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缅甸反华骚乱
1967年缅甸的反华骚乱,是缅甸华人和缅甸本地人之间的种族骚乱,于1967年6月26日在仰光爆发。原因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意识形态在缅甸的华侨传播。骚乱导致中缅关系恶化,直到1970年才恢复正常。
背景
中缅关系
缅甸是1949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共产主义国家。缅甸和中国解决了边界争端并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缅甸驱逐了国民党残军。缅甸从英国独立后,在吴努的领导下采取中立立场,以尽量减少外国干涉,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干涉。
胞波(兄弟)时代
1954年,缅甸和中国进入了外交的胞波(“兄弟”)时代。这是冷战时期两国之间建立温暖而富有成效的关系的时期。缅甸共产主义叛乱的减弱和缅甸对朝鲜战争的立场导致了关系的改善。对中国而言,与缅甸的关系为中国与西方集团之间提供了缓冲。1954年周恩来首次访问缅甸时,中缅双方同意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11月,吴努访问北京。两国同意在贸易问题上进行合作。例如,由于朝鲜战争,缅甸难以出口大米。毛泽东此前曾向缅甸保证,中国不会在外籍华人社区发展共产党,并将鼓励这些社区依法行事。毛泽东的话在1954年12月的《中缅公报》中正式化。1956年,中国总理周恩来访问缅甸。他表示,拥有缅甸国籍的华人不得加入海外华人组织,拥有中国国籍的人不得参与缅甸政治事务。
中缅关系中的其他问题包括国民党在缅甸的存在、边界争端以及缅甸共产党的运作。
1962年军事政变后
1962年缅甸总司令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后,缅中关系保持稳定。缅甸的新政府,即联邦革命委员会保持积极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62年3月2日政变两天后,中国承认缅甸的新政府。两个月后,革命委员会实施了“缅甸式社会主义”,奠定了新的社会经济基础。然后,在1962年7月4日,革命委员会成立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以领导缅甸的社会主义革命。1964年和1965年,缅甸的经济被国有化。这一过程影响了缅甸的6,700家中国商店、两家北京银行、中文学校和外文报纸。尽管其利益受到影响,但中国继续支持缅甸的经济计划。1964年6月,中国政府通知奈温将军即将发生大变。1964年7月周恩来秘密前往缅甸支持奈温。
然而,到1965年底,中国对缅甸在越南战争中没有站在美国一边感到沮丧。中国也对缅甸拒绝允许在其领土上训练反印度米佐族叛乱分子感到沮丧。此外,奈温开始寻求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他访问了印度、苏联、巴基斯坦、捷克斯洛伐克、泰国和日本。1966年,他访问了美国。这时,缅甸得到了苏联的技术援助,而中国的援助提议被驳回。中国未能在缅甸获得政治和经济主导地位。
作为回应,中国在缅甸输出文革,并支持缅甸共产党。
输出文革
从1966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号召其侨民支持文化大革命。早在1952年,缅甸政府就要求所有在缅甸的华文学校根据《私立学校法》进行注册。然而,很少有学校这样做。1962年,在缅甸的259所中文学校中,有183所(70%)宣布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1963年,缅甸制订了一项新的私立学校注册法,适用于所有拥有20名以上学生的私立学校。1965年政府将私立学校国有化。没有缅甸国籍的华文私立学校教师被解雇。除了缅甸国徽和昂山将军的照片外,学生不再被允许展示政治徽章。
1966年,据估计有470所私立学校支持文革,而200所反对。
骚乱(1967年6月27)
在缅甸的华人学生在中国驻仰光大使馆的支持下,无视缅甸政府关于不准佩戴毛泽东徽章的指示。1967年6月22日,仰光第三国小(原中华女子中学)师生不和。附近的中正中学也发生了类似的纠纷,一直持续到警方介入。
据称,1967年6月22日,新华社记者俞敏生和使馆红卫兵向中国学生分发毛主席徽章和“小红书”。
1967 年 6 月 26 日,缅甸公民袭击华侨中学、中国教师联合会、伊洛瓦底江合唱团、中国文员协会、中国大使馆和相关社区。在大使馆,有人投掷石块和瓦片,中国国徽被盗。
1967年6月27日,缅甸暴徒袭击了新华社办公室、中国民航局和经济商务参赞办公室。缅甸政府下令关闭九所中文学校。
1967年6月28日,大使馆发生骚乱,导致中国援助技术人员刘毅死亡,数名外交官受伤。美容院、电影院、商店和餐馆等中国人拥有的实体被烧毁或丢弃。三十一名中国人死亡,其他人受伤或被捕。
1967年6月29日,缅甸政府开始戒严。
中国的回应
1967年6月28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向缅甸驻华大使递交了抗议信。次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相关内容。1967年6月29日,中国驻仰光临时代办肖明要求缅甸政府严惩暴徒,赔偿遇难者家属,公开道歉,确保驻缅使馆工作人员和中国公民安全。同一天,有20万人在缅甸驻北京大使馆外集会。红卫兵拆除了缅甸国旗和国徽。
1967 年 8 月至 10 月期间,中国通过直接沟通以及通过报纸和广播,以指责和威胁的方式向缅甸施压。1967年6月至1970年11月期间,中国媒体对缅甸共产党的行为进行了赞扬。1968年,周恩来接管中国外交部。在刘毅的追悼会上,缅甸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呼吁罢免奈温政府。 这个消息出现在人民日报和红旗上。
缅甸和中国之间的旅行受到限制。中国指责缅甸代表从事间谍活动。三年间没有中国高层官员访问缅甸。
缅甸的回应
缅甸政府呼吁中国保持冷静。中国驻仰光大使馆工作人员和中国侨民的行动受到限制。缅中友好协会、全缅和平委员会和人民民主青年同盟等中国实体的活动也受到限制。
缅甸驻华大使被召回。中国在缅甸的经济援助计划和与缅甸的贸易协定被取消。1967年10月31日以后,停止支付中国技术人员在缅甸的生活费。新华社记者被驱逐出境,办公室关闭。缅甸的共产党人被捕。
因素
在1971年,周恩来说,1968年时中国外交部已被激进的红卫兵控制,结果是通过中国大使馆输出文化大革命并向华侨分发宣传材料。因此,骚乱并非由当地华侨家庭煽动。中国可能错误地认为缅甸会采用共产主义或至少支持中国的外交政策。
缅甸引发骚乱的因素包括经济疲软、1967 年稻米生产危机; 动荡的国内政治和排外的气氛。 国有化过程导致价格上涨、商品稀缺和黑市的增长都导致了不满。
后遗症
骚乱的直接受害者是缅甸的华人社区。他们的生命受到威胁,财产被毁。许多缅甸华人对中国没有采取措施保护他们感到失望。有的逃往中国,有的逃往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西方。一些人穿着笼基、使用缅甸姓名并认同掸族的华人与当地居民保持同化。他们过着平静的生活,避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
由于缅甸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失败,大使馆由临时代办领导。这种安排一直持续到1970年。1967年至1969年间,缅甸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额下降了93%。 缅甸共产党的叛乱分子得到了来自中国的武器和训练的公开支持。
关系重新正常化
1968年,中国媒体对缅甸的批评有所减少。 台风过后,中国向缅甸红十字会捐款。 1970年,大使们回到中国和缅甸的岗位。 1971年,应周恩来邀请,奈温对中国进行了非正式访问。 双方同意改善贸易安排,恢复中国对缅甸的经济援助。随着中国采取更加开放的外交政策,两国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即便如此,缅甸仍然在争取中国停止对缅甸共产党的支持。
参考
Fan, H (2012). "The 1967 anti-Chinese riots in Burma and sino-Burmese relations".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43 (2): 234. doi:10.1017/S002246341200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