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鵠[1](747年—821年),唐朝詩人。

天寶六載(747年)出生。[2]早年隱居沔州漢陽(今屬武漢市),[3]貞元六年(790年)曾在荊南節度使樊澤幕內任從事[4]張籍友好。工於詩,作品多描寫隱逸生活。元和末年卒,張籍有詩哭之。[5]有詩一卷[6]已佚。

注釋

  1. ^ 音、意與「浩」相通,大,《呂氏春秋·下賢》:「鵠乎其羞用智慮也。」,多引為人名;本義「鳥名」,體形似雁而較大,音、意與「鶘」相通。
  2. ^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云:「與張籍同時,未詳其人。」于鵠有《山中寄樊僕射》詩云:「卻憶東溪日,同年事魯儒」,可判斷于鵠與樊澤年齡相仿。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一書認定于鵠生於天寶六年。
  3. ^ 于鵠有〈買山吟〉詩云:「買得幽山屬漢陽,槿籬疏處種桄榔。唯有獼猴來往熟,弄人拋果滿書堂。」于鵠又有〈山中自述〉詩云:「三十無名客,空山獨臥秋。病多知藥性,年長信人愁。」
  4. ^ 于鵠有〈荊南陪樊尙書賞花〉一詩。
  5. ^ 張籍《哭于鵠》云: 「青山無逸人,忽覺大國貧。良玉沈幽泉,名爲天下珍。野性疏時俗,再拜乃從軍。氣高終不合,去如鏡上塵。」
  6. ^ 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于鵠詩〉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