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艦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5月2日) |
中山艦(1912年-1938年),是一艘鐵甲艦,為永翔級炮艦2號艦,艦長65.837公尺,寬8.8公尺,其排水量不足千噸,但中國近代史上很多重要事件發生在這艘軍艦上。
中山艦(永豐號) | |
---|---|
概觀 | |
艦種 | 海防艦 |
艦級 | 永翔級(2號艦) |
製造廠 | 三菱長崎造船所 |
動工 | 1910年 |
下水 | 1912年 |
服役 | 1913年 |
結局 | 1938年10月24日被擊沉 1997年1月20日打撈出水 1999年11月12日開始復修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780噸 |
全長 | 65.837公尺 |
全寬 | 8.8公尺 |
吃水 | 3.048公尺 |
動力 | 2座3缸直立往復式蒸氣引擎 |
功率 | 1,350匹 |
最高速度 | 14節 |
乘員 | 140人 |
武器裝備 | 1座100毫米50倍徑速射艦炮(艦艏) 1座維克斯3英寸(76毫米)14磅艦炮(艦艉) 4座哈其開斯47毫米3磅艦炮(兩邊艦側) 2座37毫米1磅高射炮(艦艏二樓指揮塔) 1座雙聯裝40毫米2磅高射炮(艦艉二樓平台) 2挺7.92毫米麥德森輕機槍(艦艉二樓平台) |
裝甲 | 25.4毫米 |
建造編隊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主導經營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及之後的威海衛海戰中全軍覆沒。清朝政府再籌巨款重建海軍。1910年,海軍大臣載洵和北洋水師統治薩鎮冰從日本三菱長崎造船所和川崎造船所訂購了同樣款式的鋼殼木造上層建築軍艦兩艘。造價為68萬日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1912年軍艦竣工下水,袁世凱執掌的北洋政府付清了造船的餘款。1913年1月,兩艘軍艦開抵上海吳淞,編入海軍第一艦隊,並分別命名為「永豐」和「永翔」。永豐艦便是後來的中山艦。
歷經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之後,在張作霖執政時,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發起護法運動,海軍總長程璧光率永豐艦所在的第一艦隊九艘軍艦在上海起義,開赴廣州,成為孫中山所掌握的少數軍隊之一。
孫中山蒙難
1922年第二次護法戰爭期間,蔣介石回到廣州工作,發現粵軍總司令陳炯明有叛意,向孫中山示警,孫沒有接受,蔣一怒辭職,又回到溪口。6月16日,陳炯明與孫中山意見不合,其部下圍攻孫中山設在廣州之總統府,蓄意殺害他。孫中山與宋慶齡喬裝醫師與清潔婦擬分二路逃出總統府至約定地點會合後再赴永豐艦。宋慶齡因孕婦身形明顯無法赴約,孫中山只得先至。孫中山、宋慶齡化裝逃出總統府,逃到珠江上的永豐艦,拍發電報到溪口,電文說:「事緊急,盼速來。」當然,「它是希望蔣介石兼程趕赴廣州」[1]。蔣介石立刻坐船到香港,再租一艘汽艇溯珠江北上,6月29日趕到泊碇在黃埔[需要消歧義]小島的永豐艦,與孫中山會合。在艦長馮肇憲的護衛下,登上永豐艦。孫氏上艦後,下令炮轟廣州。一直至到8月9日,孫中山在艦上飲食起居,發出指令。孫中山旋即在8月14日避難到上海,「會見共產國際代表馬林」[2]。
1923年8月14日,為紀念廣州蒙難一週年,孫與宋慶齡同該艦官兵重登永豐艦[3]:161。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將永豐艦改名為中山艦以紀念。
中山艦事件
1926年3月20日發生史上著名的中山艦事件,又稱「三二〇事件」、「三月二十日廣州定亂」。蔣介石前往汕頭的半路返回廣州,下令全城戒嚴,蔣中正的解釋是事有蹊蹺,「可能」是共產黨和蘇聯顧問季山嘉要兵變。海軍代理局長李之龍未接到命令擅自調動,蔣中正認為其可能有陰謀。歐陽格、陳肇英奉蔣中正密令佔領中山艦並在家中逮捕李之龍,包圍蘇聯顧問和共產黨機關,扣留了第一軍和黃埔軍校中周恩來等共產黨員,嚴密監視鄧演達。中山艦艦長換成歐陽格。
抗日戰爭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軍隊於1938年7月起開始進攻武漢外圍區域,中山艦奉命從湖南岳陽開赴長江武昌金口大軍山一帶江面布防巡邏,參加武漢保衛戰,主艦炮被搬到岸上。10月24日下午,日軍六架轟炸機編隊而來。中山艦官兵在艦長薩師俊(海軍名將薩鎮冰之侄孫)指揮下孤船迎敵,被擊沉。是役薩艦長等25名官兵殉難,多人失蹤。23名倖存。次日,漢口失守。三日後,武漢三鎮皆失守。
重見天日
1986年湖北省文物部門提出打撈中山艦的動議。第二年,江蘇省又要求將中山艦送回南京陳列。1988年5月南海艦隊潛水員找到中山艦沉沒的方位。1991年廣東省表示願將中山艦「接回娘家」。1994年4月3日,潛水員在艦尾左舷摸到了銅牌上凸起的「中山」二字。1995年11月24日,國家文物局在國務院授權下,批覆由湖北省組織打撈。重慶打撈公司承接了這項工程。199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130周年紀念日時,中山艦打撈工程正式啟動。
1997年1月20日中山艦主樓的欄杆最先升出的江面。艦上清理出來自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各類文物3,400多件,在中國各地展出。
中山艦出水後移至位於武漢白沙洲的武昌造船廠,1999年11月12日修復工程正式開工。同時,在中山艦沉沒地武昌金口規劃出了3,000畝土地,用以興建中山艦陳列基地。中山艦現已基本修復完成,並在金口興建了永久性的展館中山艦博物館,將一直在此展出。[4][5][6]
圖片
-
中山艦
-
導致中山艦沉沒的洞
-
經過修復的中山艦
-
國立國父紀念館(台北市)展示的中山艦模型
-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武漢市)送給國立國父紀念館(台北市)展示的中山艦模型
-
位於福州市三山陵園的中山艦福州籍抗日將士之碑
參考文獻
- ^ 蔣緯國在1996年6月5日接受陶涵訪談時所說,載陶涵《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林添貴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第17-18頁
- ^ 陶涵著,《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林添貴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第18頁
- ^ 孫中山. 葉匡政 , 編. 《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 第1版.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1.
- ^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 [2012-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0).
- ^ 中山舰转移22公里进入新陈列馆(图). [2012-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中山舰新家总投资逾亿元占地468亩. [2012-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