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枪榴弹适配器

M1榴弹投射适配器(英语:M1 grenade projection adapter)是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韩国越南时期所使用的便捷式枪榴弹。它由一具附加式22毫米稳定管和尾翼稳定器所组成,用以将传统手榴弹转换为枪榴弹。它取代了M17破片枪榴弹,而它最终亦被40毫米口径M79肩射型榴弹发射器所淘汰。[1]

从左到右:装有Mk 2手榴弹M1破片榴弹适配器、装有触发引信的M22烟雾弹、装有触发引信的M17破片枪榴弹,以及装有AN-M8烟雾弹(红色)的M2气体榴弹适配器

概述

M1榴弹投射适配器旨在将标准的Mk 2手榴弹轻松地转换为枪榴弹。这是通过将Mk 2手榴弹装插到其插脚当中所达成,而其中一条较长的插脚以上具有固定器以保持保险杆的释放。然后将该组件装在已连接到M1“加兰德”枪口的22毫米M7枪榴弹发射器以上。然后,用户移除掉手榴弹以上的保险销,并且以站立或跪姿将步枪支撑起来。将一发特制高膛压空包弹药.30-06斯普林菲尔德M3枪榴弹推动用途弹药)装入步枪膛室,藉以将发射其击发出去。惯性会使得固定器在飞行途中断开,释放保险杆并且启动手榴弹的起爆。当引信延迟结束时,手榴弹就会爆炸。

M1榴弹投射适配器虽然在外观和操作上都有些笨拙,但仍深受部队的爱好,他们经常比早期效果较不理想的M17破片枪榴弹更喜欢它。如果M17掉落在沙子、水中或泥土上,则不会爆炸;只有结实的地面才能让它引发爆炸。[2]

射程表

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使用M1枪榴弹发射器,而M1917“恩菲尔德”则是类似的M2枪榴弹发射器。它们的设计是装在栓式枪机步枪以上使用。M1“加兰德”步枪使用M7枪榴弹发射器系列,而M1卡宾枪则是类似的M8枪榴弹发射器。它们的设计是装在气动式半自动英语Semi-automatic firearm武器以上使用。

全数四具发射器都沿着发射器的长度刻有一系列的六具环。这些环可用作快速指南,以指示枪榴弹插入的位置段落有多深。射程(和后座力)会随着位置段数的减少而增加。第一个环(第6段位置)刚好就在枪口上方,而最后一环(第1段位置)则几乎在底部。“全满”表示它已完全固定在发射器的底部。而M7枪榴弹辅助弹药是用以增加枪榴弹最大射程的助推装药。

射程表
(装上了M1榴弹投射适配器的Mk 2手榴弹)
设定值 范围(码)
射击
仰角
在发射器
以上的位置
装上M1的
M1903
装上M7的
M1“加兰德”
装上M8的
M1卡宾枪
45° 6 × 60 35
45° 5 60 80 50
45° 4 80 105 65
45° 3 105 130 85
45° 2 N/A N/A 100
45° 1 N/A N/A 115
45° 全满 N/A N/A 130
30° 2 115 140 90
30° 1 140 165 105
30° 全满 175 175 115
装填M7枪榴弹辅助弹药以后
30° 全满 225 225 170
  • 枪榴弹可以从肩部以一定角度发射,也可以插在发射器位置3至6以后借手臂的下方支撑,以进行直射或近距离火力支援(数字越小,动量越大,后座力亦越强)。不可装填M7枪榴弹辅助弹药。这是由于所产生的后座力会增加,导玫其不安全并且容易伤及击发者。
  • ×表示不安全。该射程将弹著于枪榴弹的最小有效射程以内,有可能伤害击发者和附近的任何友方人员。
  • N/A(不适用)表示无效而且可能不安全。枪榴弹的引信(4.0至4.8秒)会在它已经达到其目标以前,就在飞行途中引爆掉。但是,这种“空爆”效果亦被非正式地用以打击掩体后方或战壕当中的目标。

衍生型

  • M1——四具插脚式,没有底杯,装有实心或开缝的尾翼。设计用于发射Mk 2破片手榴弹
  • M1A1——三具插脚式,装有用以固定手榴弹的底杯,以及坚固的尾翼。它的设计用于发射椭圆形的手榴弹,例如M26破片手榴弹
  • M1A2——三具插脚式,装有用以固定手榴弹的底杯,以及开槽式尾翼。它是M1A1的改进型,装有加强型稳定管和重新设计的尾翼。

使用国

M2榴弹投射适配器

M2化学手榴弹投射适配器设计用于发射圆柱状化学手榴弹,例如烟雾白磷催泪气体。将化学手榴弹插入基盘的短插脚之中;由弹簧所支撑的金属套环(命名为“后退带”)可在中间滑动,以保持保险杆的释放。然后将该组件装在已连接到M1“加兰德”枪口的22毫米M7枪榴弹发射器以上。然后,用户移除掉手榴弹以上的保险销,并且以站立或跪姿将步枪支撑起来。将一发特制高膛压空包弹药.30-06斯普林菲尔德M3枪榴弹推动用途弹药)装入步枪膛室,藉以将发射其击发出去。惯性会使得套环在飞行途中断开,释放保险杆并且启动手榴弹的起爆。

衍生型

  • M2——三具插脚式,装有用以固定手榴弹的基盘,以及坚固的尾翼。
  • M2A1——三具插脚式,装有用以固定手榴弹的改进型基盘,以及开槽式尾翼。

参见

资料来源

  1. ^ Small Arms Survey 2008: Risk and Resil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 24
  2. ^ M17. www.lexpev.nl. [Feb 14,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