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女郎
致命女郎(法语:femme fatale、国际音标:[fam faˈtal],又译:蛇蝎美人),有时也称为“男人吞噬者”(maneater)[1]是文学上用来分类以自身的魅力诱使目标(多数是男人)沉溺的女性,而为之倾倒的人多数是下场悲惨如失去社会地位、家庭、政权甚至是自己的性命。她是文学艺术的原型。以各种手段如美色、魅力、床技等诱惑男人,或以谎言诱骗或权势胁迫目标,导致他们落得悲惨下场。因此,至今的致命女郎仍然被描述为拥有类似诱惑者、女巫的力量,拥有凌驾于男人之上的力量。致命女郎通常是邪恶的,或至少在道德上是模棱两可,并且总是与神秘感和不安感联系在一起[2]。她们的行事手段近似蛇蝎美人,所造成的结果则符合红颜祸水的定义。
社会学一方认为对致命女郎的定位的出现是体现自厌女症的歧视主义[3],也有见解认为这是随着女性日趋独立自主而诞生。[4]
在20世纪早期的美国电影中,由于由女影星蒂达·巴拉出演具有海外风情的致命女郎角色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因此缔造了“女吸血鬼”(vamp)此一专属电影角色定型。
历史
古代原型
蛇蝎美人原型存在于多种文化、民间传说和神话中[6]。古代神话或传说的例子包括伊南娜、莉莉丝、喀耳刻、美狄亚、克吕泰涅斯特拉、莱斯比亚、玉藻前和维沙·卡尼亚斯。古典时期的历史例子包括克丽奥佩脱拉七世和瓦莱里娅·梅萨利娜,以及圣经人物黛莉拉、耶洗别和莎乐美[7]。中国文学中较著名的例子为《封神演义》中的妲己,她被奉女娲之命诱惑纣王的九尾狐附身,诱使纣王沉溺淫乐,又唆使纣王以残暴手段对待臣民,导致商朝灭亡;《吕氏春秋》中烽火戏诸侯的褒姒。
早期西方文化至19世纪
蛇蝎美人是欧洲中世纪常见的人物,经常描绘不受约束的女性性行为的危险。中世纪前继承的圣经人物夏娃就是一个例子,《摩根勒菲》中邪恶、诱人的女巫也是如此。莫札特的《魔笛》中的夜后展现她在启蒙时代更加沉默的存在[8]。
蛇蝎美人在浪漫主义时期在约翰·济慈的作品中盛行,特别是《无情的美女》和《拉米亚》。随之而来的是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的哥特式小说《僧侣》,主角是玛蒂尔达,一个非常强大的蛇蝎美人。这导致她出现在爱伦坡的作品中饰演吸血鬼,特别是在《卡蜜拉》和《德古拉的新娘》中。僧侣深受萨德侯爵的钦佩,对他来说,蛇蝎美人象征的不是邪恶,而是女性所有最好的特质。他的小说《茱丽叶》或许是蛇蝎美人最早获得胜利的小说。前拉斐尔派画家经常使用蛇蝎美人的经典拟人化作为主题。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西方文化中,蛇蝎美人更成为一种流行的比喻[9],艺术家爱德华·孟克、古斯塔夫·克林姆、法兰兹·冯·史杜克和古斯塔夫·牟侯的画作中都可以找到她的身影。若利斯-卡尔·于斯曼的小说《逆流》包含莫罗画作中莎乐美形象的狂热想像:[10]
No longer was she merely the dancing-girl who extorts a cry of lust and concupiscence from an old man by the lascivious contortions of her body; who breaks the will, masters the mind of a King by the spectacle of her quivering bosoms, heaving belly and tossing thighs; she was now revealed in a sense as the symbolic incarnation of world-old Vice, the goddess of immortal Hysteria, the Curse of Beauty supreme above all other beauties by the cataleptic spasm that stirs her flesh and steels her muscles,–a monstrous Beast of the Apocalypse, indifferent, irresponsible, insensible, poisoning.[注 1]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逆流, 莎乐美姊妹
1891年,奥斯卡·王尔德在他的戏剧《莎乐美》中:她用诱人的“七纱之舞”操纵她情欲疯狂的希律王,以答应她的专横要求:“把施洗约翰的头带给我””。后来,莎乐美成为斯特劳斯歌剧的主题,并以无数的化身在舞台、银幕和西洋窥视秀上广为人知[11]。
蛇蝎美人也被视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歌剧中的杰出人物,出现在理察·华格纳的《帕西法尔》(昆德丽,Kundry)、乔治·比才的《卡门》、卡米耶·圣桑的《参孙与大利拉》和阿班·贝尔格中的《露露》(改编自法兰克·维德金的戏剧《地之灵》和《潘朵拉的盒子》)。
历史中其他相当有名的蛇蝎美人包括法兰西的伊莎贝拉、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奥斯陆)的海达·加布勒、奥地利的玛丽·安东妮,以及最著名的卢克雷齐亚·波吉亚。
20世纪流派
20世纪初
帕特里克·坎贝尔夫人,萧伯纳的“第二个著名的柏拉图式爱情故事”,(她出版他的一些信件[12][13])和菲利普·伯恩-琼斯的情人和他1897年画作《吸血鬼》(The Vampire)的主题,受到启发伯恩琼斯的表弟鲁德亚德·吉卜林在《德古拉》出版的那一年写下了他的诗《吸血鬼》[14][15][16][17] 。这首诗的开头是:“那里有一个傻瓜……”(A fool there was ...)[18],启发波特·爱默生·布朗写了剧本《傻瓜》(A Fool There Was)。
这首诗被改编成1909年的百老汇作品。随后是1913年罗伯特·维尼奥拉(Robert Vignola)拍摄的电影《吸血鬼》(The Vampire ),其中包含“吸血鬼”舞蹈[19]。主角爱丽丝·霍利斯特被宣传为“最初的吸血鬼”[20][21][22]。1915年的电影《傻瓜》,由蒂达·巴拉主演,随后出演《The Vamp》[23][24][25][26][27][28][29]。这首短诗可能被用于1915年电影的宣传中。1910年代美国俚语中蛇蝎美人的意思是vamp,吸血鬼的意思[30][31][25]。
另一个指标性的蛇蝎美人是玛格丽莎·赫特雷达·泽莱 (Margaretha Geertruida Zelle)。在担任异国舞者期间,她采用了艺名玛塔·哈里 (Mata Hari)。她被指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德国间谍活动,并被法国行刑队处决。她去世后,她成为许多轰动的电影和书籍的主题。
在侦探小说中出现的蛇蝎美人,尤其是“冷硬派”的子类型中,该类型很大程度上起源于20年代达许·汉密特(Dashiell Hammett)的犯罪故事。在那个年代末,法裔加拿大女恶棍玛丽·德·萨布雷瓦为肯尼思·罗伯茨以美国革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增添当代气息。
电影中的恶棍经常出现在外国,通常有东欧或亚洲血统。她们与莉莲·吉许和玛丽·璧克馥等女星的健康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著名的无声电影演员包括蒂达·巴拉、海伦·加德纳、路易丝·格劳姆、瓦莱卡·苏拉特、穆西多拉、维吉尼亚·皮尔逊、奥尔加·佩特洛娃、罗丝玛莉·泰比、妮塔·纳尔迪、波拉·内格里、埃斯特尔·泰勒、吉塔·古达尔以及早期出演的玛娜·洛伊。
经典黑色电影时代
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的经典黑色电影时代,蛇蝎美人在美国电影中蓬勃发展。蛇蝎美人的原型是1944年电影《双重赔偿》中由芭芭拉·史坦威( Barbara Stanwyck) 饰演的菲利斯·迪特里克森(Phyllis Dietrichson)(她因该角色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这个角色被认为是黑色电影史上最好的蛇蝎美人角色之一[32]。该角色被美国电影学会在《AFI百年百大英雄与反派》中评为美国电影第8名电影反派[33]。在一个经典的黑色电影比喻中,她操纵一个男人杀死她的丈夫以获取经济利益。
其他蛇蝎美人的例子包括:
- 安·布莱斯《欲海情魔》(Mildred Pierce)(1945),饰演自恋的女儿维达(Veda)利用她溺爱的母亲米尔德里德(琼·克劳馥饰演),并破坏她母亲与继父蒙特·巴拉贡(Monte Barragon,扎克瑞·斯科特饰演)的再婚
- 吉恩·蒂尔尼《把她留给天堂》(1945)饰演埃伦布伦特哈兰 (Ellen Brent Harland)
- 丽塔·海华斯《吉尔达》(1946)饰演的歌舞歌手[34],操纵丈夫的自恋妻子
- 爱娃·嘉德纳《杀手们》(1946)中的和拉娜·特纳《荡妇怨》(1946)分别根据厄尼斯特·海明威和詹姆斯·凯恩的小说改编,饰演操纵男人杀死自己的丈夫[34]。
- 希区考克的电影《帕拉丁案》(1947)中,阿莉达·瓦利饰演的角色导致两名男子死亡,另一名男子几乎被毁。
- 丽莎贝斯·斯科特《泪来得太晚》(1949)中扮演的珍这个角色。在她试图从合法收款人和她的丈夫手中夺走一些脏钱的过程中,她使用毒药、谎言、性戏弄和枪支来让男人们缠住她的手指。
- 珍·格里尔《超越过去》(1947)中饰演一位对劳勃·米契施展诡计的凶残蛇蝎美人,这一形象至今仍广为人知。
- 《枪狂》(1950年)中,蛇蝎美人引诱一名男子走上犯罪之路。
- 希区考克1940年的电影《蝴蝶梦》和达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1938年的小说《丽贝卡》中,同名的蛇蝎美人完全主导情节,尽管她已经死了,我们再也没有看到她的形象。
- 《洛基与布温克》中的娜塔莎·法塔莱 (Natasha Fatale) 是一位身材优美的间谍,她的名字取自蛇蝎美人(Fatale)的角色。
- 《冷酷的金发女郎》(1948)讲述一位谋杀多名男子的女性连环杀手的故事。
1980年代至现今
蛇蝎美人的形像一直延续到至今:
- 凯瑟琳·特纳《热血》(1981)、《现代教父》(1985)
- 西恩·杨《银翼杀手》(1982)
- 凯撒琳·丹尼芙《千年血后》(1983)
- 伊莎贝拉·罗塞里尼《蓝丝绒》(1986)
- 格蕾丝·琼斯《吸血鬼》(1986)
- 葛伦·克萝丝《致命的吸引力》(1987)
- 安洁莉卡·休斯顿《巫婆》(1990)
- 莎朗·史东《第六感追缉令》(1992)
- 茱丽叶·毕诺许《烈火情人》(1992)
- 琳达·菲奥伦蒂诺《最后的诱惑》(1994)
- 妮可·基嫚《爱的机密》(1995)、《红磨坊》(2001)、《性腥闻》(2012)、《北方人》(2022)
- 派翠西亚·艾奎特《惊狂》(1997)
- 萝丝·麦高文《恶魔肉欲》(1998)、《风骚坏姊妹》(1999)
- 莎拉·蜜雪儿·吉兰《危险性游戏》(1999)
- 安洁莉娜·裘莉《枕边陷阱》(2001)
- 丽贝卡·罗梅恩《双面惊悚》(2002)
- 梅根·福克斯《阴点鬼情人》(2009)
- ,塔妮亚·雷蒙德《乔迪·阿里亚斯:肮脏的小秘密》(2013)
- 伊娃·葛林《万恶城市:红颜夺命》(2014)
- 罗莎蒙·派克《控制》(2014)
- 玛格·罗比《巴比伦》(2022)[36]。
奥斯卡奖得主玛莉咏·柯蒂亚在影片中扮演蛇蝎美人。
这种原型在美国电视中也随处可见。美国电视界最著名的蛇蝎美人之一是雪琳·芬在大卫·林区热播剧《双峰》中饰演的奥黛丽霍恩(Audrey Horne)。在电视剧《蛇蝎美人》中,女演员塔尼特·菲尼克斯饰演莉莉丝。在Netflix电视剧‘劲爆女子监狱》中,女演员劳拉·普莱潘饰演亚历克斯·沃斯(Alex Vause),一位现代蛇蝎美人,她带领男人和女人走向毁灭。
蛇蝎美人常出现在漫画中。著名的例子包括蝙蝠侠的宿敌猫女,她于1940年首次出现在漫画中,以及闪灵侠的各种对手,例如P'Gell。
这个典型的角色也经常出现在歌剧和音乐剧的流派中,传统上她会担任女中音(Mezzo-soprano)、女低音(Alto)或女低音(Contralto,声部中最低音),与天真无邪的女高音(Soprano)相对,象征着男性气质和缺乏女性的纯洁性。一个例子是1812年《娜塔莎、皮耶和大彗星》中的海伦娜。
小说
日本的法国文学学者鹿岛茂在其著作《恶女入门 致命女郎恋爱论》中讨论了以下11部作品[37]。
- 曼侬·雷斯戈(Manon Lescaut),作者:安东尼·普列沃斯
- 卡门(Carmen),作者:普罗斯柏·梅里美
- 弗雷德里克和伯内莱特(法语:Frédéric et Bernerette),作者:阿尔弗雷德·德·缪塞
- 贝姨(La Cousine Bette),作者:欧诺黑·德·巴尔札克
- 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作者:小仲马
- 萨朗波(Salammbô),作者:古斯塔夫·福楼拜
- 彼方(Là-bas),作者:若利斯-卡尔·于斯曼
- 娜娜(Nana),作者:埃米尔·左拉
- 追忆似水年华(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
- 娜嘉(Nadja),作者:安德烈·布勒东
- 爱德华妲夫人(Madame Edwarda),作者:乔治·巴代伊
电影
法国版‘GQ’将以下内容列为“电影中的25位蛇蝎美人”[38]。
- 珍·茜宝《断了气》(1960)
- 乌尔苏拉·安德烈斯《第七号情报员》(1962)
- 苏菲亚·罗兰《人海万花筒》(1963)
- 茱莉·克莉丝蒂《亲爱的》(1965)
- 珍·芳达《追》(1966)
- 凯撒琳·丹尼芙《青楼怨妇》(1967)
- 罗美·雪妮黛《游泳池》(1969)
- 碧姬·芭杜、珍·柏金《春情万种女唐璜》(1973)
- 夏绿蒂·兰普琳《狂爱》(1974)
- 贾桂琳·比塞特《深深深》(1977)
- 布鲁克·雪德丝《蓝色珊瑚礁》(1980)
- 蜜雪儿·菲佛《疤面煞星》(1983)
- 莎玛·海耶克《英雄不流泪》(1995)
- 妮可·基嫚《大开眼戒》(1999)
- 苏菲·玛索《情欲写真》(2000)
- 潘妮洛普·克鲁兹《一世狂野》(2001)
- 荷莉·贝瑞《剑鱼》(2001)
- 莫妮卡·贝鲁奇《不可逆转》(2002)
- 伊娃·葛林《巴黎初体验》(2003)
- 露迪芬·莎妮《游泳池谋杀案》(2003)
- 娜塔莉·波曼《偷情》(2004)
- 洁西卡·艾芭《万恶城市》(2005)
- 伊娃·曼德丝《我们拥有夜晚》(2007)
- 贝荷妮丝·玛赫洛《007:空降危机》(2012)
- 安娜·凯莉娜、尚卢·高达的所有作品
在刑事审判中
这个术语已被媒体用于与广为人知的刑事审判有关,例如乔迪·安·阿里亚斯[39][40]和阿曼达·诺克斯的审判[41]。
参考资料
- ^ Cope, Rebecca. Best Film Femme Fatales. Harper's Bazaar. 11 March 2014.
- ^ Mary Ann Doane, Femme Fatales (1991) pp. 1–2
- ^ Victorian Sexual Dissidence(维多利亚性争议),Richard Dellamora著、Richard Dellamora贡献、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出版,1999年,ISBN 0-226-14226-4,9780226142265
- ^ The Femme Fatale Throughout History(歷史上的致命女郎). 加拿大History Television. [08-09-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英语).
- ^ Hanson, Philip. The Arc of National Confidence and the Birth of Film Noir, 1929–1941.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2008, 42 (3): 387–414 [5 May 2022]. ISSN 0021-8758. JSTOR 40464308. S2CID 145788781. doi:10.1017/S0021875808005501.
- ^ Mario Praz, The Romantic Agony, ch. IV, p. 199: La Belle Dame sans Merci (The Beautiful Lady without Mercy). London/New York, 1933–1951–197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Mario Praz (1970) The Romantic Ago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 213–216, 222, 250, 258, 259, 272, 277, 282, 377
- ^ C. G. Jung ed, Man and his Symbols (1978) p. 187
- ^ Jill Scott, Electra after Freud (2005) p. 66
- ^ Huysmans À rebours – Toni Bentley (2002) Sisters of Salome: 24
- ^ Toni Bentley (2002) Sisters of Salome
- ^ Campbell, Mrs Patrick. My Life and Some Letters. New York: Dodd, Mead and Company. 1922 [9 October 2016].
- ^ Shaw's Vampire. Time. April 22, 1940 [August 9,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1, 2009).
- ^ The Vampire by Rudyard Kipling – Poems |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 ^ British Library.
- ^ Archived copy. artmagick.com. [17 Jan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7 February 2010).
- ^ Mitchell, J. Lawrence. Project MUSE - Rudyard Kipling, The Vampire, and the Actress. English Literature in Transition, 1880-1920. 2012, 55 (3): 303–314.
- ^ Kipling, Rudyard. The Vampire –通过Wikisource.
- ^ John T. Soister, American Silent Horror,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Feature Films, 1913–1929, McFarland, 2012, p. 41
- ^ Kalem Films The Lotus Woman. Moving Picture World. 1916: 1074.
- ^ Greenroom Jottings. Motion Picture Story Magazine. 1914: 136.
- ^ Who's who in pictures. Motion Picture Magazine. 1918: 51.
- ^ Progressive Silent Film List: A Fool There Was. www.silentera.com.
- ^ Theda Bara (1885–1955). Jewish Virtual Library. [April 21, 2021].
- ^ 25.0 25.1 Adinolfi, Francesco. Mondo Exotica: Sounds, Visions, Obsessions of the Cocktail Generation. 由Pinkus, Karen; Vivrette, Jason翻译.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 24. ISBN 9780822341321. OCLC 179838406.
- ^ Vamping It up: Rudyard Kipling, Theda Bara & the 20th Century Femme Fatale. 31 May 2014.
- ^ The Vampire by Rudyard Kipling on Quill & Brush, Inc.
- ^ The vampire : A poem : Written for a picture by Philip Burne-Jones exhibited at the New Gallery in London, 1897 /, by Rudyard Kipling | the Online Books Page.
- ^ Kipling, Rudyard. The Vampire: A Poem : Written for a Picture by Philip Burne-Jones Exhibited at the New Gallery in London, 1897. 1898.
- ^ Per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amp is originally English, used first by G. K. Chesterton, but popularized in the American silent film The Vamp, starring Enid Bennett
- ^ "Vamp",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retrieved 30 December 2016
- ^ History of American Cinema accessed 1-4-2016
- ^ AFI List accessed 1-4-2016
- ^ 34.0 34.1 Johnston, Sheila.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femme fatale?. The Independent. 27 February 2009 [27 Februar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8, 2009).
- ^ Paglia, Camille. Sexual Personae: Art and Decadence from Nefertiti to Emily Dickinso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6. ISBN 978-0-300-04396-9.
- ^ Le Roy, Félix. " Babylon " : Hollywood et ses fantômes. La Règle du Jeu. 2023-01-31 [2023-04-03].
Margot Robbie […] in the role of the incendiary blonde Nellie LaRoy, dancing like Salomé, plays a femme fatale who dreams of seeing her name rise, in letters of fire, at the top of the bill.
- ^ 鹿岛茂. 悪女入門 ファム・ファタル恋愛論. 讲谈社现代新书. 讲谈社. 2003. ISBN 9784061496675.
- ^ 仏誌が選ぶ「映画の中のファムファタル25人」. 映画.com. 2012-01-04 [2020-07-25].
- ^ Ortiz, Erik. Jodi Arias: Femme fatale or woman of faith? Jurors hear conflicting persona in murder trial as prosecutors play phone calls of Arias lying.
- ^ Jodi Arias Trial Update: Lawyer Reveals Femme Fatale Was Terrified During Sentencing. 15 April 2015 [2015-04-30].
- ^ Amanda Knox is no femme fatale, defence lawyer says. BBC News. 27 September 2011 [2015-04-30].
注解
- ^ 她不再只是那个靠着身体的放荡姿态来向老者索取情欲的舞女;她透过颤动的胸部、起伏的腹部和摇摆的大腿来征服国王的意志;她现在被揭示为世界陈旧罪恶的象征性化身,是不朽的歇斯底里女神,因她那使身体与僵硬肌肉的颤抖,成为所有其他美女中最美丽的诅咒,–一头启示录中的可怕怪兽,冷漠、不负责任、麻木不仁、散播毒害。
延伸阅读
- 多米尼克·迈农 and 詹姆斯·乌尔西尼 (2009) Femme fatale, ISBN 0879103698. Examines the context of film noir.
- 朱塞佩·斯卡拉菲亚 (2009) Femme fatale, ISBN 9788838903960
- Julie Grossman (2020) The Femme Fatale, ISBN 9780813598246. A brief history of the femme fatale in cinema and TV.
- Toni Bentley (2002) Sisters of Salome, ISBN 9780803262416. Salome considered as an archetype of female desire and transgression and as the ultimate femme fatale.
- 布拉姆·迪杰斯特拉 (1986) Idols of Perversity: Fantasies of Feminine Evil in Fin-De-Siecle Culture, ISBN 0195056523. Discusses the Femme fatale-stereotype.
- Bram Dijkstra (1996) Evil Sisters: The Threat of Female Sexuality in Twentieth-Century Culture, ISBN 0805055495.
- Elizabeth K. Mix Evil By Design: The Creation and Marketing of the Femme Fatale, ISBN 9780252073236.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Femme fatale in 19th-century French popular culture.
- 马里欧·普拉兹 (1933) The Romantic Agony, ISBN 9780192810618. See chapters four, 'La Belle Dame Sans Merci', and five, 'Byzantium'.
- Julie Grossman (2009) Rethinking the Femme Fatale in film noir: Ready for her close-up, ISBN 9781349313341. Tries to bring about a more nuanced and sympathetic reading of the "femme fatale" in film criticism and popular culture commentary.
参见
这是一篇与社会学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