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Longway22在话题“有关外文附注之处理”中的最新留言:1年前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中国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意大利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意大利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意大利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传记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新闻学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新闻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新闻学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互联网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互联网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互联网相关条目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我移除了有关真实姓名的资料

当前有一个来源提到了这个名字,但是这个来源完全没有与李老师挂上钩,因此不能妄下结论这个名字就是他的真名。90后的姓李的艺术家有多个的可能性,不能说小吧。

总之,这是严重违反生者传记方针的、对这个真实的人而言有诽谤嫌疑的、对李老师而言有起底泄露非公开隐私资料的内容。我已经移除了。我会考虑提请版本删除。--MilkyDefer 2022年12月7日 (三) 14:25 (UTC)回复

有关问题

近日于此条目扩充后,条目创建者User:不慎言行非法师魔女对此条目提出了一些问题。我想为此作统一些答复或请教。以下回复,针对其于历史界面之编辑留言顺序:

一、“简繁和地区词汇破坏”:关于这点还请详细说明。未提供说明就指控他者,我认为是不太明智的行为。
二、“伊”于维基词典中被定为书面语的一种(诚然,还有您沿海地区语言的第三人称定义),在中维上使用书面语并非是不行的,至少我未看到有关规定。不过鉴于多数编者不认为适合添加,我也不再坚持这点。
三、“你说的那些家伙不是中国国籍...”撇去根据“国籍”而断定此模板添加行为可能有逻辑上的问题不谈;吴亦凡确实是加拿大国籍不假,但炎亚纶却为中华民国国籍。如果在此暗示某个政权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不是维基所要讨论的。也请给出不能在条目中提及英文称呼的指引等,网且论,英文名称非吾人原创研究,在有关来源中有所提及。
四、“很多人大学时都打过工,做兼职老师是很常见的选择,你有必要因此给这些人全加一个老师?”未尝不可。个人认为只要来源有所提及,就可以加入。
五、六“播客”指频道不指人,博主才指人”“关注者不能确认是人数,只能确认是账号数,一个人可以有很多账号,用数量更好。”这点无异议,表示认同。
七、“你说他性别没有媒体来源,那难道他头像的猫就有来源了?”其实有一点忘记在编辑留言中回应了,即被动提及意愿性的问题;这个问题User:MilkyDefer君已然提过;首先有二手来源能否旁证的问题;其次,就算我们都知道他的真实资料信息如何(如方氏对其的人肉搜索)只要其本人无有意愿透露,我们就不宜添加诸如“本名”“籍贯”“生年”乃至“性别”等。
至于卡通形象的猫头像,在麻省理工大学报刊的来源中就有所提及;且此为公开资料。
最后,我需提醒您的编辑行为(即添加李老师不是你老师的“真实个人信息”这点)已被至少四名用户认为不恰当,且有关编辑页面的历史记录也被老虎吞食(版本删除),足以证明您的编辑属有争议之编辑,且可能违反本站共识及其指引内容。故此,我将再次删去上述争议内容,如果您认为应该添加,请前往互助客栈讨论,而非持续单方面之争议编辑。谢谢。
 
凝视此讨论之黄鼠狼

此外,我想特别就最近鹰任管理员的@Ericliu1912君所谓“关注度问题”作出答复及请教:

WP:NOTE指引中提及“维基百科收录“值得关注的主题”,亦即已有独立来源给予相当程度关注的主题。”,以此为基础分类了五个判断标准:
首先是来源方面的有效介绍、“可靠”以及“来源”:
本条目除去证明其网络旧称的一手来源外,共计十个来源均是媒体二手来源,并于条目中根据上述作出未含原创研究之编写。诚然,李老师不是你老师的主要出名系源自此次反对动态政策清零运动的报道,然而上述报道并非将其列为白纸革命主题其下的作者子集类之少数提及,而是独立新闻工作者。至少有两篇专访是有关他,而非白纸革命,此应符合“独立于主题实体”的定义。最后一点便是“假定”——目前为止尚未有其他的共识成立认为此条目不应分割。
至于您所谓的“长期关注度”——经查阅后未见有这个术语,如是本人才疏学浅,还请给出。不过我想类似概念的,应可参考NT:TEMP;其中亦提及“条目的主题一旦在可靠来源中有效介绍,便能满足通用关注度指引之要求,不需要新闻来源对其持续报道。”再见NT:PERSON所提及,只要此条目满足通用关注度的要求,便能成立。
然而,除了您一句“...另外长期关注度亦存疑”或新竹君的“我质疑其是否符合关注度标准。”外,有关这个指责并未提供理据理论。就其本质上属黄鼬主义话语。后者为普通用户暂且不论,如果身为管理站务的人员还能说出这种类似于“wp:我就是不喜欢它”的论述,并给予未证据意见的反对——我说句不好聼的,建议您还是重新将一权分五,作为普通用户多参与社群一段时间再来选为好。

因此:

一、此条目应符合通用关注度的四个标准。
二、仅凭观感观感并不能作为合理的反对理由,在不提供理据之前提下,“关注度存疑”这类话语显然属黄鼬主义范畴。
三、依Persone指引,若第一点成立,此条目便成立。
四、本站从未有“长期关注度”这一术语。拿一个不存在的概念来质疑别人,严格意义上不是一种合理沟通。
故,我想向尊敬的@Ericliu1912@Newbamboo以及@Zheng.Z.Xu请教此条目具体的关注度问题究竟意指为何。感激不尽。——WMLO留言2022年12月8日 (四) 14:02 (UTC)回复
后续补充:“倘若事件有着重大的影响,且该人物在事件中的角色举足轻重,那么则可能可以为此人创建独立条目”也是生者指引中Wp:1e的条文。试论一个每日浏览量达到两千,并被称作“以一己之力完胜各大媒体”的人物,还不足以创立一个条目么?另就该人是否“保持低调”,从他接受世界各大媒体采访而言,我认为亦未违反生者传记的限制。——WMLO留言2022年12月8日 (四) 15:49 (UTC)回复
“倘若事件有着重大的影响,且该人物在事件中的角色举足轻重,那么则可能可以为此人创建独立条目”,这应该是指郑捷之于2014年台北捷运袭击事件这种程度的举足轻重。我从整个运动中实在完完全全看不出条目主题起了什么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任何一个香港民主派的知名人士即使FB或Twitter粉丝上百万都没有主导由全体参加者共同推动的反修例运动一样。另外长期关注度的问题请参见WP:关注度#关注度不是一时的。--🎋🍣 2022年12月9日 (五) 07:05 (UTC)回复
“我从整个运动中实在完完全全看不出条目主题起了什么举足轻重的作用”
  1. 自由亚洲电视台评论其为“以一己之力完胜世界各大媒体”,
  2. 来源三更指出其被“视作是单人新闻放送部及为防火长城内外传播中国境内示威情况的关键信源。”
  3. 更论,我们在编写条目的时候,在运动过程一栏有泰半来源是通过此账户的平台信源的报道。
以上莫非没有到符合“举足轻重”之定义?至于WP:关注度#关注度不是一时的。即是我上述给出的NT:TEMP。我所要探寻的问题即,其究竟有何证据证明其未符合关注度标准,这个社群的条目不是您一句“我个人看不出...”就能决定存留的,本质而言仍未掩盖其黄鼬倾向
另关于民主派人士的网络播客追踪人数,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民主派知名人士及其网络播客人数;一个人的推特人数能否主导运动本身暂且不言,但您是否承认前者的知名度是创立条目的唯一抑或决定性因素?此人登上了各大传媒,若多篇专门介绍他的报道、专访(其中一个例子见王凤瑶条目),这都进而不得创立,那我想只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类论述:对社群媒体匿名性的歧视。——WMLO留言2022年12月9日 (五) 12:54 (UTC)回复
您提到的第一点和第二点是十足的吹捧语调,或许能够证明此人在互联网上的运动中炙手可热,但要说其主导运动,那就是没把作为整场运动的主体的街头参与者放在眼里了。
“我们在编写条目的时候,在运动过程一栏有泰半来源是通过此账户的平台信源的报道。”您和其他条目主编应该选择足够可信的来源,而非媒体对网民言论或声称的转述,这应该是挺基础的一个选取来源的知识,另外维基百科条目本身作为用户生成内容除了说明主编们甄别来源的水平有待提高外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最后,专访不独立于条目主题,不能证明关注度,虽然王婆婆条目很多信息都仰赖她的自述,但她的关注度在失踪后大概就已经爆表了,压根就不需要专访来证明。--🎋🍣 2022年12月11日 (日) 04:21 (UTC)回复
即使是吹捧,也足以代表相当一部分人对其影响力的评价。媒体的来源是哪来的,不是我们这个社群需要讨论;至少依据现行可靠来源版之共识,如是媒体来源本身即可靠或半可靠便能引用。如果需要讨论媒体信源的可靠性,从而断定来源的不可靠性,据立证原则,应该由您@Newbamboo前往RGF发起讨论,而不是在这里质疑我们来源的可靠或不可靠性,这里不是讨论这个的地方。最后,专访涉及李老师个人,可证明其非白纸革命其下少数提及子类,怎么就不能证明其为独立条目的关注度?。——WMLO留言2022年12月11日 (日) 22:19 (UTC)回复
关于繁简和地区词破坏,比如“关注者”一类的词,这条目是我先创建的,这些源代码是我先到先得,不是你可以随随便便在源代码层面改成“追踪者”的。--向乌鲁木齐中路的英雄儿女致敬2022年12月11日 (日) 07:26 (UTC)回复
@维基百科最忠诚的反对者,关于性别,已有CNN媒体英文报道,性别已经明示了,不需额外处理,而且我更不能接受的是你在根本不懂“伊”这个字的性别指向的时候想当然的使用“伊”来指代中立性别。--向乌鲁木齐中路的英雄儿女致敬2022年12月11日 (日) 07:28 (UTC)回复
@维基百科最忠诚的反对者炎亚纶,这家伙确实只有一个国籍不假,但是那些是他正式使用的艺名,就像EXO这个团队的名称是拉丁字母,其团队成员的名称也都是拉丁字母一样,然而李老师本人或许在外语报道之中被动的获得过一些转录,但是和他本人无关,或许哪天如果他定居甚至入籍意大利以后你再加一个意大利语的名称也行,但是现在这种做法是不符合中文社群习惯的,也没有任何意义。--向乌鲁木齐中路的英雄儿女致敬2022年12月11日 (日) 07:31 (UTC)回复
不过话说我咋记得炎亚纶有新加坡国籍,可能我记错了--向乌鲁木齐中路的英雄儿女致敬2022年12月11日 (日) 07:31 (UTC)回复
倘若以某不喜欢的咬文嚼字来解释的话[开玩笑的];可查阅在我增修之前的版本,您使用的词汇是“关注”而非现在所声称的“关注者”,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故在地区词的指控而言,将“关注”转变为“追踪者人数”实质上并没违反地区词要求(因为用地区词转换,“关注”应为“追踪”,而非“关注”转换为“追踪者”。就理论上而言,我也可以主张是您损坏了先到先得的原则。
另我具有增修条目之正当理由理应属简繁与地区词破坏之外。但其实我也不想延申此一话题,只是发表一些意见。您对此有意见,我加个地区词转换就好了,但还请莫要指控他者的正常贡献为破坏(如果贡献大过故意破坏的可能的话)。
关于性别,如果有媒体来源报道至于。关于“伊”一词,我个人也是查阅了有关资料后,并非全然不懂其性别指向使用的。但如我之前提到的,如果有人对此有意见,我也不再坚持这点(诚然,加上您具有指明他为男性的资料,我就更不用坚持了)。
最后,外媒的报道是他境外影响的一部分(且他依然居住在境外),加上外文名称(使用英文,我猜是因其通用性)其实是彰显这一点的;比如反对动态清零政策运动其下“白纸革命”就有A4 Revolution或White Paper Revolution的外文增添。而且就算加了也没违反社群指引,只是各编辑观感意见的不同。另人都有记错的时候,不用特别在意,知道了就好。
--WMLO留言2022年12月11日 (日) 22:46 (UTC)回复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有关外文附注之处理

个人认为部分采编上以所谓官方文件之理据而约束本地有来源之外文附名,本身已可能属于不适切本地采编之参考准则、有可能牵涉WP:CENSOR等方面,不过个人也保留可进一步合理交互意见之选择,期望可避免有碍有关采编之协作--约克客留言2022年12月19日 (一) 08:17 (UTC)回复

如果不是个人正式使用的艺名等或其正式文件所使用的名称,仅仅是有关外文媒体为报道而选用的近似性称呼,则无使用的意义,使用也不符合社群习惯,纯属个人执着和对英文的文字中心偏见--向乌鲁木齐中路的英雄儿女致敬2022年12月31日 (六) 07:15 (UTC)回复
新年好,祈望新气象,回上同好,逻辑上似乎相互理解不同,论传主既已置于国际层面(internotional dimension)且信源层面亦如采编见之为critcal,则不同语言加注之并不有碍,但且质疑有关上述之陈述。PS.社群之貌赖于各自道途养成、姑且亦合力践行会聚。--约克客留言2023年1月1日 (日) 03:46 (UTC)回复
返回到“李老师不是你老师”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