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
蒙
蒙恬 内史 | |
---|---|
本名 | 姓:姬 氏:蒙 名:恬 |
逝世 | 前210年 |
国籍 | 秦国→秦朝 |
别名 | 中华第一勇士 |
活跃时期 | 战国→秦朝 |
知名于 | 将领 |
父母 | 父:蒙武 |
生平
蒙恬最初作过掌理司法文书的官吏。《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蒙恬在前224年作为李信的副手,一起带兵二十万攻楚,独自带领一支分遣队攻克楚国的寝丘(今安徽临泉),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后,引兵向西,与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会合,不久李信军被楚军击破。秦始皇复用王翦为将,蒙恬父蒙武为裨将军带兵六十万攻楚。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因为出身将门被秦始皇起用为将军,攻齐国大胜,后任内史。[1][2]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率领秦军三十万人征伐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击退匈奴七百余里,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而当时蒙恬之弟蒙毅也在作上卿。蒙毅曾判处中车府令赵高死刑,但赵高又被赦免,从此蒙氏兄弟和赵高结怨。赵高和秦始皇幼子胡亥关系密切,曾私下教授胡亥法律方面知识,颇受胡亥重用。
秦始皇长子扶苏因数谏皇帝,失帝爱,贬至上郡,成为蒙恬的监军。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中在沙丘病故。赵高勾结李斯,矫诏拥立胡亥继位,赐死扶苏,史称沙丘之变。因为蒙恬与扶苏关系密切,也同时赐死蒙恬。接到命令后,蒙恬觉得可疑,劝阻扶苏:“皇帝陛下在外地,没有立太子,派微臣率领三十万大军防守边疆,又派您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随便一个使者来,就自杀?怎么知道这不是有诈?我们应该上书请示,请示了再请示,再三请示,那时候死还不迟。”但扶苏说:“父亲要赐死儿子,有什么好请示的?”[3]扶苏即刻自杀,蒙恬并未从死,被解除兵权关押在上郡的阳周,军队交由裨将王离指挥。
后来,由于扶苏已死,二世皇帝胡亥想释放蒙恬,赵高不肯,称蒙恬兄弟政治上倾向扶苏,于是蒙恬、蒙毅兄弟被逼服毒而死,葬于绥德县城西的马鞍山下。
家族
蒙恬的祖父蒙骜原居齐国,在秦昭襄王在位时来到秦国,在秦庄襄王时出现在史书中,不断地为秦国征战,后来成为上卿。到秦始皇初年成为了秦国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蒙恬的父亲蒙武作为王翦(正是后来蒙恬的裨将王离的祖父)的裨将军参加了秦灭楚之战。到蒙恬时,蒙恬已经可以率领当时秦军主力北征匈奴,连秦始皇的长子也被派到蒙恬军中作监军。蒙毅也同时官至上卿,并曾带兵,家族的地位更甚于蒙骜在世时期。弟弟蒙毅为得秦始皇信任的内卫大臣。但也造成了与胡亥、李斯和赵高等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了蒙氏家族的灭亡。
评价
蒙恬在后世有各种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蒙恬在当时位高权重,而秦朝刚刚建立,人民刚刚脱离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不去劝阻秦始皇滥用民力,反而积极的修筑长城是有罪的。
扬雄认为蒙恬的忠并无值得学习:“扬雄《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渐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4]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臣光曰: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不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4]
姜再恒评:“蒙恬将死,自咎断绝地脉,太史公又言,恬当秦之初灭诸侯,不能彊谏振百姓之急。然恬本齐人也,耽荣禄于秦,不顾旧国而为戎,首夷灭之。凡为秦帅师,斩刈民庶,屠灭六国,以效忠于秦,其获罪于天,固已大矣。其轻民力,断地脉,在恬已细故也。若是者,安能任彊谏振百姓之事乎?非徒不能设能彊谏振百姓,亦无救于诛矣。夫为彊忍贪怙者所役使,未尝不反获其罪,天理固然矣。”[5]
轶事
传说蒙恬发明了毛笔,《史记》“恬取中山兔毛造笔”,晋人崔豹《古今注》提到:“牛享问曰:‘自古有书契以来,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笔耳。’”据说蒙恬在镇守北方时,见匈奴以兽毛沾颜料绘图,又同时前方战况告急,才改篆刻竹简由丝卷书写军情。这才声名大噪,并由史官记于史册内。考古发现在蒙恬之前中国已有毛笔,蒙恬应该是毛笔的改进者,1954年湖南长沙发现第一枝战国毛笔。
影视形象
参见
延伸阅读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