破潼關。劉知浣一行因迷路,剛從潼關入關,劉知浣被俘。太祖又派劉知俊的侄子劉嗣業持詔去同州招諭劉知俊,劉知俊想輕騎去行在謝罪,被弟弟劉知偃阻止。劉知俊部將聶賞以華州投降楊師厚。同州水咸而沒有水井,劉知俊口渴,因而棄同州,[20]舉族奔鳳翔。[15][19][21]因劉知俊所引據長安的岐軍也被楊師厚逼降。[36][37]楊師厚又敗周德威。[38]李茂貞厚待劉知俊,加檢校太尉,授高級宰相頭銜中書令,但因領地狹小,無以劃藩鎮以劉知俊為節度使,只能厚給俸祿。[27]閏八月,後梁太祖又下詔稱追隨劉知俊者多系脅從,如重返,當加恩而不怪罪。[21]
作為岐國將領
七月,李茂貞想取朔方以安置劉知俊。他和李繼徽、劉知俊各自遣使與晉相約,由晉軍攻打晉州、絳州分散後梁注意力,然後派劉知俊攻朔方、定難軍,兼取關中三輔。八月,晉、岐出兵。但周德威率領的晉軍攻打晉州時被守軍擊退,楊師厚到晉州救援時,周德威撤軍。[22]十一月,劉知俊親自率靜難、鳳翔、天雄、彰義四軍數萬攻靈州,朔方節度使韓遜求救於後梁。太祖派康懷貞和感化軍節度使寇彥卿攻打靜難以迫使劉知俊撤軍。康、寇很快攻占寧州、衍州、慶州。十二月,劉知俊聞訊很快解靈州圍,[16][24]回師迎戰。太祖也命康、寇撤退,也派軍去三原青谷為援。康、寇率數萬軍到三水,劉知俊已與李茂貞養孫李彥琦合謀,遣兵據險於長城嶺以待,因康懷貞所部左龍驤軍使王彥章力戰,康懷貞等才得以通過。康懷貞與裨將李德遇、許從實、王審權分兵,但都沒能和援軍會師。他們到昇平,劉知俊伏兵山口,康懷貞大敗,僅以身免,[20]李德遇等的軍隊則覆沒,許從實被殺。[13][19][40]李茂貞因而任劉知俊為彰義軍節度使。[27]
天復十年(910年)七月,李茂貞、李繼徽、劉知俊遣使告晉,請合兵攻定難節度使李仁福,晉王遣時任振武節度使周德威率兵會之,涇原節度使李繼鸞也出兵,[41]合五萬眾,圍夏州。李仁福兵力俱乏,向梁求援,梁太祖以宣化軍留後李思安為東北面行營都指揮使,鎮國軍節度使楊師厚為西路行營招討使相救。當時梁供奉官張漢玫因宣諭、國禮使杜廷隱因賜幣都正在前往夏州,到石堡寨,聞訊,以防卒三百人馳入,與指揮使張初、李君用率州民防卒與李仁福共守。劉知俊雖然在寧州三敗梁軍,但被岐國人構陷而退軍,[22]當夾馬指揮使李遇、劉綰分別率鄜州、延州援軍到後,晉岐聯軍敗,分路逃遁,夏州圍解。九月,梁太祖復下詔,生擒劉知俊者,賞錢千萬,授節度使,首級次之。[35][40]
十一年(911年)正月,王建召回已嫁給李茂貞從子天雄軍節度使李繼崇的女兒普慈公主並留下,岐國與前蜀因而絕交。前蜀軍最初在交戰中取勝,但八月,劉知俊和李繼崇就在青泥嶺迎戰並擊敗前蜀山南節度使招討使唐道襲和王建養子兼中書令北路行營都統王宗侃、太子少師招討使王宗賀、左金吾大將軍王宗紹,迫使唐道襲奔興元府,王宗侃、王宗賀等收散兵奔安遠軍,前蜀馬步使王宗浩奔興州途中在江中溺死。劉知俊、李繼崇追擊,劉知俊攻取興州、鳳州,圍興元和安遠軍軍部西縣。前蜀眾將想放棄興元,因唐道襲強烈反對而未遂。王建派從子御營使昌王王宗鐬為應援招討使,養子定戎團練使王宗播為四招討馬步都指揮使,往救興元、安遠,十月本人也親自從成都出發赴援,命開道都指揮使王宗弼率軍救安遠,在斜谷打敗劉知俊。王建親臨,蜀軍士氣大振,岐軍在遭到幾次失敗後,只得撤退。因李茂貞左右石簡顒誣陷,李茂貞奪劉知俊軍權,但李繼崇說劉知俊是壯士,不應被懷疑,於是李茂貞殺了石簡顒以安撫劉知俊。李繼崇召劉知俊族人遷到天雄軍軍部秦州。[42]
十四年(914年)十二月,李繼徽被兒子李彥魯毒殺,李彥魯自稱留後。十五年(915年)四月,李繼徽養子李保衡(《十國春秋》作李彥康)殺李彥魯,以靜難軍降後梁。後梁皇帝朱瑱任河陽留後霍彥威為靜難軍節度使。李茂貞聞訊,五月,派劉知俊圍攻邠州,但霍彥威與諸軍都指揮使黃貴堅守,劉知俊不能克。[43]霍彥威每次抓到劉知俊的士兵都放還,劉知俊感激,不再攻之。[44]李昊當時在新平寓居,越城而出,被劉知俊的候騎所得,劉知俊和他說話,很器重他,置於門下,把女兒嫁給他。[45]十一月,蜀軍攻天雄軍,迫使李繼崇投降。蜀軍攻占天雄軍,將劉知俊家人帶回成都。[46]梁救軍也到,劉知俊聞訊亦解邠州之圍回鳳翔,[47][48]因家人都在蜀,害怕遭到猜忌,而李茂貞左右又因嫉妒劉知俊之功而離間,[29]劉知俊遂乘夜率七十親兵(《舊五代史》作親信百餘人)斬關而出奔蜀。[49]
據《鑑戒錄》載,與李繼崇一同降蜀的有「無敵王」劉知俊及郭守遷、郭守存、李彥德、聶璝、孫禮、陳彥詞、毛昌業、邵雲等戰將五十餘員、馬三千餘匹、兵士九千、戶六萬。
作為前蜀將領
王建起初很歡迎劉知俊,授武信軍節度使,[2]代陳絢。馮見鬼對陳絢說:「府主雖號元戎,前無旗節,殆不久乎?別擔憂。」[50]劉知俊署李昊為從事。[51]
通正元年(916年)八月,王建以王宗播為西北面都招討,劉知俊、天雄軍節度使王宗儔、匡國軍使唐文裔為第一、第二、第三招討,與王宗紹等率兵十二萬出秦州伐岐。[52]劉知俊攻取秦、鳳、階、成四州。[13]十月,圍鳳翔。正逢大雪,王建召諸軍班師。[49][53]
蜀改國號漢。天漢元年(917年)七月,王建又以劉知俊為西北面都招討,顯然意在伐岐。但劉知俊部將都是王建舊部,不服劉知俊,因而劉知俊無功。王建近臣飛龍使唐文扆數次詆毀劉知俊。[1]又有嫉妒劉知俊名聲者作謠言:「黑牛出圈棕繩斷。」(一作「黑牛無系絆,棕繩一時斷。」[29])因劉知俊膚色黑,生於牛年,而王建的兒子(親子和養子)和孫子都分別以「宗」(諧音「棕」)「承」(諧音「繩」)為輩分字命名。[2]王建也忌劉知俊之才,秘密對親近者說:「我老了,將要死了,劉知俊不是你們所能駕馭的,不如早圖之。」蜀人也都不喜歡他。十二月,王建收捕劉知俊,稱其謀叛;劉知俊與判官石欽若一同被斬於炭市。[1][46]臨死時,惶恐乞命,行刑者嗟笑他。劉知俊伏誅距馮見鬼的預言還不到一年。[50]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杜光庭上表稱賀。[54]次年,王建染病,閉上眼就看到劉知俊在眼前,蜀人都害怕。於是王建粉碎劉知俊的骨頭,投入蜀江。[55]當時也有童謠「豸留(食竹鼠,諧音「劉」)豸留引黑牛,天差不自由。但看戊寅歲,揚在蜀江頭。」至此得到應驗。[29]
劉知俊出征鳳翔時,都讓李昊代理本鎮事務,劉知俊伏誅,李昊也受到牽連被罷官。[51]但王建之子王衍繼位後,王建女兒峨眉長公主嫁給了劉知俊的兒子劉嗣禋,可見劉知俊的族人顯然沒有受到牽連。[2]
後來李昊效力後蜀後主孟昶,孟昶要給李昊二子授官,李昊堅決辭讓,請求為原先同效力於劉知俊的判官石欽若、蘇涯等的兒子授官職,後主嘉嘆准許了,且仍授李昊二子官職。[51]
注釋及參考文獻
- ^ 1.0 1.1 1.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
- ^ 2.0 2.1 2.2 2.3 2.4 2.5 《舊五代史》卷一十三
- ^ 《舊五代史》卷一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
- ^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
- ^ 《舊唐書》卷二十上
- ^ 《舊唐書·昭宗紀》稱劉知俊還被任為鄭州刺史。當時劉知俊尚任海州刺史,<昭宗紀>疑誤,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不取。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二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三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四
- ^ 《新唐書》卷十
- ^ 13.0 13.1 13.2 《新五代史》卷四十四
- ^ 《舊五代史》卷二
- ^ 15.0 15.1 《舊五代史》卷一十六
- ^ 16.0 16.1 16.2 《新五代史》卷四十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五
- ^ 18.0 18.1 18.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六
- ^ 19.0 19.1 19.2 19.3 19.4 《新五代史》卷二
- ^ 20.0 20.1 20.2 《新五代史》卷二十二
- ^ 21.0 21.1 21.2 21.3 21.4 《舊五代史》卷四
- ^ 22.0 22.1 22.2 《舊五代史》卷二十七
- ^ 《舊五代史·太祖紀四》將此戰記作七月。
- ^ 24.0 24.1 24.2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二
-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八
- ^ 《新唐書·沙陀傳》作天佑四年事。
- ^ 27.0 27.1 27.2 27.3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
- ^ 《舊五代史·高萬興傳》作高萬興、高萬金縱兵攻殺劉萬子。
- ^ 29.0 29.1 29.2 29.3 《十國春秋》卷四十二
- ^ 《舊五代史》卷二十四
- ^ 《舊五代史》卷二十
- ^ 《新五代史》卷二十一
- ^ 《新五代史》卷五
- ^ 《舊五代史》卷一十九
- ^ 35.0 35.1 s:討劉知俊懸爵賞詔
- ^ 《舊五代史》卷二十二
- ^ 《舊五代史》卷二十三
- ^ 《新五代史》卷二十三
- ^ s:曉諭梁將王檀書
- ^ 40.0 40.1 《舊五代史》卷五
- ^ 李繼鸞按《舊五代史·太祖紀五》為劉知俊所誘「涇原賊帥」,《西夏書事》亦載「於是茂貞與邠寧節度李繼徽、涇原節度李繼鸞,遣使太原,請會兵攻夏州。」但涇原節度使即彰義節度使且劉知俊並未他任,且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涇州》無李繼鸞,李繼鸞或並非節度使,或即劉知俊入岐後之別名,待考。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八
- ^ 《舊五代史》卷六十四
- ^ 《新五代史》卷四十六
- ^ 《宋史》卷四百七十九
- ^ 46.0 46.1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
- ^ 《舊五代史》卷八
- ^ 《舊五代史·末帝紀上》稱劉知俊圍邠州共十四月。《舊五代史·霍彥威傳》《新五代史·霍彥威傳》皆稱劉知俊圍城一年有餘。《十國紀年》作劉知俊奔還秦州。
- ^ 49.0 49.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九
- ^ 50.0 50.1 《十國春秋·馮見鬼傳》
- ^ 51.0 51.1 51.2 《十國春秋·李昊傳》
- ^ 《十國春秋·王宗紹傳》
- ^ 《舊五代史·劉知俊傳》稱劉知俊班師途中攻隴州並俘獲岐國保勝節度使兼侍中李繼岌(本名桑弘志),但《資治通鑑》《十國春秋·桑弘志傳》皆稱桑弘志是主動帶兵投降前蜀的。
- ^ s:賀誅劉知俊表
- ^ 王仁裕《王氏見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