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孟加拉饥荒
1943年孟加拉饥荒发生在英属印度的孟加拉地区(今孟加拉国与印度西孟加拉邦)。估计有210-300万人[注 1]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饥荒期间有关的疾病。
1943年孟加拉饥荒 | |
---|---|
国家 | 英属印度 |
地点 | 英属印度 |
时间 | 1943年 |
总死亡 | 300万人 |
上一次 | 1770年孟加拉饥荒 |
可能成因
第一种说法是日本的粮食禁运导致粮食短缺。英国在1942年于新加坡战役遭到日军灾难性的打击,同年日军开始入侵及征服英属缅甸。缅甸当时为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地。1940年时,整个英属印度15%的稻米是来自于缅甸。
第二种说法是英国政府为了战争需求,将孟加拉生产的粮食大量运往中东及锡兰,供应驻扎当地的军队,导致粮食短缺。
另一种说法是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欠收。1942年10月16日,整个孟加拉东岸及奥里萨邦被热带气旋袭击。导致稻作生产区被淹没,最远深及内陆40英里,导致秋收产量下降。还有一种说法是流行性的稻作传染病导致稻米减产。然而,1943年孟加拉地区的稻米较往年并没有明显的减产。1941年的稻米生产量还少于1943年,但1941年却没有发生饥荒。这种说法是粮食短缺的谣言所造成的预期心理、人为炒作哄抬粮价、投机商人囤积稻米、加上殖民地官僚的迟缓反应及无能,导致灾难一发不可收拾。
经过
年份 | 稻米生产量 (百万吨) |
---|---|
1938 | 8.474 |
1939 | 7.922 |
1940 | 8.223 |
1941 | 6.768 |
1942 | 9.296 |
1943 | 7.628 |
二战使得缺粮情况更为严重,因英属印度当局将粮食输出给其他地方的盟军士兵,稻米短缺使得米价上涨,而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更使情况进一步恶化。民政单位没有介入控制米价,所以米价超过了一般人所能负担的价格。民众涌入城市寻找食物和就业机会,但粮食有钱也买不到,于是便造成大规模饥荒。阿马蒂亚·森怀疑稻米短缺是由于歉收所造成。他引用官方记录,孟加拉地区的稻米生产如右表;1943年的稻米产量虽然较低,但还是在往年生产的平均范围内。 不论灾难发生的原因为何,后续的处理是失败的。孟加拉当局没去阻止稻米出口,也没尽力自印度其他地方进口粮食,或是买下投机商人屯积的存货,来缓解饥荒。这场饥荒最后由伦敦政府进口一百万吨谷物,降低孟加拉地区的粮食价格,才得以结束。
评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库马尔·森认为:在一个有机能的民主社会,不会发生这样的饥荒。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发生了大约25次大规模饥荒。1947年印度独立后,建立了民主政府,虽然许多印度人至今仍然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下,但是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饥荒。
参见
注释
- ^ 数据不包括奥里萨邦。自饥荒发生以来,对饿死人数的估计差别很大。详见Maharatna Arup的著作《The Demography of Famines: an Indi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1],特别是215页的表5.1。210-300万的数据来自Devereux Stephen的报告《Famin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2],较低的数据出自Dyson Tim和Maharatna Arup发表在《The Indian Economic & Social History Review》杂志题为《Excess mortality during the Great Bengal Famine: A Re-evaluation》的文章[3]:281-297。较高的数据出自被广泛引用的Amartya Sen的300万的说法[2]。 CormacÓGráda说:“孟加拉的死亡人估计从80万到380万不等,现在的学术共识是210万左右[4]。 Paul R. Greenough认为饿死人数在350-380万[5]:299-309。 灾后的估计数据有:由印度政府1944年指派Sir John Woodhead主持的饥荒调查委员会,1945年调查结果估计,孟加拉6030万人口中约有150万人死于饥荒。1944年加尔各答大学的人类学家KP Chattopadhyay估计在1943年有350万人死于饥荒,这个数据在当时被广泛接受,但是后来许多学者认为估计过高[5]:300-301[3]:281。
参考资料
- ^ Maharatna, Arup. The Demography of Famines: an Indi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020-09-19]. ISBN 978-0-19-5637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 ^ 2.0 2.1 Devereux, Stephen. Famin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DF) (技术报告). IDS Working Paper 105. 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2020-09-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5-16).
- ^ 3.0 3.1 Dyson, Tim; Maharatna, Arup. Excess mortality during the Great Bengal Famine: A Re-evaluation. The Indian Economic & Social History Review. September 1991, 28 (3). doi:10.1177/001946469102800303.
- ^ Ó Gráda, Cormac. Making Famine Histor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7, 45 (1): 5–38. JSTOR 27646746. doi:10.1257/jel.45.1.5.
- ^ 5.0 5.1 Greenough, Paul R. Prosperity and Misery in Modern Bengal: The Famine of 1943–194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978-0-19-503082-2.
- Bhatia, B.M. (1985) Famines in India: A study in Some Aspects of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ood Problem, Delhi: Konark Publishers Pvt. Ltd.
- Padmanabhan, S.Y. The Great Bengal Famine.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11:11-24, 1973
- Sen, A. 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 198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284632
- Tauger, M. 2003. Entitlement, Shortage and the 1943 Bengal Famine: Another Look.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1:45 -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