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箫月,是海政歌剧团创作并排演的六场歌剧。

简介

1980年,六场歌剧《琴箫月》在北京上演。该剧由李栋、王云高的小说《彩云归》改编。1979年,广西作家李栋、王云高合写的《彩云归》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该剧自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1948年国民党少将军医主任黄维芝的公馆开始,讲述了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芝、钟离汉、曾耿随国民党撤到台湾三十年的生活。剧中的主题歌《彩云归》使观众印象深刻。[1][2][3]

场序

  • 第一场:一九四八年中秋 中原某城
  • 第二场:一九七八年中秋 台湾承天市
  • 第三场:七天后的傍晚 台湾承天滨海楼
  • 第四场:数日后的傍晚 滨海公园一角
  • 第五场:半月后清晨 普救寺庙内
  • 第六场:当天下午 曾耿办公室
  • 第七场:当天午夜 郊外海滨[4]

演职员

《琴箫月》节目单上列出的演职员如下:[4]

《琴箫月》节目单演职员表
  • 原作:根据李栋、王云高的小说《彩云归》改编
  • 编剧:刘云龙、晨枫、王道诚、孙宝忠、王支岭
  • 导演:刘瑞林、刘云龙
  • 作曲:王锡仁、赵恕心、马海星
  • 指挥:李祥沛、朱连东
  • 舞美设计:胡增祥、孙均、孙建章
  • 武打设计:郭庆福、张兮
  • 伴奏:海政歌剧团乐队

演员表

  • 黄维芝:程献、马崇友
  • 春兰:李默、徐丽华
  • 秋菊:李默、徐丽华
  • 钟离汉:柯旭升、王国祥
  • 曾耿:崔长春、陈苏
  • 任九车[5]:商正、季恩山
  • 朱福:马崇友
  • 朱义:马崇友
  • 钟离秀娟:金萍、徐艺
  • 圆觉:吴波源
  • 上尉:蔡金璐
  • 张副官:吕增明
  • 阿齐:孟宪鹏
  • 小僧:牛超凡

职员表

  • 舞台监督:商海深
  • 后台主任:张振林
  • 剧务:何茂田
  • 场记:张兮
  • 灯光:毕祖德、赵学明、徐建明、芦坚
  • 绘制景:高玉峥、胡增祥、刘剑波、殷成、王树森、傅绍博
  • 音响效果:胡中明、王伟
  • 服装:高玉岭、陈爱萍
  • 化妆:沈跃生、金萍
  • 道具:吴一奎、王维西
  • 合唱排练:何茂田
  • 领唱:娄荣琴
  • 钢琴排练:花正丹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琴箫月》录音剪辑中列出的演员如下: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琴箫月》录音剪辑演员表

演员表

  • 黄维芝:程献
  • 春兰:李洁
  • 秋菊:李默
  • 钟离汉:王国祥
  • 曾耿:崔长春
  • 任九车:季恩山
  • 朱福:马崇友
  • 朱义:李新民
  • 钟离秀娟:徐艺
  • 圆觉:吴波源
  • 上尉:蔡金璐
  • 解说:晓城

参考文献

  1. ^ 佳新,初露头角的歌剧新苗——李洁,人民戏剧1980年08期
  2. ^ 姚学诚,听歌剧《琴箫月》主题歌—“彩云归”,人民音乐1981年第02期
  3. ^ 李栋、王云高,彩云归(节写),载 南宁市志文化卷 附录五、文选,广西地情网,于2013-09-07查阅. [201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4.0 4.1 《琴箫月》节目单,海政歌剧团,1980年
  5. ^ 车读作“J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