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之役
八國聯軍之役,中國大陸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庚子戰爭[2][3][頁碼請求][4],聯軍方則稱國際使館圍城戰、北京使館區圍城戰、國際公使館包圍戰、國際公使館圍攻事件(英語: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德語:Belagerung des Pekinger Gesandtschaftsviertels、俄語:Осада Посольского квартала в Пекине、日語:国際公使館包囲戦/こくさいこくしかんほういせん、義大利語:L'assedio delle Legazioni Internazionali),是指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清朝向俄、德、法、美、日、奧、義、英宣戰後,八國派遣的聯合遠征軍,以保護駐京使館及僑民為名,與排外的義和團作戰,並與一度支持義和團的清朝(僅北部,見東南互保)之間的戰爭。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1至3萬人,後來增至約5至10萬人[註 1],日軍人數最多,三萬數千兵過半,其次俄軍,並間接導致海蘭泡慘案;組八國聯軍並參與來主導軍事行動,成功鎮壓義和團。
八國聯軍之役 | |||||||
---|---|---|---|---|---|---|---|
義和團運動的一部分 | |||||||
日軍和英軍在北京皇城內與清軍激戰 | |||||||
| |||||||
參戰方 | |||||||
義和團 清朝 |
八國聯軍: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慈禧太后 榮祿 載漪 董福祥 馬安良 馬福祿 † 馬福祥 馬福興 曹福田 張德成 † |
愛德華·西摩爾 克勞德·竇納樂 阿爾弗雷德·蓋斯利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塞耶夫 尼古拉·連納維奇 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 福島安正 山口素臣 阿德納·查菲 | ||||||
兵力 | |||||||
約160,000名清軍、義和團士兵 |
51,755人 51艘軍艦 | ||||||
傷亡與損失 | |||||||
約15,000人 | 約2,500人 |
「八國聯軍之役」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國大陸 |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
臺灣 | 八國聯軍之役 |
香港 | 八國聯軍之役[1] |
澳門 |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
義和團潰敗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清廷自稱「庚子西狩」;由於首都被攻破,最終加上西、比、荷等列強紛至沓來,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懲戒相關官員,與審判拳民對洋人與本地基督徒所犯罪行(列強也要求平反部分大清官員),付出龐大的賠款(後部分歸還),並喪失多項主權,各國取得在北京駐軍、俄國在東北駐軍及建築要塞特權。[5]國內方面,雖然自立軍等,企圖藉八國聯軍勢推翻清政府未果,但影響所及,東南省分連合互保,與中央的離心程度更大,加上清帝國內部及遼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衝擊,間接導致同意變法,清廷衰落、走向革命,日俄衝突等變化。
起因
戊戌變法後的餘波
清廷自鴉片戰爭戰敗之後,在多次對外戰爭中又接連失利,屢屢割地賠款,列強紛在中國強租港灣、劃分勢力範圍[6],慈禧太后的憤怒情緒日漸增長[7]。
1898年,在慈禧默許下,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變法,擬仿照西方制度,因守舊派反對,變法操之過急,光緒帝急於變法的成功,採納康有為、梁啟超意見,跳過慈禧任命袁世凱,並要求袁世凱派新軍圍頤和園,被慈禧得知,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並打算廢光緒帝另立新帝;列強多支持光緒帝,而日本、英國甚至協助康、梁等人逃離中國,他們在日本逃亡時仍在繼續進行反慈禧活動。事後,慈禧軟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臺。
拳民暴動
義和團原為山東省一些學習神打的拳民組織,初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基督教會;後在各國壓力下,清廷改派袁世凱入魯取締,義和團乃轉移至順天府、涿州等地,京師亦漸有拳民活動。
當時,慈禧太后一改過去對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開放態度,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神靈附體」、「刀槍不入」、「槍砲不傷」,欲藉助義和團之力排外[8];她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剛毅回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9]。在部分朝廷親貴支持下[10],義和團開始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大舉進京勤王,到處殺害外國人及中國的基督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搗毀一切外國來的東西,對任何使用「洋物」的中國人都冠以「二鬼子」的稱呼,抓住就殺。
使館區自救
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的反西方殖民者的行為,但未獲回應。1900年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清廷要求使館人員離京暫避,各使館聞之均感不耐,不但不允反而要求直接在北京駐軍,清廷最終同意英、俄、法、美、意、日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海軍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控制治安。6月3日,德、奧又派兵83人抵京。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3000人,當中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
聯軍出兵
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2000人聯軍趕往搶救,未經清廷允許,由英國皇家海軍中將西摩爾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此事釀成開戰的導火線。
經過
先頭部隊入京受阻
6月11日,日本駐清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甘軍所殺。
6月11日,西摩爾率領之聯軍二千餘人,從大沽出發,經天津向北京推進。團民拆毀天津到北京的鐵路,又設下埋伏,在廊坊和楊村之間包圍擅闖的聯軍。數千團民及二千名清軍(聶士成指揮之武衞前軍)在廊坊襲擊聯軍,西方聯軍死傷近四百人,只得就地防守。清廷將此役稱為「廊坊大捷」。
6月12日,義和團拳民400人攻進天津紫竹林租界。
6月14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率士兵攻擊圍聚在使館周圍的義和團拳民,下令見義和團民殺無赦,打死約30個中國人。
6月15日,慈禧以光緒帝名義下旨,令在任兩廣總督李鴻章,以及山東巡撫袁世凱速入京;兩人因東南互保的事宜,均未赴召。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對外電報中斷。各國海軍將領會議,決定佔領大沽口炮台。同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發出解散拳民的上諭。
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據惲毓鼎記載,此時慈禧太后收到一則洋人照會,內容包括要求她歸政光緒帝(此事真偽存疑)[11];於是太后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命載勛任步軍統領九門提督,會剛毅、載漪、載濂、載瀾等親貴統領義和團。
6月20日,德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往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神機營章京恩海伏擊殺死。
清朝對十一國宣戰
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公布《宣戰詔書》,號召全國軍民抵抗英國、美利堅、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日本、俄國、奧匈帝國、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十一國[註 2];同時,還懸賞捕殺洋人:「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13]。義和團及官軍(主要為榮祿手下之甘軍)開始圍攻使館區。
6月23日,聯軍自大沽登陸,解西摩爾之圍。
6月25日,清廷當權派載漪、載勛、載濂、載瀅等率拳民六十多人奔瀛台欲弒光緒帝,為慈禧太后所阻而未果。慈禧太后諭榮祿停攻使館,並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館慰問。
6月27日,300多名威海衛華勇營代表英軍對華作戰,攻佔了北洋軍的軍火庫,並在7月9日攻佔了海關署的軍火庫;7月13、14二日與聯軍會合佔領了天津城,隨後又直撲北京,隨聯軍參加了解救公使館區的一系列戰鬥[14][15]。
6月28日,清軍復攻使館。
7月9日,聶士成於天津城南戰死。14日,聯軍佔領天津;直隸總督裕祿兵敗自殺。
7月14日,天津城失守,八國聯軍占領天津後成立天津地區臨時軍政府,管理天津。由此,天津經歷了長達兩年的外國軍隊占領時期(直到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代表袁世凱接管天津政權為止)。
7月16日,俄軍於黑龍江海蘭泡越境,悉數屠殺清民六千多人,史稱海蘭泡慘案。
8月2日,聯軍集兵二萬自天津沿運河兩岸進發;4日進逼北京,儘管當時京津之間的清軍及拳民合計有15萬之多,但聯軍沿途並未遭遇強力抵抗。不過時值仲夏,氣候炎熱潮濕,加上沿途濃密的玉米田地形成天然屏障,為聯軍進軍增添了困難。
8月11日,清廷處死主和的大臣聯元、立山及徐用儀。李秉衡兵敗退於通州自殺。
8月14日凌晨,聯軍英、美、法、俄、日五國來到北京城外,發起總攻擊——俄軍攻東直門,日軍攻朝陽門,美軍攻東便門。俄軍與日軍面對的城牆較高,且遭遇的抵抗較強,各自陣亡了約100人;而美軍進攻的東便門城牆較低,且離清軍火力較遠。上午11時,美軍使用雲梯,讓第九步兵隊帶著星條旗爬上城牆,成為最先攻入外城的部隊;美軍雖入外城,但被清軍的炮火壓制,難以繼續前進。英軍中午始達北京,攻廣渠門,至下午2時許攻入。晚上9時,俄、日軍分由東直、朝陽二門突入。15日,聯軍逐步攻佔北京各城門,與清軍在城內展開巷戰;至當晚,聯軍已基本佔領全城。
清廷西逃與求和
慈禧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倉皇離京,珍妃遭投井溺斃。慈禧太后等人先逃至懷來縣,又輾轉逃亡至大同、太原,最後來到西安;在西安,太后以皇帝名義下詔罪己,召慶親王奕劻和兩廣總督李鴻章與聯軍議和。並於翌年簽訂《辛丑條約》,得以返回北京。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後,實行分區占領,北京城被劃為德、英、法、美、俄、日等國占領區。
八國 | 占領部分 |
---|---|
北京外城 | |
德國 | 西北區 |
美國 | 西南區 |
英國 | 東南區 |
北京內城 | |
日本 | 東城及西城的北部 |
俄國 | 東城的南部 |
德國 | 東城的南部 |
英國 | 西城的南部 |
法國 | 西城的中部 |
義大利 | 東西城各占一塊 |
不包括「紫禁城」的皇城 | |
英國、日本、德國 | 皇城東部 |
美國、義大利、法國、俄國 | 皇城西部 |
8月17日,八國聯軍的代表見面,認為聯軍應該繼續戰鬥直到把北京乃至全國的反抗力量粉碎。
8月28日,八國聯軍行軍穿越紫禁城,象徵性地展示聯軍完全占領北京,清廷對此提出抗議,聯軍承諾不會占領紫禁城,但如果行軍穿越遭到抵抗的話,可能會摧毀紫禁城,後清廷屈服開門。[16]
剿滅義和團
德皇威廉二世7月2日發佈命令:「你們知道,你們在面對一個狡猾的、勇敢的、武備良好的和殘忍的敵人。假如你們遇到他,記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戰俘。你們要勇敢地作戰,讓中國人在一千年後還不敢窺視德國人。」[註 3]威廉二世的這段講話是對5世紀匈人入侵歐洲的回憶。後來這段話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英國人借用來貶損他們的德國敵人。9月,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被推為聯軍總司令。德軍在北京陷落之後兩個月才到達中國。
此後聯軍陸續增兵至十萬[17],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關、保定、正定等地,甚至進入山西境內。同時,俄國單獨調集步兵、騎兵十七萬,分六路進佔南滿洲。
和談締約
10月4日法國向各國提出備忘錄,包括懲兇、賠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駐軍、毀大沽炮台等六項要求;12月聯軍提出《議和大綱》十二條,12月24日清政府全盤接受,後來又加入了西班牙、比利時、荷蘭三國。
翌年(1901年)正月,清廷懲治「拳亂」罪首:端親王載漪、輔國公載瀾發配新疆;莊親王載勛、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等人勒令自盡;時任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啟秀等人處斬。四月,派醇親王載灃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謝罪;同時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
八國聯軍之行動,以清政府與十一個國簽訂《辛丑條約》告結;條約正文及附件十九項,於1901年9月7日正式簽署,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以當時中國人口每人一兩計),年利息4厘,分三十九年付清,本利合計共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以中國關稅和鹽稅作擔保,此即「庚子賠款」[註 4];此外,清廷承諾毀棄大沽口砲台,允許列強在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駐軍,造成京師門戶洞開,亦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軍出現在平津一帶的原因。和約締結後,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外,其餘撤退,但因不包括俄國獨自出兵的部分,造成1904年日俄戰爭爭奪滿洲。
戰後由於這筆巨款償還困難,西方各國幾經考慮中國經濟衰落以及人口極度貧困等因素,陸續退還庚子賠款用於西方列強在中國的投資。這個做法由美國總統老羅斯福開始[18],美國獲賠款2444萬;它將尚未支付的1078萬從1909年1月起退還中國,用於教育層面,例如成立清華大學。其它各國(日本、俄國除外)紛紛效仿美國,退還賠款並用於西方列強加強在中國的存在的其他用途。
勳章
大英帝國對於參戰的海軍與陸軍人員授與第三次中國戰爭勳章,對三場戰役的參戰者授與勳扣:「大沽口炮台之戰」、「使館區自救」、「使館區解圍(包括西摩爾遠征與北京之戰)」。[19][20]
影響
清統治體制變動與中國衰弱
華北大亂之際,東南各省督撫自行宣布中立;從此清中央政府權威低落,漢族有力疆臣抬頭。
慈禧太后發動第三波政治變革清末新政(1901-1908):建立36個師團新軍,新設商部(商工業省),獎勵實業;設置學部(教育部),改革教育,公布學制與設立學校,派遣留學生到日本[註 5],廢止科舉考試,1906年答應模仿日本實施憲政,1908年宣布模仿日本明治憲法的大綱,並在各省成立諮議局(地方議會)建立以日本為範本的主權國家。
遠東列強勢力變動
俄國除了與隨聯軍進攻北京外,更另外從南北兩路派二十餘萬人進佔滿洲。北路俄軍8月攻佔黑龍江將軍駐地齊齊哈爾,至9月佔領吉林烏拉駐地吉林;南路8月佔據營口,10月佔領盛京,10月6日兩軍會師,佔據了南滿全境。
1902年,英國為防範俄國南下,圖以日本作為牽制,乃與日本締結英日同盟。日俄兩國圍繞著朝鮮王朝歸屬及南滿洲利權等問題角力,終於引爆1904-1905年間的日俄戰爭。
八國聯軍的暴行
雖說義和團所具備有的犯罪性質,但前來平亂的八國聯軍期間也沒有很好的維持治安,加之所謂「聯軍」僅為了施以對等報復而雜湊而成,各國利益內部矛盾,沒有統一的秩序與軍紀下[21],德軍、俄軍、法軍有屠殺[22]、強姦[23]、搶劫、燒毀等暴行。
在北京,樊國梁教士被指控發出「布告」容許天主教徒在8月18日教堂解圍後八天之內搶奪生活必需品,規定搶奪不滿50銀兩的,不用上繳;超過50銀兩的,應負責償還,或交教堂處理[24]。樊國梁在《紐約時報》發表聲明,否認下令搶劫,而是因為當時有店無人,無法購買生活必需品,才自行搬走,但他下令要登記拿走多少,事後依記錄付了款[25]。
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的揭露,美國基督教傳教士梅子明在美國第六騎兵團陪同下,在北京周邊地區搜尋拳民,處死了義和團拳民[26]。另外,《紐約太陽報》在1900年12月24日報道中引用梅子明的話,指控非其所屬的天主教除了收取賠償金以彌補損失外,還要求以命抵命,用人頭換人頭;在任丘,有680名天主教徒被殺,所以他們要求680條人命相抵[27][28]。
影視作品
1963年,山繆·布榮士敦將此役拍成影片《北京55日》,由演過《十誡》的明星卻爾登·希斯頓,英國女星弗洛拉·羅布森(飾慈禧),「華裔食神」周英華,台灣童星巴戈演出。
注釋
- ^ 數字統計不一。按唐德剛《晚清七十年》,8月中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是七國(例如德軍直到佔領後才姍姍來遲,另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因此實際算只有五國到場發揮作用)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並非歐洲英軍,主要為東印度錫克兵,及少數威海衛華勇營)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奧國五十人,義國五十三人。
- ^ 實際上,該詔書未曾按現代外交慣例,交予各國使節。所謂「宣戰詔書」只是號召全國軍民抵抗侵略的動員令,而非宣戰書,在這場戰爭中,列強始終沒有向中國宣戰,中國也始終沒有對列強宣戰,雙方甚至一直都沒有斷絕外交關係[12]。
- ^ (德語原文: Ihr wisst es wohl, ihr sollt fechten gegen einen verschlagenen, tapferen, gut bewaffneten, grausamen Feind. Kommt ihr an ihn, so wisst: Pardon wird nicht gegeben. Gefangene werden nicht gemacht. Führt eure Waffen so, dass auf tausend Jahre hinaus kein Chinese mehr es wagt, einen Deutschen scheel anzusehen. 這個演講有兩個不同的版本,詳細參見討論頁)
- ^ 其中俄國索取最多,達一億三千餘萬兩,近全額的百分之三十;美國後來在中國駐美國公使梁誠努力交涉下,退還近一半的庚子賠款,用於創辦清華大學。
- ^ 戰後日本成為中國留學主要目的國,人數由1901年僅280人激增至1906年的18,000人。
參考文獻
引用
- ^ 香港教育局.(中四至中六)《中國歷史科支援教材(必修部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英)寶復禮. From Tientsin to Peking with the allied forces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回憶錄]. 由宋美盈; 李茜茜; 何彩琴翻譯. 北京市: 東方出版社. 2015年 [2023-05-28]. ISBN 978-7-5060-771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8).
- ^ 王重旭. 中国历史的屈辱. 北京市: 華夏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508054216.
- ^ 这本书竟称“八国联军乃正义之师”,荒谬!. 人民網. 2021年11月8日.
- ^ 網易. 庚子事变后,强硬主战派大臣毓贤、刚毅等人因何被慈禧诛杀?. www.163.com. 2022-11-08 [2024-09-21].
- ^ 《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第二章·晚清的對外關係1866-1905瓜分中國的危險》 瓜分中國的危險-割地狂潮:"在三國干涉以後,德國要求在中國取得一處海軍基地作為酬勞,它列舉了所有其它列強都在東亞擁有基地的事實,如英國之在香港,法國之在東京,俄國之在海參崴等。中國拒絕了這個要求。但在1897年德皇訪問俄國時,他得到沙皇含糊其詞的諾言,即讓德國佔領山東省的膠州。德國人隨後便以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被殺害(在1897年11月)為理由佔領了膠州,迫使中國當局簽訂一項為期九十九年的租借條約,並取得了在山東境內建造兩條鐵路的特權。俄國外交大臣穆拉維約夫受此事鼓舞,爭取到沙皇對佔領旅順口和大連計劃的支持(維特對此舉持異議,但被駁回)。1897年12月,俄國藉口保護中國不受德國的侵略,將這兩個港口強行佔領,又在次年3月迫使中國租出旅順和大連(為期二十五年),同時強迫中國讓它從中東鐵路修建一條南滿鐵路抵達這兩個港口,然後向西通至營口,向東通至鴨綠江。"
- ^ 《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第二章·晚清的對外關係1866-1905瓜分中國的危險》義和團起義:「1860年英法的入侵,使清宮廷逃到熱河,隨後又敗於法國人和日本人之手,在1897—1898年外國又競相向中國要求割地,並發展教民鞏固特權:這些都使太后有充分理由怨恨外國人。」
- ^ 王連夫.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宗教特点之比较. 廣東省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2014-09-01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國家文化資料庫. [2011-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30).
- ^ 《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第二章·晚清的對外關係1866-1905瓜分中國的危險》義和團起義:"此時外國駐北京的公使們公開反對她廢黜光緒皇帝和立端王之子為大阿哥的計劃。太后和端王因無力反對外國對他們的計劃的干涉而感到丟臉和沮喪,便轉而支持義和團運動這一排外的暴動。"
- ^ 紫禁城:慈禧的最后选择(5). [2017-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 ^ 雷家聖. 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五南. 2016: 232. ISBN 9789571188119.
- ^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國門口兩種制度文化的碰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劉本森. 清末威海衛華勇營研究,1899-1906 (PDF).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5年3月, (第87期): 67–68 [民國104年] [2017-10-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5-27).
- ^ 八國聯軍中的「中國軍團」. [201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6).
- ^ Aaron Simon Daggett. America in the China Relief Expedition. Hudson-Kimberly publishing. 1903: 106–107.
- ^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PDF).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十九章.第三節
- ^ 4億5千萬!八國聯軍拿到賠款花不完 剩下的.... [202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2).
- ^ Peter Duckers. British Campaign Medals 1815-1914.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1-10-20: 1824,1864頁 [2023-12-12]. ISBN 978-0-7478-117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2).
- ^ Colin Narbeth. Collecting Military Medals: A Beginner's Guide. James Clarke. 2002年: 67頁. ISBN 978-0-7188-9009-4.
- ^ 既非「八國」亦非「盟友」: 英國在「八國聯軍」中的角色與政策. [2024-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8).
- ^ 1900年12月14日,法國《北方醒報》登載某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干的。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教士們做我們的嚮導。我們進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我們把店掌柜抓了當僕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背著運到北堂去了……」
- ^ 《拳事雜記》記載:「聯軍嘗將其所獲婦女,不分良賤老少,盡驅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為官妓。其胡同西頭,當徑設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東頭為出入之路,使人監管,任聯軍人等入內遊玩,隨意奸宿。」
- ^ 「(1)每戶為全家使用,在解圍後八天之內所抑之糧、煤或其他物品,如基其總值不超過五十兩銀子(折合175法郎),可視為無義務償還,因為這些東西屬於絕對必需。(2)每戶或每人於上述期間所搶之物,價值如超過五十兩銀子的,應負責償還,可通知自己的本堂神父,將多餘之物歸公」。……(《遣使會年鑑》1902年(合訂本),第229頁-230頁)
- ^ Bishop Favier denies charges of looting. 《紐約時報》. 1901-12-01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 ^ L. Terry Oggel. In J.R. LeMaster; James D. Wilson.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Mark Twain. Routledge. 13 May 2013. 第23頁. ISBN 978-1-135-88128-3. "Reverend William S. Ament, and an assistant, Reverend Elwood Gardner Tewksbury, escorted by an American cavalry troop, searched the countryside for Boxers, collecting indemnities for slain converts, burning peasant's houses, and even asking the soldiers to shoot 'suspected Boxers' on the spot."(英文)
- ^ Spanish Legation in Pekin Chosen for First Meeting - Missionaries Collecting Indemnity and Levying Fines - Mr. Ament of the American Board Defends His Action.. 《New York Sun》. 1900-12-24: 1 [2020-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7).
Mr. Ament declares… the Catholics, who demanded, in addition to money, head for head. They collect 500 taels for each murder of a Catholic. In the Wenchiu country, 680 Catholics were killed and for this the European Catholics here demand 750,000 strings of cash and 680 heads.
- ^ 中國義和團運動研究會 (編). 《義和團運動與近代中國社會》.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7年. 第288頁. ISBN 978-7-80524-037-4.
來源
- 書籍
- 《新理念中國歷史》.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2006. ISBN 962-948-193-6 (中文).
-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ISBN 750040766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