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兰洋楼

陈景兰洋楼,又称景兰山庄,是位于中华民国福建省金门县金湖镇的一栋宅第,同时为金门规模最大之洋楼,2003年3月31日登录为金门县历史建筑。

陈景兰洋楼
陈坑大洋楼、景兰山庄
建筑外观 地图
位置 中华民国福建省金门县金湖镇正义村成功街1号
建成时间1921年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正常开放中
官方名称陈景兰洋楼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宅第
详细登录资料

历史

陈坑古称尚卿,位于金门岛南方,住有一百多户陈姓人家,为一滨海小渔村聚落。居民世代以捕鱼维生,缺乏私塾学院,因此在进士、举人辈出的金门岛(浯岛)上,陈坑人始终未能列名其中。加上与北方琼林村因姻亲纠纷发生械斗事件,成为世仇,惟琼林村蔡姓人家官宦辈出,多户蔡姓人家曾在明、清两代朝廷中担任官职。促使在陈坑出生的陈景兰兴起了办学的念头,希望能透过教育让陈坑居民有扬眉吐气的一天,成为陈景兰洋楼兴建的原由。

陈景兰(1881年-1943年)出生于清光绪七年,幼年有幸于后沙村亲戚家就读私塾,接受中国传统诗书礼乐教育,本想赴京赶考,却在清朝末年战乱连年下无法成行,因此在廿一岁时(公元1902年)决意至南洋发展,落脚于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新加坡。初期在“协成号”担任簿记,后辞职前往荷属印尼的勿里洞岛,创办“南金号 ”九八行(因抽取 2%利润,价格公道稳定,广受欢迎,故当年的贸易商号多称九八行),后于新加坡开分店“成源号 ”,因眼光独到,在新加坡多家工厂与公司投资持股,成为南洋重要的侨领与商贾。[1]

兴建

 
陈景兰洋楼前方庭院与金汤公园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36岁的陈景兰专程返乡,带着事前委托洋人设计的建筑蓝图,相中并购入陈坑山沟延伸至海滨的大片土地,由厦门以及金门延请廿几个建筑师傅与匠师以及八十几个小工开始兴建陈景兰洋楼(景兰山庄)。杉木、砖瓦由闽南藉三桅帆船运送至陈坑海边,再以骡车运送上岸,外墙白灰则由金门当地蚵壳混以荷兰进口水泥涂抹而成。两层楼的构造,融合罗马式建筑的拱形外墙以及闽南式的门楣窗台,包含楼前庭院,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完工,花费超过十万元,命名为景兰山庄,并成立尚卿小学,特别由厦门鼓浪屿聘请老师,任用陈文温为校长,供陈坑当地人免费就学,造就了成功村‘一门三博士’的美话。[2][3]

战后至今

公元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开始侵华战争,同年10月21日(农历9月23日)日本占领金门,直至1945年战败投降,期间强占景兰山庄做为日军指挥所以及医院使用,陈景兰避祸于新加坡,于1943年逝世,享寿62岁,陈景兰长媳吴冬蜜于公元1943年带年仅三岁的长孙陈鼎新转赴厦门。

公元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爆发第二次国共内战,1949年国军防炮部队驻扎,建立国军观测所,后为“陆军第五十三医院”及,作为门诊、病房之用,国军在景兰山庄的前方坡地,兴建了一座“金汤公园 ”,园中并竖立仿自由女神雕像。

 
陈景兰大洋楼-前廊

公元1959年金防部在陈景兰洋楼成立“金门官兵休假中心”,提供战地官兵前来休假。公元1992年底战地政务结束,军方交还民众管理。至此时,景兰山庄历经炮击与台风吹袭,前檐楼板倒塌,侧间墙壁半倒,内部红砖墙外露,因此被拉起封锁线,禁止入内,成为断垣残壁的危楼。 经过正义里里长陈国强奔走,前往厦门大学,拜访陈景兰长孙陈鼎新[4],同意把景兰山庄使用全交给金门地方政府二十年,供整修成为纪念馆,公元2005年获得政府补助八千万,地方政府编列三千万,总工程一亿一千多万预算,将景兰山庄整修并重新启用,成为现今之陈景兰大洋楼。

建筑风格

陈景兰洋楼本体墙身为砖砌抹灰,屋身构造为硬山搁檩,立面柱头檐带有多层装饰,山墙上刻有“1921”字样,外廊拱圈造形典雅,面向大海,并有大面积阶梯是花园平台及假山亭榭、门房建筑。

参考文献

  1. ^ 僑鄉與戰地之再生 金門縣地景保存設計 (PDF). [2016-1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0-22). 
  2. ^ 陳景蘭建樓、興學之簡介. [2016-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6). 
  3. ^ 浯江副刊 陳景蘭建樓興學傳奇. [2016-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1). 
  4. ^ 長孫陳鼎新把尊嚴與名譽還給祖父. [2016-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