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1911年5月12日—1985年12月15日),男,江苏武进人,中国农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

蔡旭
1963年的《人民画报
出生1911年5月12日
 大清江苏武进
逝世1985年12月15日(1985岁—12—15)(74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母校国立中央大学
职业农学家

生平

蔡旭于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后留校任教,在农学家金善宝指导下从事小麦育种研究。1939年起任成都四川农业改进所技士、技正。1945年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校进修。

次年返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农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出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曾任育种教研组主任、农学系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

1985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学术贡献

蔡旭首先在中国倡导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开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2]

社会兼职

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职[3]

科学原则

1958年6月,对于报上所载的小麦亩产3530斤的记录,蔡旭明确表示“我尚有怀疑”。面对来自“代表农民”的劳模和高层领导康生的压力,他昂然不屈,因此被校党委树为全校三大“思想落后反动”教授之一,但始终未肯附庸高产吹牛。[4]

参考资料

  1. ^ 蔡旭(1911-1985).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 [201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5). 
  2. ^ 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蔡旭. 光明网. [201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5). 
  3. ^ 蔡旭. 北京市科协. [201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05). 
  4. ^ 见“胡耀邦史料信息网”载熊卫民《1958年,中国科学家的选择与遭遇》[失效链接]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