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级铁甲舰

金刚级铁甲舰金剛型是英国造船厂于19世纪70年代为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一款装甲轻型护卫舰。在1878年俄土战争期间,英国曾提出购买这两艘舰,但遭到日方拒绝。1887年,两舰转为训练舰,并进行了前往地中海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训练巡航。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这两艘军舰重返现役,其中一艘参加了鸭绿江之战,两艘都参加了威海卫之战。金刚级铁甲舰在战后恢复了训练职责,尽管它们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扮演了次要作用。1906年,它们被重新归类为测量船,并分别于1910年和1912年被出售拆解

抛锚中的“金刚”号
概况
使用者  大日本帝国海军
建造期 1875–1877
服役期 1877–1911
规划数 2
完成数 2
报废数 2
技术数据(建成时)
船型 装甲巡防舰/船旁列跑铁甲舰/巡洋舰[1]
排水量 2,248长吨(2,284公吨)
船长 220英尺(67.1米)
型宽 41英尺(12.5米)
吃水 19英尺(5.8米)
动力输出
动力来源 1轴1台水平回程连杆蒸汽机英语Marine steam engine#Back acting
帆索方案 三桅帆船式帆装
船速 13(24千米每小时;15英里每小时)
续航力 10节(19千米每小时;12英里每小时)航速下续航3,100海里(5,700千米;3,600英里)
乘员 234名
武器装备
装甲 水线装甲带:3—4.5英寸(76—114毫米)

背景

1874年5月,日本为报复排湾族原住民杀害大批遭遇海难的水手对台湾发动征讨,导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张局势加剧。中国开始向英国询问购买铁甲舰的可能性,而日本则已经在与巴西政府就购买正在英国建造的铁甲舰“独立”号进行谈判。由于“独立”号在下水时严重受损,而日本远征军也即将撤出台湾,日本于10月终止了与巴西的谈判。这场危机表明加强日本海军的必要性,代理海军大臣川村纯义就在同月提交了一份预算申请,要求拨款390万至420万日元用于从国外购买三艘军舰[2]。由于当时日本的船厂无法建造如此大型的舰船,因此这些军舰的订单交给了英国[3]。然而,这一提案因费用过高被拒绝,经过修订的230万日元预算申请在当月晚些时候获得批准。此后一直没有实际进展,直到1875年3月川村纯义提出用获批预算的一半购买一艘铁甲舰,剩余的资金用于在横须贺造船厂进行造舰和火炮生产,但在提案修改之前,首相办公室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之后,提案被修改为使用所有分配资金购买三艘舰艇,一艘装甲护卫舰和两艘采用铁胁木壳英语Composite ship的装甲轻型护卫舰,由英国著名海军建筑师、前皇家海军海军造舰总监英语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爱德华·里德爵士英语Edward Reed (naval architect)设计。里德同时还负责监督船舶的建造,并收取相当于建造成本5%的报酬。日本首相办公室于5月2日批准了修改后的提案,并通知时任日本驻英领事上野景范日语上野景範,海军军官将前往英国与里德就造舰合同进行谈判。[4]

1875年7月21日,日本海军中校松村淳藏日语松村淳蔵抵达伦敦,并向里德提供了舰艇的具体规格需求。里德于9月3日就具体需求作出答复,提出的报价(不包括武器)超出了预算分配的金额。由于为里德计划前往俄罗斯旅行,必须在他出发前完成诸般事项,尽管存在报价问题,上野景范还是于9月24日签署了全部三艘舰的造舰合同。在签署合同前,上野景范已经将费用告知海军省,但川村纯义关于推迟装甲护卫舰订单的回复直到10月8日才到达。三份造舰合同总额为433,850英镑,合2,231,563日元,其中还不包括武器装备。武器装备都是另外从克虏伯公司订购的,首付比例为50%的定金,即24,978英镑。尽管首相办公室于1876年6月5日批准了额外费用,政府仍然难以筹措所需资金,尤其是还需要更多资金为舰船全面装备以及为其航行至日本做准备。[5]

性能细节

 
停泊中的“金刚”号铁甲舰

金刚级铁甲舰垂线间长220英尺(67.1米),舷宽41英尺(12.5米)[6]。两舰的前部吃水深度为18英尺(5.5米),后部为19英尺(5.8米)。舰艇排水量为2,248长吨(2,284公吨),配备22名军官和212名士兵[7]。为了减少生物污垢舰体覆盖了铜质护板[8]

推进系统

金刚级舰配备了一台由厄尔造船工程公司英语Earle's Shipbuilding制造的双缸双胀式水平回程连杆蒸汽机,驱动一具双叶16英尺(4.9米)螺旋桨。六座圆柱形锅炉以4.22(422千帕斯卡尔;61磅力每平方英寸)的工作压力向发动机提供蒸汽。该发动机设计输出功率为2,500匹指示马力(1,900千瓦特),使船舶速度达到13.5(25.0千米每小时;15.5英里每小时)[9]。在海上试航期间,该型舰的最大速度达到13.75—13.92节(25.47—25.78千米每小时;15.82—16.02英里每小时)。它们最大可携带345—390长吨(351—396公吨)煤[7],足以在10节(19千米每小时;12英里每小时)的速度下航行3,100海里(5,700千米;3,600英里)[6]

金刚级铁甲舰采用三桅帆船式帆装,总帆面积为14,036平方英尺(1,304平方米)[7]。为了在仅靠帆航行时减少风阻,烟囱被设计成半可收缩式[6]。1895年,舰上的上桅杆被拆除[10]

1889年,两艘船都在横须贺海军工厂更换了锅炉:“比睿”号安装了两座钢制双头圆柱形锅炉,而“金刚”号的新锅炉则与原来的锅炉类型相同。然而,新锅炉在海上试验中表现出功率不足,“金刚”号的轮机输出功率为2,028匹指示马力(1,512千瓦特),最高速度为12.46节(23.08千米每小时;14.34英里每小时);而“比睿”号的速度明显较慢,最高仅为10.34节(19.15千米每小时;11.90英里每小时),轮机输出功率仅有1,279匹指示马力(954千瓦特)。[11]

武器装备和装甲

这些舰艇装备有三门RK L/25克虏伯来福线后膛炮英语Rifled breech loader和六门152毫米(6英寸)克虏伯炮。所有172毫米火炮均作为追击炮英语Chase gun布置,两门在前,一门在后。前追炮采用枢轴式安装英语Pivot gun,射程范围可从舰侧向前方旋转122度。后方追击炮的旋转范围为每侧125度。152毫米火炮安装在舷侧。每艘舰还携带两门75毫米(3.0英寸)短炮,供登陆使用或安装在舰载辅助船只上。[12]

172毫米火炮使用重132英磅(59.9千克)穿甲弹炮口初速约为1,500英尺每秒(460米每秒),据称能够在炮口处穿透10.3英寸(262毫米)的铸铁装甲。有关152毫米炮的数据则未见记载。[12]

在19世纪80年代,金刚级铁甲舰的武器装备得到加强,新增了四门四管25毫米(1.0英寸)诺登费尔特机枪和两挺五联装11毫米(0.4英寸)诺登费尔特机枪,用于防御鱼雷艇。大约在同一时期,每艘舰还配备了两具用于施瓦茨科普夫鱼雷的356毫米(14.0英寸)鱼雷发射管。发射管安装在水线以上,每具发射管配备一枚鱼雷。1897年,两舰的反鱼雷艇武器装备再次得到加强,增加了两门2.5磅英语QF 3-pounder Hotchkiss霍奇基斯机炮英语Hotchkiss gun。日俄战争结束后,舰载武器装备减少为六门从俄国缴获的12磅炮英语QF 12-pounder 12 cwt naval gun和六门2.5磅炮。[12]

金刚级铁甲舰的水线装甲带铸铁制成,中部厚度为4.5英寸(114毫米),在舰船两端逐渐减薄至3英寸(76毫米)。[7]

舰只

舰名 命名来源 建造者[7] 开建[7] 下水[7] 建成[7]
“金刚”号 金刚山[13] 赫尔厄尔造船工程公司 1875年9月24日 1877年4月17日 1878年1月
“比睿”号 比睿山[14] 彭布罗克码头米尔福德黑文造船工程公司英语Milford Haven Shipbuilding & Engineering Co. 1877年6月11日 1878年2月

服役

在1878年2月俄土战争期间,英国不愿接受沙俄军队占领奥斯曼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开始为战争做准备。此间,英国政府曾非正式地询问购买这两艘金刚级舰的可能性,但遭到了日本政府的坚决拒绝。这两艘舰于2月至3月间从英国启航,并在两个月后抵达横滨。由于当时日本帝国海军缺乏必要的经验,两舰由日方雇佣的英国船员操作航行至日本[15]。直到7月10日,在明治天皇和众多高级政府官员出席的横滨正式仪式上,这两艘舰船才正式交接给日本海军。仪式结束后,两舰向公众开放参观。[16]

“金刚”号在1879年末接待了前往日本访问的热那亚公爵[17][18]。次年,“比睿”号访问了中国和波斯湾多个港口。1885年至1886年间,两艘船均被编入小型常备舰队。1887年两舰被改成训练船,并于1889至1890年间载着日本帝国海军学院的学员前往地中海进行了一次训练巡航。“比睿”号和“金刚”号将失事的土耳其军舰“埃尔图鲁尔”号[a]上69名幸存者运回土耳其,船员们受到了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接见。这两艘舰船还携带了一批海军学员[21]。直到20世纪末,金刚级舰艇都会进行年度学员巡航,通常是前往太平洋沿岸的国家[22]1893年夏威夷革命期间,“金刚”号曾在一次巡航中停靠檀香山,不过该舰并未参与这场事件[23]。次年,该舰返回夏威夷,并在那里短暂担任巡逻船,直到1894年下半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金刚”号没有参加鸭绿江之战,但“比睿”号参加了这次战役[24]。“比睿”号在与中国舰船的激烈交战中受损严重,被迫撤出战斗[25]。“比睿”号在战后进行了修复,并在1895年初的威海卫海战中与“金刚”号一起出战[24],但两舰都没有参与重大战斗[26]

金刚级两艘铁甲舰在1898年被重新定级为三级海防舰,但仍继续执行训练任务。在1906年被重新归类为测量船之前,它们在日俄战争中发挥了次要作用。“金刚”号于1909年从海军名单中除名,并于次年作为废品出售。两年后,“比睿”号也被从海军名单中除名,并于1912年3月25日前被出售。[24]

参见

脚注

注释

  1. ^ 译名参考自《蒸汽歌剧》[19],另有来源译作“埃尔图格露尔”号[20]

引文

  1. ^ 徐平, 胡珺 & 李强 (2015),第317页.
  2. ^ Lengerer (2006),第40–41页.
  3. ^ Evans & Peattie (1997),第13–14页.
  4. ^ Lengerer (2006),第41–42页.
  5. ^ Lengerer (2006),第43–46页.
  6. ^ 6.0 6.1 6.2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1977),第13页.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Lengerer (2007b),第50页.
  8. ^ Lengerer (2007a),第32页.
  9. ^ Lengerer (2007a),第42页.
  10. ^ Chesneau & Kolesnik (1979),第220页.
  11. ^ Lengerer (2007a),第43页.
  12. ^ 12.0 12.1 12.2 Lengerer (2007a),第39页.
  13. ^ Silverstone (1984),第333页.
  14. ^ Silverstone (1984),第328页.
  15. ^ Lengerer (2006),第49页.
  16. ^ Lengerer (2006),第49–52页.
  17. ^ Lengerer (2007b),第46页.
  18. ^ Dixon (1882),第430页.
  19. ^ 邢利颉 (2020),第321页.
  20. ^ 佟君 (2009),第196页.
  21. ^ Lengerer (2007b),第47–49页.
  22. ^ Lacroix & Wells (1997),第654–655页.
  23. ^ Wakukawa (1938),第61–65页.
  24. ^ 24.0 24.1 24.2 Lengerer (2007b),第48–49页.
  25. ^ Wright (2000),第91–92页.
  26. ^ Wright (2000),第100–104页.

参考书籍

期刊来源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编. The IJN's First Warship Order to a Foreign Country: Armoured Frigate Fusô and Belted Corvettes Kongô and Hiei – Part I.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September 2006, (Paper I): 40–53 (英语).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编. The IJN's First Warship Order to a Foreign Country: Armoured Frigate Fusô and Belted Corvettes Kongô and Hiei – Part II.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March 2007, (Paper II): 31–43 (英语).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编. The IJN's First Warship Order to a Foreign Country: Armoured Frigate Fusô and Belted Corvettes Kongô and Hiei – Part III.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September 2007, (Paper III): 45–54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