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公园
老舍公园,旧称青岛第六公园,是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的一处街心公园。此处原为一处天然冲沟,后经整修成为公园。1999年再次整修后,2000年为纪念作家老舍而改为现名。
老舍公园 | |
---|---|
基本资料 | |
类型 | 公共公园 |
位置 | 青岛市市南区 |
坐标 | 36°03′54″N 120°19′00″E / 36.06500°N 120.31667°E |
面积 | 9800平方米 |
状态 | 全年开放 |
地图 | |
历史
老舍公园最初为一处季节性地表径流经年冲刷形成的沟壑,俗称“大花沟”,自观海山山麓发源,向南流入青岛湾。德占时期的城市规划最初计划沿沟壑走向修筑道路,但实际施工时因沟壑填埋成本过高,遂将道路分为东西两条,沿沟壑两侧修筑。道路名为阿尔贝特街(德语:Albertstraße),即今安徽路。[1][2]
1913年,胶澳总督府以建筑废料将此沟壑填埋平整,并遍植草木,辟为一处长330米,宽34米的下沉式街心公园[1]。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后,将阿尔贝特街改名为大村町,街心公园被称为“大村公园”[3]或“大村町谷公园”。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于1923年将大村町改为现名,街心公园改名为“第六公园”,俗称“安徽路公园”,并增植花木300余株[2][3]。抗战时期的1940年代,公园遭到破坏,逐渐成为垃圾场[4][5],垃圾在数年内将沟壑填成与路面等高的平地。抗战结束后经济萧条时期,此处又成为一处黑市[6]。
1949年后,市政府在此重新栽种花木[4],开设儿童活动设施,将此处恢复为公园,称为“安徽路公园”[2]。1970年代,公园南部成为集邮爱好者聚集地,之后又变为古玩、收藏品市场。1990年代初,公园一半部分又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1990年代中期又演变为自发的农贸市场,导致公园草坪被破坏,环境与卫生状况逐渐恶化[2][7]。1999年,市南区政府出资1000万元重修公园[7],修缮公厕、长椅等设施,安装路灯、庭院灯,栽种树木,修建“叠泉”。经学者鲁海提议、时任市长王家瑞敲定,命名为“老舍公园”,以纪念1930年代曾在青岛工作、居住的作家老舍。2000年7月8日,改造工程竣工[8]。
形制
老舍公园位于安徽路中段,以湖北路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园内道路及铺装场地5500平方米,绿化用地3526平方米,水面1077平方米。园内有常绿乔木45株,落叶乔木55株,常绿灌木327株,落叶灌木247株,草坪2100平方米[7][9]。园内设有长廊棚架,并依地势建有阶梯式涌泉[10]。公园南端建有老舍半身铜像,由雕塑家徐立忠设计,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字,2000年7月8日由老舍长子舒乙与时任中共市南区委书记王宝琪揭幕[8]。
图集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1.0 1.1 王栋. 斯蒂尔洛家庭的青岛印记. 青岛市市南区政协 (编). 《青岛城市化的早期步履》.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7 [2020-09-08]. ISBN 9787567016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 ^ 2.0 2.1 2.2 2.3 难忘的青岛第六公园,“大花沟”的百年变迁. 青岛新闻网. 2019-12-02.
- ^ 3.0 3.1 江本砚, 中国青島市における公園緑地の形成と変容 (PDF), 筑波大学, 2014-07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2-24)
- ^ 4.0 4.1 鲁海,鲁勇著. 《青岛掌故》.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1807-4.
- ^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编). 青岛市志·环卫志,第三篇 垃圾治理,第二章 垃圾消纳. 《青岛市志·环保志/环卫志》.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ISBN 7-5000-5760-1.
- ^ 鲁海. 《青岛老街故事》.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552-1805-0.
- ^ 7.0 7.1 7.2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编). 第十篇 园林绿化,第一章 公园. 《青岛市志(1978-2005)·城市卷》.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14405644.
- ^ 8.0 8.1 邢奇光, 老舍公园的来龙去脉, 市南人文历史研究 (第1期) (青岛市市南区政协人文历史研究会), 2011-01-08, (第1期)
- ^ 青岛市市南区史志编纂委员会 (编). 第四篇 城市建设与管理,第三章 城市绿化,第二节 园林绿化. 《青岛市市南区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144-2566-6.
- ^ 青岛老舍公园. 青岛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官网. 2013-01-09.[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