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森璕
樂森璕(1899年9月4日—1989年2月12日),字季純,男,祖籍貴州黃平,生於貴陽,中國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長於四射珊瑚和泥盆紀的地層研究。[1]192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6年獲德國馬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樂森璕 | |
---|---|
字 | 季純 |
出生 | 1899年9月4日 貴州貴陽 |
逝世 | 1989年2月12日 | (89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母校 | 北京大學 |
職業 | 古生物學家 |
生平
1918年以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後轉入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學習,師從地質學家李四光和葛利普等。1924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考入原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
1927年在中國地質學會志發表《遼寧及河北石炭紀管狀珊瑚蟲之新屬》,1932年與黃汲清合著《揚子江下游棲霞石灰岩之珊瑚化石》,成為研究中國南方二疊紀地層和珊瑚化石的奠基性文獻。1927年發表《貴陽附近之二疊紀脅形貝動物群》(Lyttonia Fauna),證明貴陽附近有晚二疊世的地層。此外,樂森璕命名了茅口石灰岩、王家壩石灰岩、新鋪中生代地層、安順淡水螺層、轎子山煤系和蟒山石英砂岩等,提供了「法郎組」時代的化石依據,並指出了貴州上二疊統地層的相變關係。
1934年赴德國留學,在格廷根大學和馬堡大學學習泥盆紀的腕足動物、四射珊瑚及中生代有孔蟲。1936年在德國古生物志上發表了《中國南部廣西省中泥盆世四射珊瑚群》,與德國萊茵地區的珊瑚動物群對比,確定了艾菲爾階及吉維特階的地層,並結合腕足動物化石,將廣西北部的泥盆紀地層劃分為3個統7個組。1939年以德文發表《中國南部海相早泥盆世晚期及中泥盆世早期地層的劃分》。
1936年歸國,在中山大學教授古生物學和地史學,並在兩廣地質調查所兼任地質調查工作。1937年創立貴州礦產測勘團,以調查礦產資源;強調貴州省煤、鐵、汞、鋁四大礦產資源在全國有重要地位。編制1:7.5萬《貴陽附近地質圖(含礦產)》及1:2.5萬《貴陽市區地質圖》。
1944年在貴陽市召開中國地質學會第20屆年會,宣讀《貴州地質的輪廓》及《貴陽附近之地質構造》。抗戰勝利後負責貴州地質調查所,繪製50萬分之一《貴州地質略圖》和《貴州礦產分布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任命為西南地質調查所副所長。1956年起發表《四川龍門山區泥盆紀分層分帶及其基礎》和《黔東翁項區上泥盆紀早期之發現及其地層上之意義》,與候鴻飛合著《中國南部泥盆石炭分界問題的探討》,與俞昌民合著《中國泥盆紀拖鞋珊瑚的新資料》。
1959年他與秦洪賓合譯《微體化石概論》,1964年與吳望始合著《珊瑚化石(四射珊瑚)》,系統介紹四射珊瑚的形態構造和研究方法,包括300多個屬和亞屬的特徵。60年代在療養期間譯《微體古生物學導論》,約55萬字。 1981年以83歲高齡在貴州省自然科學學術講座上講《貴州煤礦資源發展遠景及其綜合利用》。
1982年在福州召開「中國古生物學會珊瑚學科組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討論會」,宣讀與林英鐋、金善玉和齊文同合寫的《中國四射珊瑚研究概況》。[2]
1989年2月12日去世[3]。
參考資料
- ^ 乐森璕----中国科学院学部. [2019-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 ^ 乐森璕(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家). [2019-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8).
- ^ 清明特刊|缅怀地学界101位离我们远去的院士!. 搜狐. [2019-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