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富都
鲁富都(Luhtu)或译为鲁夫都、鲁富督,早期汉字文献多记为鹿楮、鹿堵、鹿渚、鹿株等,是历史上邹族于中台湾所建立的古国,为历史上最北边的邹族政权,统治中心为和社大社(又称为鲁富都社或鹿株大社)位于陈有兰溪左岸;往昔国力强大,但则因人口渐减,最后为特富野所兼并后灭国,且逐渐与邻近的布农族同化。
鲁富都 邹语:Luhtu | |||||||||
---|---|---|---|---|---|---|---|---|---|
15世纪—1920年 | |||||||||
首都 | 和社大社 | ||||||||
常用语言 | 邹语 | ||||||||
宗教 | 邹族神灵信仰 | ||||||||
总头目 | |||||||||
• 15世纪 | Yulunana王朝 | ||||||||
• 18世纪中期 | 阿巴里 | ||||||||
历史时期 | 古代 | ||||||||
• 建立 | 15世纪 | ||||||||
• 灭亡 | 1920年 | ||||||||
| |||||||||
今属于 | 台湾 |
历史
建立
约15世纪,来自特富野的nia-hosa氏和Yataayungana氏带领人民在今阿里山乡神木村上方tiumahana之处,建立猎寮并撒播小米丰收,因而吸引许多移民定居,原为特富野小社,最终于当地建立会所,在头目默许下进入半独立状态。由于人数不断增加,于是将会所移至桐仔林(Vivio)之地建立和社(Hosa),又因人口增长,便开始分立小社,除原来的神木之外,新立的小社有李基布(Likipu,今竹山镇)、Haipucungu(今望乡上方)、望乡(Skoskopna)及,构成一个以和社大社为中心,下辖三个分社的体系。又因与姆姆诸之土地纠纷,双方爆发战争,在合社溪与陈有兰溪的合流处(位于今南投县信义乡同富村)交战,姆姆诸在战争中落败,头目被杀,姆姆诸族人被驱逐到浊水溪河畔,几乎全部被歼灭,只有少数幸存者撤往北方(今属于布农族峦社群和郡社群范围)。战争结束后,和社接收了他们在楠仔脚万(Mamahavana,今久美)、罗娜(Nia-feo'isi)与新乡(Sinapayani)的土地。最后经过与特富野的协商后,脱离特富野独立,并正式建国,并将国号命名为鲁富都。其中由于yulunana王朝氏族在立国之战中战功彪炳,因此被推举为总头目(peongsi)兼任军事统帅(yuozomu)。
初期发展
鲁富都建立之初,邻近的布农族兴兵攻打鲁富都。鲁富都方面得知情况后,立刻聚集起当时部落内的壮丁,并且将妇女和孩子送往附近的山头上,交代他们如果看到山下穿黑色衣服的人(鲁富都军)越来越少,就赶快逃到特富野寻求庇护。当妇女们撤走之后,布农族人随即开始发动攻击,女人们聚集在山上观望战事,发现战事进行了很久,黑色衣服的人却还是很多,甚至逐渐比布农族的军队还要多,知道布农族并没有打败鲁富都军队,因此群起赶向战场协助男性作战,当时节节败退的布农族原本准备好要发起最后一次冲锋,却被女性们干扰而失败,最后被鲁富都军队杀光,只留一个活口回去向他们的部落报告战况。此役也奠定了鲁富都政权的稳定。[1][2]
鲁郑战争
1665年,位在台南一带的华人政权东宁的领袖郑经颁布“屯田之制,以拓番地”,确立了东宁对外扩张的政策,企图延申原本的军屯至原住民领域,于是派遣部将参军林圯率屯丁200人由斗六门(今斗六市),越过阿拔泉溪(今清水溪),攻打牛相触口(今中和里) 进犯李基布,鲁富都与东宁双方爆发数起激烈冲突,最后将原居的邹人驱逐至东埔蚋(今延平里),并在当地建立竹围仔庄。1668年10月,鲁富都军队夜袭围困竹围仔庄,东宁部将林圯与百余屯丁悉数被杀,李基布暂为收复。数周后东宁援军再度扫荡邹人,将所屯垦之占领区命名为“林圯埔”。另屯弁杜、赖二姓的势力也进占浊水溪南岸之社寮(今山崇里、社寮里)、后埔仔(今中央里、富州里),使竹山成为汉人在南投最早开发的地区。而鲁富都则失去清水溪流域与浊水溪流域丘陵地区的领土,当地人民向后往大水窟迁徙。[3]
林爽文事件
1787年发生林爽文事件,1788年与1790年“阿里山总社”“番头目阿吧哩”等人因协助平定林爽文事件被两次安排前往北京为乾隆商寿。现今久美部落族人流传 Avai 头目两度渡海出征,从敌人Hongte(疑为皇帝)拯救兄弟的传说,而久美部落故头目的夫人仍保存据称当时乾隆所赏赐的“龙袍”。[4]:6-10
衰亡
十九世纪,清帝国因应“开山抚番”政策,计划修筑道路通往后山,其中中路正巧经过楠仔脚万、和社地区,主理此事的清帝国官员在与鲁富都代表沟通未果后,创立云林抚垦局,在军事的压迫下,1887年清帝国在楠梓脚万设立万兴关学堂,汉人约在此时开始移垦,楠梓脚万宛如清帝国租界,也从此时,天花瘟疫流行,使鲁富都人口锐减,国力从此衰弱,最后,因无力派兵增援子社,子社几乎全数被邻国特富野所兼并,国土仅存和社及楠梓脚万两地。 1920年国力衰败的鲁富都正式成为日本殖民地,日本政府便于山林资源之开发,于是在该年将和社、楠仔脚万合并于mamahavana(久美)成单一村落,鲁富都也正式宣告灭亡。
疆域
鲁富都领土,以溪为国界,东与布农族相对,北边先后与东宁及清朝相邻,西、南一带则与伊姆诸、特富野接壤。行政区划以和社大社为中心,17世纪鼎盛时期辖有李基布、上望乡、望乡、楠仔脚万、罗娜及新乡等六小社。
区划 | 今日位置 |
---|---|
和社大社(Hosa) | 南投县信义乡 |
神木(Tiumahana) | 嘉义县阿里山乡 |
李基布(Likipu) | 南投县竹山镇 |
上望乡(Haipucungu) | 南投县信义乡望乡村 |
望乡(Skoskopna) | 南投县信义乡望乡村 |
楠仔脚万(Mamahavana) | 南投县信义乡望美村久美部落 |
罗娜(nia-feo'isi) | 南投县信义乡罗娜村 |
新乡(Sinapayani) | 南投县信义乡新乡村 |
遗族
日本时代
1935年左右,日本政府将布农族郡社群(Takishusungan)氏族数十余人迁移至久美,这是第一批进入久美的布农族人;1944年,日政府又迫令居住在良久(Laqsia)的布农族卓社群(Takitudu)迁移至久美,之后又有远自高雄梅山及信义乡其他部落的郡社群迁入,战后,汉人及峦社群、卡社群等个别的相继迁移,使得久美成为一个多族群、多语言的部落。[5]
鲁富都遗民一部分迁居特富野,一部分迁移至南投县信义乡的罗娜、久美一带与布农族混居、大量通婚,久美地区的邹族与布农族共居,语言受布农语同化。日治晚期为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族人举办祭仪,废置会所。[6]
中华民国时代
战后汉人相继迁入,继之而来的汉语同化,造成双重压迫,邹语严重流失。日治以来,行政区之划分,使本区邹族与阿里山邹族,缺乏联系而孤立,在社会上、语言上失去同族的支持补充,而更易受到同化。[6] 战后虽曾一度恢复祭典,然而1956年起,久美部落因耆老急速凋零,无人领导,及宗教传入等因素停办祭仪,集会所也因长期闲置,损坏严重而遭拆除至今。[4]:10页注5
2017年7月7日立法委员Kolas Yotaka前往南投县信义乡的久美部落,与邹族人讨论如何取回鹿株大社(即和社大社)的传统领域土地,目前这片土地为台大实验林(公有地)所有。邹人要求分享共管的决策权,台大实验林释出善意,经过Kolas协调后,双方达成共管共荣的共识,并且已付诸实行[7]
参考文献
- ^ 巴苏亚博伊哲努. 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 台北市: 台原出版 : 吴氏总经销. 1993. ISBN 978-957-9261-37-1. OCLC 813895230 (中文).
- ^ 达西乌拉弯‧毕马. 鄒族神話與傳說. 晨星. [2003-07-15]. ISBN 95745545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6).
- ^ 云林县采访册-1887年
- ^ 4.0 4.1 文高明. 鄒族頭目的龍袍──從久美部落的傳說談起 (PDF). 原住民族文献. 本期专题2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4-04-15, (13): 6–10 [2022-09-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9-25).
- ^ 邱烨,109年台湾原住民族史及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含概要、大意) ,千华数位文化
- ^ 6.0 6.1 汪明辉“孤立于阿里山外的邹族久美部落”,原住民族委员会,2014,《原住民族文献》,第 13 期
- ^ 立法委员Kolas Yotaka期中报告,https://ckolas.com/2019/05/06/luht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