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裸鲤(学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为鲤科裸鲤属的鱼类,俗名青海湖湟鱼、湟鱼,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湖水系、库尔雷克湖等,多生活于湖区和入湖各大小支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湖。[1]
青海湖裸鲤 | |
---|---|
NE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
目: | 鲤形目 Cypriniformes |
科: | 鲤科 Cyprinidae |
属: | 裸鲤属 Gymnocypris |
种: | 青海湖裸鲤 G. przewalskii
|
二名法 | |
Gymnocypris przewalskii | |
异名 | |
|
分布
亚种
特征
本鱼体延长,稍侧扁,头锥形,口近端位,上颔为突出,下颔无角质缘。无须。眼中等大,上侧为。体裸露,仅在臀鳍至腹鳍基部的两侧各有一排不规则的退化鳞片,每侧23至27枚。在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也有3至4行不规则鳞片。下咽骨狭长,咽齿匙状,顶端稍钩曲。背鳍具3根不分支鳍条和6至9根分支鳍条。臀鳍具2至3根不分支鳍条和5根分支鳍条。雌鱼臀鳍呈椭圆形,无锯刻。雄鱼臀鳍圆形,边缘有较深的缺刻,其后两根变硬,末端有倒钩。尾鳍分叉。腹膜黑色。体背部黄或褐色,两侧有云斑,腹部灰白色或浅黄色。
生态
青海湖裸鲤生长极其缓慢,一生无明显生长阶段。属春夏型溯河洄游石砾产卵鱼类。雄鱼比雌鱼成熟早。每年3至7月产卵群体由青海湖进入各河中繁殖。布哈河是主要产卵场所,产卵群体进入河川和洄游到湖中的时间与各河川的水温和水位情况有关。雄鱼以臀鳍在河滩底部造成依浅锅状凹窝,称“聚卵窝”。有时雌鱼也用肥厚的臀鳍和强有力的尾鳍造窝。每次产卵百余粒,分数次重复产卵。卵沉性,有剧毒。水温13.5至18℃时,受精卵138小时孵化。 本鱼属杂食性鱼类,食谱广。可分为3种饵料组成的类型。以摄食藻类(硅藻、绿藻、裸藻等)为主;以轮虫、甲壳类(枝角类、桡足类及钩虾),水生昆虫(蜉蝣目、摇蚊幼虫)和小鱼为主或摄食以上动植物二种的混合类型饵料。在摄食底栖生物时,随之也吞食大量有机质淤泥。幼鱼阶段主食动物性饵料。成鱼溯河产卵时仍进行摄食,但摄食量下降。
学术价值
青海湖裸鲤的形成历史较短,在100万年前(约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初)日月山升起,阻隔了与黄河相通的青海湖出口,发育成内池型闭塞湖,环境条件迅速改变,其他鱼种逐渐淘汰,仅形成青海湖裸鲤,为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所致。 青海湖裸鲤是应在低水温咸淡水而又耐盐咸水域中生活,无疑是世界上既耐低温又耐盐咸的罕见品种。且是青海湖渔业的唯一捕捞对象,除有计划的捕捞以外,其他人为的影响、污染等干扰较小,是研究种群动态、种群生态遗传、生态地理、生态系统和引种驯化等理想的实验对象。
经济价值
食用鱼,通常在当地销售或制成鱼干。裸鲤能适应于高寒地区的淡水生活,因此可考虑做为高寒地区和盐咸水体的养殖对象。卵、精巢、腹膜有毒,人食后4至5小时开始腹泻,发生呕吐,进食过量,严重时会造成死亡。鲜食或干制品均应去内脏及腹膜。
参考文献
《中国名贵─珍稀水生动物》,199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