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滨鹬

一种鸟类

黑腹滨鹬学名Calidris alpina)为鹬科滨鹬属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拉普兰省[2]

黑腹滨鹬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科: 鹬科 Scolopacidae
属: 滨鹬属 Calidris
种:
黑腹滨鹬 C. alpina
二名法
Calidris alpina
C. alpina分布范围
  繁殖区
  留鸟
  非繁殖区
  过境
  迷鸟
异名
  • Tringa alpina Linnaeus, 1758
  • Erolia alpina (Linnaeus, 1758)
  • Pelidna alpina (Linnaeus, 1758)
Calidris alpina alpina

英文名称“dunlin”是“dunling”的方言形式,首次记录于1531年至1532年间。该名称源自dun,意为“暗褐色”,加上后缀-ling,表示具有该特质的人或物。

牠是一种在北极或亚北极地区繁殖的环极性繁殖鸟。繁殖于西欧的鸟类主要是短距离迁徙鸟,通常会停留在西欧和南欧以及西北非的海岸上;而繁殖于远北欧洲和亚洲的鸟类则是长距离迁徙鸟,冬季迁徙至非洲、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繁殖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极地区的鸟类会短距离迁徙至北美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然而,北阿拉斯加的鸟类在亚洲过冬。

分类

黑腹滨鹬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在其著作《自然系统》第十版中正式描述,并给予二名法名称Tringa alpina。林奈指定的模式产地为拉普兰[3]。美国某些作者过去曾将这个物种(与其他“矮鹬”)归入Erolia[4][5],但现在它与其他23种鹬属鸟类一起被归入德国博物学家布拉修斯·梅勒姆于1804年引入的滨鹬属(Calidris)[6][7]。该属名称来自古希腊语kalidrisskalidris,这是亚里士多德用来描述某些灰色水边鸟类的术语。特定名称alpina 来自拉丁语,意思是“高山的”,在这里指的是通常栖息于高山苔原的鸟类,而非特指阿尔卑斯山[8]

目前已知有十个亚种[7]

  • C. a. arctica (Schiøler, 1922) — 繁殖于格陵兰东北部。最小的亚种,喙短;上体呈银色,红褐色较少;小型黑色腹斑[9]
  • C. a. schinzii Brehm & Schilling, 1822) — 繁殖于格陵兰东南部、冰岛、不列颠群岛、南斯堪的纳维亚波罗的海地区。上体较褐色;小型黑色腹斑[9]
  • C. a. alpina Linnaeus, 1758) — 繁殖于北斯堪的纳维亚、斯瓦尔巴群岛和西北西伯利亚
  • 黑腹滨鹬北方亚种 C. a. centralis Buturlin, 1932) — 繁殖于西伯利亚中北部和东北部。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华南、长江流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10]
  • 黑腹滨鹬东方亚种 C. 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 繁殖于俄罗斯东部至楚科奇半岛。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沿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11]
  • C. a. kistchinski Tomkovich, 1986 — 繁殖于鄂霍次克海附近至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
  • C. a. actites Nechaev & Tomkovich, 1988 — 繁殖于库页岛
  • C. a. arcticola Todd, 1953) — 繁殖于阿拉斯加西北部至加拿大西北部
  • C. a. pacifica Coues, 1861) — 繁殖于阿拉斯加西部和南部
  • C. a. hudsonia Todd, 1953) — 繁殖于加拿大中部

描述

测量:[12]

  • 长度: 16—20 cm(6.3—7.9英寸)
  • 重量: 34—77 g(114234 oz)
  • 翼展: 38—43 cm(15—17英寸)


繁殖羽的成年黑腹滨鹬拥有独特的黑色腹部,这是其他同类尺寸的涉禽所不具备的特征。在冬季,黑腹滨鹬的上半身基本上是灰色的,而下半身则是白色的。幼鸟的上半身呈棕色,背部有两个不明显的白色“V”形斑纹,虽然不如小滨鹬和一些同属其他物种的特征那么明显。它们通常在侧腹或腹部有黑色斑点。所有年龄的黑腹滨鹬在飞行时都会显示出狭窄的白色翼斑。腿和微微下弯的喙为黑色。亚种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繁殖季节红褐色羽毛的程度、黑色腹斑的大小以及喙的长度;冬季时,不同亚种之间在羽毛上没有区别,只有喙的长度能提供有限的识别指导。喙的长度在不同性别之间有所不同,雌鸟的喙比雄鸟更长,这进一步增加了冬季亚种识别的难度。黑腹滨鹬喙的顶端覆盖有一层软组织,充满血液并有许多神经末梢,形成了一个敏感的探测器,用来在泥土和沙子中寻找无脊椎猎物。尽管在标本中喙可能看起来很尖,但在活体中它其实是钝的。

它的叫声是典型的涉禽“啁啾”声,展示歌声则是一种粗糙的颤音。

分布与栖地

黑腹滨鹬是小型迁徙涉禽,然而它们表现出强烈的乡土性,位于瑞典和芬兰的南部亚种Calidris alpina schinzii会返回到或非常接近其出生地。栖地破碎化通过缩小栖地面积和增加栖地隔离来减少这些鸟类的栖地供应。这种栖地之间连通性的降低限制了黑腹滨鹬的移动,使它们在这些地区更容易受到近亲繁殖的影响。[13]

 
亚种分布、迁徙路线和欧洲主要越冬地

行为

黑腹滨鹬在冬季极具群居性,有时会在沿海泥滩或沙滩上形成大群。迁徙期间或在其冬季栖地,常可见到大量黑腹滨鹬在空中同步飞行。

这种鸟是其繁殖和冬季范围内最常见的涉禽之一,也是与其他涉禽比较的基准物种。它的体长约为17—21 cm(6.7—8.3英寸),翼展约为32—36 cm(13—14英寸),与欧洲椋鸟相似,但体型较为健壮,且拥有更长更厚的喙。

黑腹滨鹬在其偏爱的沿海泥滩上以特有的“缝纫机”进食方式移动,系统地拾取小型食物。昆虫构成了黑腹滨鹬在繁殖地的主要食物;在沿海地区,牠们吃软体动物蠕虫甲壳类动物

繁殖

巢是地面上的浅坑,内衬植物材料,通常会产下四颗蛋,由雄性和雌性共同孵卵。雏鸟为早熟性雏鸟,但在早期发育期间会受到亲鸟的呵护。牠们约在三周大时开始飞行。雄性提供主要的育雏照料,因为雌性会抛弃雏鸟,通常会离开繁殖区。

在北美大西洋海岸[14][15]和欧洲[16]的报告中,曾记录到这个物种与白腰滨鹬以及紫滨鹬杂交个体。

状态

黑腹滨鹬的分布范围极大,尽管其数量似乎正在减少,但总体上数量仍然庞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判定该物种的威胁等级为“无危”。黑腹滨鹬是非欧亚迁移性水鸟协定(AEWA)适用的物种之一。南部亚种C. a. schinzii特别值得关注,在某些地区其数量正在下降并且受到威胁,尤其是在其分布范围的南部边缘;在丹麦,2021年仅剩95对,与一个世纪前的50,000对相比大幅减少。格陵兰东北部亚种C. a. arctica也处于濒危状态,数量非常稀少。

图库

参考文献

  1. ^ Calidris alpin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2.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黑腹滨鹬.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Linnaeus, Carl.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1 10th. Holmiae (Stockholm): Laurentii Salvii. 1758: 149 (Latin). 
  4. ^ Peters, James Lee (编).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2.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286. 
  5. ^ Committee on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Thirty-Second Supplement to the American Ornithologists' Union Check-List of North American Birds. Auk. 1973, 90 (2): 411–419 [415]. 
  6. ^ Merrem, Blasius. Naturgeschichte. Allgemeine Literatur-Zeitung. 8 June 1804, 168. Col. 542 (German).  Published anonymously.
  7. ^ 7.0 7.1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Rasmussen, Pamela (编). Sandpipers, snipes, coursers. IOC World Bird List. V 13.2.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2023 [2 January 2024]. 
  8.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84, 42. ISBN 978-1-4081-2501-4. 
  9. ^ 9.0 9.1 Rodríguez Lázaro, Guillermo; López-Velasco, Daniel. Unprecedented spring arrival of Greenland Dunlin ssp. arctica to Northern Spain and a first approach to its identification. subalpinebirding. [2024-07-29]. 
  10.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黑腹滨鹬北方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1.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黑腹滨鹬东方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2. ^ Cramp, Stanley (编). Calidris alpina Dunlin.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Europe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The Birds of the Western Palearctic. III: Waders to Gull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56–371. ISBN 978-0-19-857506-1. 
  13. ^ Pakanen, V.-M.; Koivula, K.; Flodin, L.-Å.; Grissot, A.; Hagstedt, R.; Larsson, M.; Pauliny, A.; Rönkä, N.; Blomqvist, D. Between-patch natal dispersal declines with increasing natal patch size and distance to other patches in the endangered Southern Dunlin Calidris alpina schinzii. Ibis. 2017, 159 (3): 611–622. doi:10.1111/ibi.12463 . 
  14. ^ McLaughlin, K.A.; Wormington, A. An apparent Dunlin × White-rumped Sandpiper hybrid. Ontario Birds. 2000, 18 (1): 8–12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15. ^ Wilson, Angus. A putative hybrid white-rumped sandpiper × dunlin from the east coast of the USA. Ocean Wanderers. [11 October 2006]. 
  16. ^ Millington, Richard. A mystery Calidris at Cley. Birding World. 1994, 7 (2): 61–63.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June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