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 (中华民国)
黑龙江省,简称黑,为中华民国的一省。抗战胜利后东北九省方案将其分为黑龙江省、嫩江省和兴安省。省会为北安市。
黑龙江省 | |||||||||
---|---|---|---|---|---|---|---|---|---|
→ 中华民国的省 | |||||||||
1912年—1948年 | |||||||||
东北新省区方案之前黑龙江省的法理位置 1947年中华民国东北新省区方案所规定的黑龙江省法理位置 | |||||||||
国家 | → 中华民国 | ||||||||
首府 | 龙江县(1912-1931) 北安市(1945-1948) | ||||||||
面积 | |||||||||
• | 144,950平方千米(55,970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 288400 | ||||||||
历史 | |||||||||
• 成立 | 1912年 | ||||||||
• 废除 | 1948年 | ||||||||
|
历史沿革
黑龙江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代 | 旧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 | |||||||||||
夏 | 古朝鲜 北扶余 肃慎 濊貊 东胡 | ||||||||||
商 | 古朝鲜 北扶余 肃慎 濊貊 东胡 | ||||||||||
周 | 挹娄 勿吉 山戎国 北扶余 孤竹国 箕子朝鲜 东胡 | ||||||||||
春秋 战国 |
燕国 挹娄 勿吉 秦国 | ||||||||||
秦 | 挹娄 勿吉 辽东郡 | ||||||||||
汉 | 卫满朝鲜 玄菟郡扶余国 | ||||||||||
三国 | 辽东郡 高句丽 勿吉 | ||||||||||
晋 | 高句丽 靺鞨 北扶余 前赵 后赵 前秦 | ||||||||||
南北朝 | 北魏 东魏 靺鞨 北扶余 高句丽 | ||||||||||
隋 | 辽东郡 靺鞨 高句丽 | ||||||||||
唐 | 高句丽 靺鞨 安东都护府 渤海国 | ||||||||||
辽 | 东丹 东京道 | ||||||||||
金 | 上京会宁府 | ||||||||||
元 | 辽阳省 | ||||||||||
明 | 奴尔干都司 辽东都指挥使司 | ||||||||||
清 | 黑龙江将军 黑龙江省 | ||||||||||
中华民国 |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龙江省、黑河省、三江省)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黑龙江省 | ||||||||||
奉系军阀时期
承接于清朝的黑龙江省。1912年,清朝被推翻,黑龙江省开放汉人移民,后来发现了金矿,淘金者纷纷涌至。民国时期以松花江为界,南归吉林省,北为黑龙江省所辖。历经奉系张作霖、张学良两代的领导。
奉天事变
民国二十年(1931年)奉天事变,日本进军东北,攻陷辽宁、吉林主要城镇。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张海鹏投敌,且奉日军命令派出3个团进攻齐齐哈尔。10月16日在嫩江桥,被黑龙江省防军击退。守军炸毁嫩江铁路桥的第1、第2、第5号桥,以阻止日伪军进犯。10月26日,关东军第2师第29团占领四洮铁路(四平-洮安)沿线主要城镇。11月4日,关东军嫩江支队攻击嫩江桥北守军。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长官马占山指挥3个旅,5个团共1.6万余人进行江桥抗战,战至11月18日,终因伤亡惨重而弃守省城齐齐哈尔,撤往克山、海伦。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28日,关东军第3旅由长春向哈尔滨进犯,同时从辽西地区调第2师增援。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激战五天,自卫军伤亡惨重,撤往宾县。2月5日,日军攻陷哈尔滨。
满州国
奉天事变后日本扶持建立满洲国,满洲国之初,黑龙江省设立省公署,其后划分为龙江、滨江、三江、黑河、东满、北安6省。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十几年间,直到日本投降,被掠夺了大量木材、粮食、煤炭、矿产运往日本。
抗战以后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积极准备接收东北,明令将东北三省划为九省,以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并于9月初,任命东北九省省政府主席。同年底,国民政府接收人员从苏军手中接收了哈尔滨市政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黑龙江省主席韩骏杰、兴安省主席吴焕章与松江省主席关吉玉及哈尔滨市市长杨绰菴赴哈尔滨市成立各省、市政府办事处。4月25日,苏联军队全数撤离哈尔滨市,各省市政府接收人员等随之逃离哈尔滨。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克哈尔滨。韩骏杰率领部分省府人员赴沈阳市,建立省政府办事处,而黑龙江省政府自始自终未能赴省境办公。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年底辽沈会战,大部分地区为中共所控。11月2日解放军正式进入沈阳,中华民国黑龙江省政府行政机构彻底瓦解。
中共的黑龙江省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为开辟东北根据地,立即派遣大批干部和军队挺进东北。
1945年11月15日,范式人、赵德尊等率领一百九十五名干部到达北安,根据东北局指示,成立了中共黑龙江省工委,范式人任副书记代理书记,赵德尊任组织部长。同日,陈大凡、王钧等接收了“维持会”,正式建立黑龙江省政府,陈大凡任主席。11月23日,成立了东北人民自治军黑龙江军区,叶长庚任司令员,范式人兼任代理政委,王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2月底,王鹤寿到达北安,担任省工委书记兼黑龙江军区政委,范式人任副书记兼黑龙江军区副政委,赵德尊、王堃骋、陈大凡、杨英杰、叶长庚、林一心、王钧任委员。
黑龙江省地域包括满洲国的原北安省和黑河省。辖北安、德都、克东、克山、拜泉、依安、明水、望奎、海伦、通北、绥棱、绥化、庆安、瑷珲、孙吴、逊克、呼玛、乌云、鸥浦、漠河20个县。1946年经过调整和增设,增至26个县,并设立龙南专区和黑河专区。
1946年1月31日,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北安举行,选出了黑龙江省行政委员会,陈大凡任主席,杨英杰任副主席。1946年8月,中共黑龙江省工委改为中共黑龙江省委,王鹤寿任省委书记兼黑龙江军区政委,范式人任省委副书记兼黑龙江军区副政委,赵德尊任省委组织部长。
1947年2月2日,黑龙江、嫩江两省合并为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省政府驻齐齐哈尔市。1947年9月1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黑嫩省重新划分为黑龙江、嫩江两省。1947年9月20日,任命范式人为黑龙江省政府主席,省会北安,王鹤寿任省委书记兼黑龙江军区政委。
1948年10月20日,东北局决定,范式人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赵德尊为副书记。
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重划东北行政区划令》,将嫩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并将原嫩江省所辖的扶余、乾安两县和郭尔罗斯前旗划归吉林省,将松江省的佛山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49年5月15日,黑龙江、嫩江两省机构正式合并,省会设于齐齐哈尔市,全省共辖1市、41县(旗)。张启龙任省委书记。于毅夫任省政府主席,王梓木任省政府副主席。
1950年3月,省委副书记赵德尊接任省委书记。
1953年4月,冯纪新接任省委书记。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松江省建制,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1954年8月1日,两省机构正式合并,省会设在哈尔滨市。首任省委书记为欧阳钦,省委副书记为强晓初。首任省政府主席为韩光,副主席为李延禄。
行政区划
省会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前,省会在龙江县齐齐哈尔城(今齐齐哈尔市城区)。抗战结束后,依据东北新省区方案,省会为北安市,但因该地为中共所控制,实际上省政府分别位于哈尔滨市、沈阳市。
道制
清代在黑龙江设有瑷珲、呼伦、兴东3兵备道。民国成立后,因省财政困难,于民国元年(1912年)7月14日,废除呼伦兵备道,合并兴东、瑷珲2兵备道为黑河道,道员改称观察使。民国三年(1914年)5月,道观察使改称道尹;6月,按照《各省所属道区域表》,全省划为3道,新设有龙江道、绥兰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增设呼伦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并于明年2月15日按照东北政务委员会裁撤道区的决定,裁撤各道。
- 黑河道
- 民国元年(1912年)7月改瑷珲兵备道署为黑河道,驻大黑河屯。辖瑷珲县和呼玛、萝北2设治局。民国三年(1914年)8月,成立道尹公署,道尹繁要缺,一等,驻瑷珲县黑河(今黑河市城区)。之后增设漠河、乌云、绥滨、佛山、奇克、鸥浦等6设治局,呼玛、萝北、漠河3设治局改置县。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底,全道辖4县、5设治局。1929年2月裁撤。
- 龙江道
- 民国三年(1914年)6月置。同年8月,成立道尹公署,道尹为繁要缺,一等,驻龙江县齐齐哈尔城(今齐齐哈尔市城区)。辖龙江、嫩江、讷河、拜泉、青冈、大赉、肇州、肇东、安达9县和泰来、林甸2设治局。之后又陆续增设克山、依安、明水、景星、布西、索伦、雅鲁、甘南、泰康等9设治局,泰来、林甸、克山3设治局改置县。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底,全道共辖12县、8设治局。1929年2月裁撤。
- 绥兰道
- 民国三年(1914年)6月置。同年8月,成立道尹公署,道尹为简缺,三等,驻绥化县(今绥化市驻地绥化镇)。辖呼兰、绥化、海伦、兰西、庆城、巴彦、木兰、通河、汤原9县和龙镇设治局。之后又陆续增设望奎、通北、绥棱、铁骊、东兴等5设治局。龙镇、望奎、通北、绥棱4设治局改置县。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底,全道共辖13县、2设治局。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废除。
- 呼伦道
- 民国元年(1912年),呼伦兵备道被废止。民国九年(1920年)2月,在呼伦城设置呼伦贝尔善后督办,管辖呼伦、胪滨、室韦3县。同年,增辖奇乾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5月置呼伦道,道尹公署驻呼伦城,辖呼伦、胪滨、室韦、奇乾4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废除,道尹公署改为市政筹备处。
县、市、设治局
九一八事变以前
1931年9月日本侵略东北以前,黑龙江省辖有42县11设治局,如下:
黑龙江省 | |||
---|---|---|---|
县市局 | 驻地(2023年4月) | 北洋时期 | 沿革 |
龙江县 | 今齐齐哈尔市城区 | 龙江道(驻地) | 黑龙江省会。清代为龙江府,民国2年(1913年)1月改置县。 |
嫩江县 | 墨尔根城(今嫩江市驻地嫩江镇) | 龙江道 | 清代为嫩江府,民国2年(1913年)1月改置县。 |
大赉县 | 莫勒红岗子(今吉林省大安市驻地大赉乡) | 龙江道 | 清代为大赉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1月改置县。 |
肇州县 | 五台(肇州古城,今肇源县驻地肇源镇) | 龙江道 | 清代为肇州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1月改置县。 |
肇东县 | 昌五城(今肇东市西昌五镇) | 龙江道 | 民国元年(1912年)11月置五城设治局,民国2年(1913年)10月易名肇东设治局[1],12月改置县。 |
拜泉县 | 巴拜(大泡子,今拜泉县驻地拜泉镇) | 龙江道 | |
讷河县 | 东布特哈(今讷河市驻地通江街道) | 龙江道 | 清代为讷河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1月改置县。 |
青冈县 | 柞树岗(今青冈县驻地青冈镇) | 龙江道 | |
安达县 | 安达(今安达市东北任民镇) | 龙江道 | 清代为安达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1月改置县。 |
克山县 | 三站(今克山县驻地克山镇) | 龙江道 | 民国4年(1915年)分讷河县析置克山设治局[2],8月改置县[3]。 |
泰来县 | 泰来镇(今泰来县驻地泰来镇) | 龙江道 | 民国2年(1913年)11月以杜尔伯特、扎赉特两旗析置泰来镇设治局[4],民国6年(1917年)5月改置县[5]。 |
林甸县 | 大林家甸(今林甸县驻地林甸镇) | 龙江道 | 民国4年(1915年)5月改安达县析置林甸设治局[6],民国6年(1917年)1月改置县[7]。 |
景星县 | 今龙江县西南景星镇 | 龙江道 | 民国4年(1915年)5月分龙江县析置景星设治局[2],民国18年(1929年)1月改置县[8]。 |
布西设治局 | 西布特哈(尼尔基屯,今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驻地尼尔基镇) | 龙江道 | 民国4年(1915年)4月以西布特哈地方析置[9]。 |
索伦山设治局 | 索伦山(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索伦镇) | 龙江道 | 民国6年(1917年)3月以索伦山地方析置[10]。 |
明水县 | 兴隆镇(三里三镇,今明水县驻地明水镇) | 龙江道 | 民国12年(1923年)12月分拜泉县析置明水设治局[8],因县治兴隆镇附近有明水泉,故名。民国18年(1929年)11月改置县[11]。 |
依安县 | 龙泉镇(今依安县南依龙镇) | 龙江道 | 民国12年(1923年)12月分林甸、拜泉两县析置依安设治局[8],因区域在清代为依克明安部游牧地,故名。民国18年(1929年)11月改置县[12]。 |
雅鲁县 | 扎兰屯(今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驻地兴华街道) | 龙江道 | 民国14年(1925年)以札兰济沁河地方置雅鲁设治局[13],民国18年(1929年)11月改置县[11]。 |
泰康设治局 | 小蒿子站(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驻地泰康镇) | 龙江道 | 民国16年(1927年)分安达、林甸、泰来三县析置[14]。 |
克东设治局 | 二克山镇(今克东县驻地克东镇) | 龙江道 | 民国18年(1929年)1月分克山县析置[15]。 |
德都设治局 | 德都(今五大连池市驻地青山街道) | 龙江道 | 民国18年(1929年)11月以原克东设治局置[16]。 |
富裕设治局 | 大来克屯(今富裕县东南富路镇) | 龙江道 | 民国18年(1929年)11月分龙江县析置[17]。 |
庆城县 | 余庆(今庆安县驻地庆安镇) | 绥兰道 | 清代为余庆县,因与贵州省县名重复,民国3年(1914年)1月易名[18]。 |
兰西县 | 双庙子(今兰西县驻地兰西镇) | 绥兰道 | |
木兰县 | 五站(今木兰县驻地木兰镇) | 绥兰道 | |
龙镇县 | 龙镇(今五大连池市东北龙镇) | 绥兰道 |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以海伦县龙门镇地方置龙门镇设治局[19],民国6年(1917年)5月改置龙门县。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改名[20]。 |
绥楞县 | 上集厂(今绥棱县东南上集镇) | 绥兰道 | 民国4年(1915年)5月分绥化县析置绥楞设治局[21],民国6年(1917年)5月改置县[22]。 |
望奎县 | 望奎镇(大五井子,今望奎县驻地望奎镇) | 绥兰道 | 民国6年(1917年)4月分海伦县析置望奎设治局[23]。民国7年(1918)2月改置县[24]。 |
汤原县 | 汤旺河(今汤原县驻地汤原镇) | 绥兰道 | |
通河县 | 岔林河口(今通河县驻地通河镇) | 绥兰道 | 清代为大通县,因与甘肃省县名重复,民国3年(1914年)1月易名[25]。 |
通北县 | 通肯镇(今北安市东南通北镇) | 绥兰道 | 民国4年(1915年)5月分海伦县析置通北设治局[21]。民国6年(1917年)5月改置县[26]。 |
甘南设治局 | 甘井子(今甘南县驻地甘南镇) | 绥兰道 | 民国14年(1925年)12月以布西设治局属甘井子地方析置[13]。 |
绥化县 | 北林子(今绥化市北林区驻地北林街道) | 绥兰道 | 清代为绥化府[27],民国2年(1913年)3月改置县。 |
呼兰县 | 今呼兰县驻地呼兰镇 | 绥兰道 | 清代为呼兰府,民国2年(1913年)2月改置县[28]。 |
海伦县 | 通肯(今海伦市驻地海伦镇) | 绥兰道 | 清代为海伦府,民国2年(1913年)1月改置县。 |
巴彦县 | 巴彦苏苏(今巴彦县驻地巴彦镇) | 绥兰道 | 清代为巴彦州[28],民国2年(1913年)1月改置县。 |
铁骊设治局 | 铁山包(今铁力市驻地铁力镇) | 绥兰道 | 民国4年(1915年)5月以铁山包地方析置[21]。 |
东兴设治局 | 东兴镇(今木兰县北东兴镇) | 绥兰道 | 民国17年(1928年)分木兰县析置[29]。 |
凤山设治局 | 凤山镇(今通河县西北凤山镇) | 绥兰道 | 民国18年(1929年)11月分通河县析置[30]。 |
瑷珲县 | 瑷珲城(今黑河市爱辉区南瑷珲镇) | 黑河道(驻地) | 清代为瑷辉直隶厅及黑河府,民国元年(1912年)11月裁府并入瑷辉厅[31],民国2年(1913年)1月改置县。 |
萝北县 | 兴东(今萝北县北太平沟乡) | 黑河道 | 民国元年(1912年)7月以拟设萝北厅地方置萝北厅设治局[32],因处托萝山之北,故名。民国2年(1913年)12月改置县[33]。 |
漠河县 | 漠河(今漠河市北北极镇) | 黑河道 | 民国3年(1914年)3月以漠河总卡地方置漠河设治局[34],民国6年(1917年)5月改置县[35]。 |
呼玛县 | 古站地方(今呼玛县驻地呼玛镇) | 黑河道 | 民国元年(1912年)7月置呼玛厅设治局[36] ,民国2年(1913年)12月改置县[37]。 |
乌云县 | 温河镇(今嘉荫县西北乌云镇) | 黑河道 | 民国5年(1916年)7月析萝北县置乌云设治局,民国18年(1929年)11月改置县[38]。 |
绥滨县 | 敖来密屯(今绥滨县驻地绥滨镇)[39] | 黑河道 | 民国6年(1917年)4月析萝北县置绥东设治局,民国18年(1929年)1月改置县[40],因与热河省县名重名、改名。 |
佛山县 | 佛山镇(乌拉嘎河,今嘉荫县东南保兴镇)[41] | 黑河道 | 民国16年(1927年)9月分萝北县置佛山设治局,民国18年(1929年)11月改置县[42]。 |
逊河县 | 逊河(今逊克县西南逊河镇) | 黑河道 | 民国17年(1928年)11月以黑河县逊河地方置逊河设治局[43],1931年10月改置县。 |
奇克县 | 奇克特(今逊克县驻地奇克镇) | 黑河道 | 民国18年(1929年)2月分瑷辉县析置奇克设治局[16],11月改置县[44]。 |
鸥浦县 | 倭西门(今呼玛县北鸥浦乡) | 黑河道 | 民国18年(1929年)1月分呼玛县置鸥浦设治局[45],11月改置县[46]。 |
呼伦县 | 海拉尔(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 呼伦道(驻地) | 清代为呼伦直隶厅[47],民国9年(1920年)2月改置县[48]。 |
胪滨县 | 满洲里(今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驻地东山街道) | 呼伦道 | 清代为胪滨府[49],民国9年(1920年)2月改置县[48]。 |
室韦县 | 吉拉林(今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北蒙兀室韦苏木) | 呼伦道 | 民国4年(1915年)设吉拉林设治局,民国9年(1920年)2月改置县[48]。 |
奇乾县 | 珠尔干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北奇乾乡) | 呼伦道 | 民国9年(1920年)12月以奇雅河卡伦地方置奇乾设治局[50],民国10年(1921年)12月改置县[51]。 |
抗战结束以后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5日国民政府所公布的东北新省区方案划分的行政区,黑龙江省辖有1市、25县、1旗,由于省境较小,不设行政督察区。由于本省因抗战结束后,全境己被中共东北民主联军控制,故国民政府公布的行政区划并未得到执行。
以下各市县之代号均已在2005年10月3日弃用。
黑龙江省 | ||||
---|---|---|---|---|
所属督察区及盟部 | 代码 | 县市局 | 驻地(2023年4月) | 沿革 |
省直辖地区 | 32001 | 北安市 | 今北安市驻地铁西街道[52] | 黑龙江省省会,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析龙镇县北安镇等地置市。 |
32002 | 瑷珲县 Aihūn hoton |
瑷珲城(今黑河市爱辉区南瑷珲镇) | 满洲国时期属黑河省。 | |
32003 | 漠河县 | 漠河(今漠河市北北极镇) | 满洲国时期属黑河省。 | |
32004 | 鸥浦县 | 倭西门(今呼玛县北鸥浦乡) | 满洲国时期属黑河省。 | |
32005 | 呼玛县 | 古站地方(今呼玛县驻地呼玛镇) | 满洲国时期属黑河省。 | |
32006 | 逊河县 | 逊河(今逊克县西南逊河镇) | 满洲国时期与奇克县合并为逊克县,属黑河省。抗战结束后保留未变。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恢复原县建制。 | |
32007 | 奇克县 | 奇克特(今逊克县驻地奇克镇) | 满洲国时期与逊河县合并为逊克县,属黑河省。抗战结束后保留未变。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核准恢复原县建制。 | |
32008 | 乌云县 | 温河镇(今嘉荫县西北乌云镇) | 满洲国时期属黑河省。 | |
32009 | 佛山县 | 佛山镇(乌拉嘎河,今嘉荫县东南保兴镇) | 满洲国时期属三江省。 | |
32010 | 嫩城县 | 墨尔根城(今嫩江市驻地嫩江镇) | 旧称嫩江县,因与新置的嫩江省省名同名,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改名。 | |
32011 | 龙镇县 | 龙镇(今五大连池市东北龙镇) | 满洲国时期称北安县,属北安省。抗战结束后保留未变。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恢复原名。 | |
32012 | 孙吴县 | 孙吴街(今孙吴县驻地孙吴镇) | 满洲国时期属黑河省,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析瑷珲县置。 | |
32013 | 克山县 | 三站(今克山县驻地克山镇) | 满洲国时期属北安省。 | |
32014 | 通北县 | 通肯镇(今北安市东南通北镇) | 满洲国时期属北安省。 | |
32015 | 海伦县 | 通肯(今海伦市驻地海伦镇) | 满洲国时期属北安省。 | |
32016 | 绥楞县 | 上集厂(今绥棱县东南上集镇) | 满洲国时期属北安省。 | |
32017 | 庆城县 | 余庆(今庆安县驻地庆安镇) | 满洲国时期与铁骊县合并为庆安县,属北安省。抗战结束后保留未变。民国36年(1947年)6月恢复原县建制。 | |
32018 | 绥化县 | 北林子(今绥化市北林区驻地北林街道) | 满洲国时期属北安省。 | |
32019 | 望奎县 | 望奎镇(大五井子,今望奎县驻地望奎镇) | 满洲国时期属北安省。 | |
32020 | 明水县 | 兴隆镇(三里三镇,今明水县驻地明水镇) | 满洲国时期属北安省。 | |
32021 | 拜泉县 | 巴拜(大泡子,今拜泉县驻地拜泉镇) | 满洲国时期属北安省。 | |
32022 | 依安县 Yekemyangan |
龙泉镇(今依安县南依龙镇) | 满洲国时期属北安省。 | |
32023 | 讷河县 Nemor |
东布特哈(今讷河市驻地通江街道) | 满洲国时期属龙江省。 | |
32024 | 德都县 | 今五大连池市驻地青山街道 | 旧称德都设治局,满洲国时期实施县制,属北安省。抗战结束后保留未变。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实施县制。 | |
32025 | 克东县 | 今克东县驻地克东镇 | 旧称克东设治局,满洲国时期实施县制,属北安省。抗战结束后保留未变。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实施县制。 | |
32026 | 铁骊县 | 铁山包(今铁力市驻地铁力镇) | 旧称铁骊设治局,满洲国时期实施县制,属北安省。后与庆城县合并为庆安县。抗战结束后保留未变。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恢复原局并实施县制。 | |
特别旗 | 321 | 伊克明安特别旗 Yekemyangan |
杜尔布德努克图(大泉,今富裕县东富海镇) | 原属哲里木盟,满洲国时期属龙江省。 |
行政区划年表
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年表 | ||||||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 ||||||
西元 | 民国纪元 | 县 | 市 | 局 | 其他 | 行政区划变更 |
---|---|---|---|---|---|---|
1912年 | 民国1年 | 7 | 5 | 6府 1州 6厅 |
||
1913年 | 民国2年 | 21 | 2 | 1府 1厅 |
| |
1914年 | 民国3年 | 22 | 2 | 1府 1厅 |
| |
1915年 | 民国4年 | 23 | 9 | 1府 1厅 |
| |
1916年 | 民国5年 | 23 | 10 | 1府 1厅 |
| |
1917年 | 民国6年 | 29 | 7 | 1府 1厅 |
| |
1918年 | 民国7年 | 30 | 6 | 1府 1厅 |
| |
1919年 | 民国8年 | 30 | 6 | 1府 1厅 |
||
1920年 | 民国9年 | 33 | 6 |
| ||
1921年 | 民国10年 | 34 | 5 |
| ||
1922年 | 民国11年 | 34 | 5 | |||
1923年 | 民国12年 | 34 | 7 |
| ||
1924年 | 民国13年 | 34 | 7 | |||
1925年 | 民国14年 | 34 | 9 |
| ||
1926年 | 民国15年 | 34 | 9 | |||
1927年 | 民国16年 | 34 | 11 |
| ||
1928年 | 民国17年 | 34 | 13 |
| ||
1929年 | 民国18年 | 43 | 10 |
| ||
1930年 | 民国19年 | 43 | 10 | |||
1931年 | 民国20年 | 44 | 9 |
| ||
1932年 | 民国21年 | 44 | 9 | |||
1933年 | 民国22年 | 44 | 9 | |||
1934年 | 民国23年 | 44 | 9 | |||
1935年 | 民国24年 | 44 | 9 | |||
1936年 | 民国25年 | 44 | 9 | |||
1937年 | 民国26年 | 44 | 9 | |||
1938年 | 民国27年 | 44 | 9 | |||
1939年 | 民国28年 | 44 | 9 | |||
1940年 | 民国29年 | 44 | 9 | |||
1941年 | 民国30年 | 44 | 9 | |||
1942年 | 民国31年 | 44 | 9 | |||
1943年 | 民国32年 | 44 | 9 | |||
1944年 | 民国33年 | 44 | 9 | |||
1945年 | 民国34年 | 44 | 9 | |||
1946年 | 民国35年 | 44 | 9 | |||
1947年 | 民国36年 | 25 | 1 |
| ||
1948年 | 民国37年 | 25 | 1 | |||
1949年 | 民国38年 | 25 | 1 |
政府
黑龙江省政府分前、后两个时期:一是1929年(民国18年)成立省政府开始,到1932年(民国21年)2月日本关东军进入哈尔滨市为止,历时3年多;二是1945年(民国34年)9月在重庆市成立筹备处开始,至1948年(民国37年)11月中共解放军进入沈阳市为止,历时4年2个月。
- 黑龙江省政府主席
- 常荫槐(1928年12月31日-1929年1月10日)
- 万福麟(1929年2月9日-1931年11月17日)
- 马占山(1931年11月17日-1932年3月1日;1940年5月3日-1945年9月4日)
- 韩骏杰(1945年9月4日-1948年11月2日)
- 黑龙江省政府委员:
参考资料
- ^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1914年,第19页。黑龙江省在民国元年设始初即以肇东设治局相称,见《黑龙江设治》,第521页。
- ^ 2.0 2.1 《政府公报》第1086号,民国4年5月17日,第37册、第692页。
- ^ 《政府公报》第1164号,民国4年8月4日,第40册、第150页。
- ^ 《黑龙江设治》,第830页。
- ^ 《政府公报》第486号,民国6年5月19日,第61册、第604页。又,《黑龙江设治》,第124、834页。
- ^ 《黑龙江设治》,第803页。
- ^ 《政府公报》第574号,民国6年8月21日,第64册、第616页。
- ^ 8.0 8.1 8.2 《黑龙江设治》,第139页。
- ^ 《黑龙江设治》,第121页。
- ^ 《政府公报》第426号,民国6年3月19日,第59册、第654页。又,《黑龙江设治》,第946页。
- ^ 11.0 11.1 《国民政府公报》第343号,民国18年12月12日,第8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343号,民国18年12月12日,第8页。又,《黑龙江设治》,第139页。
- ^ 13.0 13.1 《黑龙江设治》,第872页。
- ^ 《黑龙江设治》,第815页。
- ^ 《黑龙江设治》,第778页。
- ^ 16.0 16.1 《黑龙江设治》,第588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343号,民国18年12月12日,第8页。又,《黑龙江设治》,第756页。
- ^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 ^ 《北安县志》,1993年内部发行版,第31页。
- ^ 《政府公报》第484号,民国6年5月17日,第61册、第520页。又,《黑龙江设治》,第124页。
- ^ 21.0 21.1 21.2 《政府公报》第1086号,民国4年5月17日,第37册、第692页。又,《黑龙江设治》,第119页。
- ^ 《政府公报》第486号,民国6年5月19日,第61册、第604页。又,《黑龙江设治》,第506页。
- ^ 《黑龙江设治》,第489页。
- ^ 《政府公报》第740号,民国7年2月14日,第70册、第211页。
- ^ 按:实际改名在4月,见《通河县知事为该县改称换印事呈》(民国3年5月8日),《黑龙江设治》,第421页。
- ^ 《政府公报》第486号,民国6年5月19日,第61册、第604页。又,《黑龙江设治》,第124页。
- ^ 《黑龙江设治》,第485页。
- ^ 28.0 28.1 《黑龙江设治》,第380页。
- ^ 《政府公报》第4135号,民国16年10月28日,第188册、第3445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343号,民国18年12月12日,第8页。又,《黑龙江设治》,第421页。
- ^ 《政府公报》第491号,民国2年9月16日,第17册、第521页。
- ^ 《黑龙江设治》,第658页。
- ^ 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全国行政区划表》,1914年,第20页。
- ^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卷上,第42页。又,《黑龙江设治》,第898页。
- ^ 《政府公报》第486号,民国6年5月19日,第61册、第604页。又,《黑龙江设治》,第124、899页。
- ^ 《政府公报》第491号,民国2年9月16日,第17册、第521页。又,《黑龙江设治》,第103页。
- ^ 吴承湜:《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卷下,第34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343号,民国18年12月12日,第8页。又,《黑龙江设治》,第141页。
- ^ 《政府公报》第458号,民国6年4月21日,第60册、第492页。
- ^ 《黑龙江设治》,第668页。
- ^ 《黑龙江设治》,第365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343号,民国18年12月12日,第8页。又,《黑龙江设治》,第367页。
- ^ 《黑龙江设治》,第587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343号,民国18年12月12日,第8页。又,《黑龙江设治》,第589、141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343号,民国18年12月12日,第8页。又,《黑龙江设治》,第140页。
- ^ 《国民政府公报》第343号,民国18年12月12日,第8页。又,《黑龙江设治》,第894、141页。按:《呼玛县志》(1980年,第131页)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月十六日,黑龙江省政府令,呼玛县属地倭西门县佐,改为鸥浦设治局,地点仍在倭西门。同一天、黑龙江省政府又旋复训令,将鸥浦设治局改升为丁等县,即鸥浦县。”
- ^ 《黑龙江设治》,第927页。
- ^ 48.0 48.1 48.2 《黑龙江设治》,第920页。
- ^ 《黑龙江设治》,第925页。
- ^ 《政府公报》第1736号,民国9年12月15日,第104册、第548页。又,《黑龙江设治》,第914页。
- ^ 《政府公报》第2089号,民国10年12月18日,第116册、第263页。
- ^ 按:本节的行政区划,均据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
相关条目
前任: 黑龙江省 |
→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1912年-1948年 |
继任: 龙江省 1934年-1945年 |
继任: 黑龙江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