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礁慈济宫

坐标24°28′48″N 117°56′52″E / 24.48000°N 117.94778°E / 24.48000; 117.94778

白礁慈济宫祀奉医神保生大帝吴夲,为中国闽南台湾东南亚保生大帝庙宇的祖庙,俗称“慈济西宫”,史上位于福建同安县角尾白礁村,今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角美镇白礁村[注 1],距青礁慈济宫约3公里,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清代重建,部分石构为宋代遗物。青、白礁慈济宫是各地保生大帝的祖宫,1996年共同列为中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又有“西宫”、“祖宫”等别称[1]:36

青、白礁慈济宫
白礁慈济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福建省厦门市漳州市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第四批第104项
登录1996年11月20日

沿革

白礁慈济宫的前身为“医灵神祠”,为吴夲逝世后当地居民纪念他而兴建[注 2][1]:34。南宋绍兴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书颜师鲁以吴真人显灵助地方抵御盗贼有功,乃上书请为吴真人立庙[1]:34。高宗同意后,在白礁兴建了“医灵神庙”[1]:34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宰相梁克家上奏请庙额,朝廷乃赐庙额“慈济”,医灵神庙因而改称“慈济庙”[1]:35淳祐元年(1241年),下诏将“庙”改为“宫”,因而有“慈济宫”之名[1]:35

清初迁界,白礁慈济宫受到波及,前殿全毁[1]:36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十四年(1809年)再修,但因经费问题所以只修了拜亭[1]:36。后来因有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之支持,次年(1810年)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1]:36。但这几次的重修并未修复前殿[1]:36。嘉庆廿一年(1816年)重修时,今台湾台南市学甲区一带的信众曾奉献今前殿门廊六根蟠龙石柱与中殿第一排的四根蟠龙石柱[1]:36

同治九年(1870年)白礁慈济宫因蛀虫而几乎倾颓信众们于是决定重修,并向南洋华侨募款,才得以连同前殿在内做一次彻底的重修[1]:38。最后该工程在光绪四年(1878年)完工[1]:38。民国十二年(1923年),白礁王尼姑、王长根再次发起重修,并得到新加坡华侨中华总商会的李光前陈六使和宾成华商总会的庄来福、王自成之赞助[1]:38

1984年,福建省文物处、漳州市台联会与晋邑各地分灵庙宫、信徒筹资数万人民币,重修慈济宫后殿[1]:38。1989年,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会长周大围发起募款重修祖宫的活动,募得新台币500多万(当时折合为人民币120多万)与金箔35万张,之后进行为期一年多的重修[1]:38。1990年,台湾新竹市镇安宫主委陈坤火募款新台币48万(当时折合为人民币12万),建造白礁慈济宫牌楼[1]:38

建筑格局

白礁慈济宫的建筑形式坐东北朝西南,为开五门的皇宫式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献台、大殿、后殿,共四进,占地5000余平方米。正中大门高悬“慈济祖宫”匾额,为书法家启功所题。[2]

传说

据南宋庄夏〈慈济宫碑〉记载,白礁居民原本想要扩建旧祠却苦无经费,某天突然在庙前石阶涌出灵泉,据说有宿疾者饮用后便能痊愈,于是前来求水的人很多,而建庙经费也有了着落[1]:24

正殿有一只右掌有着“亚”字纹印章的石狮,称为“国母狮”[1]:39。据说是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为感谢吴真人曾治愈文皇后的病而赠[1]:39

注释

  1. ^ 古为泉州同安县积善里[1]:32
  2. ^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孙瑀的〈西宫檀越记〉已提到“里之有吴西宫,犹白礁之有祖宫也”,故知北宋时于白礁已有供奉吴真人之庙宇[1]:33。而“医灵神祠”可见于《宋会要辑稿》,提到该祠在泉州同安县,且在乾道二年(1166年)十月赐庙额“慈济”[1]:34

参考文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周茂钦. 《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ISBN 978-986-03-9418-4. 
  2.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Ⅱ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190–191. ISBN 7-5010-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