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izag/工作区13

斯大林格勒空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部分

1942年底一架降落于斯大林格勒德军阵地的Ju 52运输机
日期1942年11月24日至1943年2月2日
地点
结果 德军决定性失败
空运补给未能满足需求
德国空军运输机部队损失极重
参战方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 苏联 苏联
指挥官与领导者
纳粹德国 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
纳粹德国 马丁·费比格英语Martin Fiebig
纳粹德国 沃尔夫冈·皮克特英语Wolfgang Pickert
纳粹德国 艾尔哈德·米尔希
苏联 亚历山大·诺维科夫
苏联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伤亡与损失
488架飞机[1]
约1,000名轰炸机人员[1]
不详

斯大林格勒空运(德语:Stalingrad Luftbrücke)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德军企图以空运补给遭苏军围困于斯大林格勒的30万轴心国士兵的行动。

斯大林格勒战役自1942年下旬开始,至该年冬季苏军发动“天王星行动”将30万轴心国士兵包围,使德军自11月下旬不得不动用大量运输机,对被围部队(特别是德军第6军团)提供空运补给和装备物资,并从包围圈中撤出大量伤员。然而德军的运输能量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加之苏联的空军与防空部队的妨碍、地面突破包围圈的“冬季风暴行动”失败以及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相信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的个人保证等因素,最终导致包围圈中的德军于1943年2月2日向苏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是德军在东线战场的一次重大转捩点,此后苏联获得战略主动权发动大规模冬季攻势,而德军被迫仓皇撤离夏季时攻占的大片领土,直至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才遏止苏军的战略进攻。

本次大规模空运行动严重损害了德国空军的空运能力,包含众多难以补充、经验丰富的机组人员、大量的装备器材和运输机,至战争结束都未曾完全恢复过[2]

背景

 
1942年11月19日,历经旷日费时的斯大林格勒市街战德语Angriff auf Stalingrad后,苏军发动“天王星行动”包围大批德军,使其面临突围或就地防御的两难,而其生存仅能仰赖空军的空运补给。

1942年中旬,德国展开夏季攻势“蓝色方案”,国防军因而推进至斯大林格勒,然而在9月至11月期间,德军陷入胶着而艰苦的巷战,难以完成攻占全城的目标。1942年11月19日,苏军发动战略反攻——“天王星行动”,两支大规模苏军部队以钳形攻势攻向布署于斯大林格勒一带的德军B集团军侧翼。11月23日,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英语Stalingrad Front西南方面军茨科耶会师,完成了对德军第6军团第4装甲军团与大量轴心国军队的合围,据估计约有29万名轴心国士兵被困于其中。

当收到苏军发动反攻时,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刚结束巴伐利亚的休假,返回东普鲁士的总部。他命令第6军团司令部停止当前在斯大林格勒市内的一切行动,转而加强其侧翼,试图以此阻止苏军的合围。另外,希特勒还召见空军参谋长汉斯·耶匈尼克,询问德国空军是否有能力以空运的方式维持包围圈中的部队,直到地面的救援部队抵达?而耶匈尼克则回答从“德米杨斯克包围战”的前例来看是有可能的。然而实际上德米杨斯克与斯大林格勒的条件完全不同:

  • 第一,德米杨斯克的空运行动是在莫斯科前线已趋于稳定时进行,空军的前进基地离包围圈的距离并不远,再者,德军能使用原波罗的海国家的机场,并以其连结德国本土、充分动员基础设施,有效地将大量物资转移至包围圈中。
  • 第二,德国空军在德米杨斯克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以此避免了在运输过程中遭到苏军攻击、损失大量飞机与物资的情况发生。
  • 第三,德军在德米杨斯克被围仅10万人,每日需要的补给是300公吨,而根据耶匈尼克的估计,若要为25万人提供充足的补给则每日需运输750吨,若要勉强维持则为每日500吨,而陆军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向希特勒提交的建议则是300吨,这是能供被围德军维生的最低限度,并不包括维持其作战能力所需要的所有物资。

出于政治考量和心理因素,希特勒宣布德军永不会撤离斯大林格勒,要求被围德军不计一切代价死守城市、禁止突围,以空运补给维持其生命,直到救援部队从外侧突破苏军的包围圈为止。然而几乎所有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国空军将领(包括第4航空队司令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第8航空军司令马丁·费比格英语Martin Fiebig、第9防空师师长沃尔夫冈·皮克特英语Wolfgang Pickert)都认为不可能透过空运补给达成,哪怕是仅一半的被围德军的物资需求,相反地,第6军团司令弗里德里希·包路斯和其参谋长亚瑟·施密特英语Arthur Schmidt则认为第6军团能在包围圈内尚存的数千匹军马充饥,每日300吨的补给便足矣。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则认为当前是挽回其个人地位日益恶化的机会,向希特勒保证空军能每天为包围德军补给500吨,某种程度上使希特勒更倾向死守而不突围。

双方的空军

德国空军

 
第4航空队司令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大将,德军空运补给行动总指挥。

德国空军于斯大林格勒方面的主力为第4航空队,司令为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大将,负责组织补给任务,并将交由马丁·费比格英语Martin Fiebig指挥的第8航空军英语8th Air Corps (Germany)执行,下有6个运输机联队,共295架运输机。然而以当时德国空军的主力运输机——Ju 52/3M运输机来看,若要运输750吨物资需要至少375架Ju 52,每架有效载荷为2吨,每24小时在包围圈着陆一次,且在实务上因德军前进机场离包围圈太远,Ju 52的实际载荷仅约1.5吨,且在每天出击的超负荷运作模式下,其战备完好率仅30至35%,意味着德国空军至少需要1050架Ju 52。里希特霍芬则推断,若要投掷500吨补给则需800架Ju 52。然而1942年11月,德国空军全军仅750架Ju 52,可立即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区的更仅有区区47架。此外还有许多飞机要用于其他战区执行运输任务,如黑海、地中海战区,特别是后者因德军大量增援北非战场突尼斯战役,抽调了相当数量的运输能量。

里希特霍芬于11月26日将麾下空军重组、以加强工作效率,各种飞机按照机种区分,相同型号的运输机被集结到同一个机场,以简化维护和装载作业。

德军的空运目标地为包围圈内的主机场——皮托姆尼克机场英语Pitomnik Airfield(包围圈内共7个机场可用,而皮托尼克机场是唯一一个可负荷大规模运输作业的机场),而主起飞场为皮托姆尼克以西211公里的塔特辛斯卡亚机场英语Tatsinskaya Airfield,所有的Ju 52都被集中于此地,另外还有在空中走廊上巡逻的14架Bf 109战斗机;而被充作运输机的He 111轰炸机则被集中于莫罗佐夫斯卡亚机场俄语Морозовск (аэродром),这是距离皮托姆尼克最近的机场(168公里);远程轰炸机和侦察机则驻扎于斯大林诺,距离包围圈440公里。除了皮托姆尼克机场,德军包围圈内还有斯大林格勒以西15公里、位于皮托姆尼克车站西北方的古姆拉克机场英语Volgograd International Airport,但因为该位置离第6军团司令部太近而未被彻底使用。其他还有卡尔波夫卡(Karpovka)、巴塞尔吉诺英语Basargino(位于皮托姆尼克以南8公里)和斯大林诺斯基(Stalingradski)等地也都有小型简易机场,但皆未能接收大型飞机。

德国空军空运补给行动序列

苏联空军

行动进程

第一阶段:空运行动开始

 
德军空运补给前进机场示意图,随着苏军发动“小土星行动”,德军临近包围圈的前进机场受到威胁,其空运条件日益恶化。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结果

相关条目

注脚

参考资料

  • Nowarra, Heinz J. Junkers Ju Fifty-two. Schiffer Publishing, Limited. 1993. ISBN 978-0-88740-523-5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