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音

日语汉字读音种类

汉音日本汉字音音读)的一类,古代称为“漢聲からこえ”。汉音是公元八、九世纪的奈良时代后期至平安时代初期由遣唐使和留学僧从中原习得带回日本的汉字音。晚期的汉音相对于通常的汉音,往往被称为“新汉音”。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漢音
假名かんおん
平文式罗马字Kan-on

汉音的普及

持统天皇招徕续守言并聘为“音博士”,致力于汉音的推广普及。桓武天皇也于延历11年(792年)颁布了鼓励汉音使用的敕令,规定大学寮儒学学生必须学习汉音。对于佛教,在僧侣的考试中音博士也会进行以汉音诵读经典的考查,又规定不学汉音的僧侣不得前往中国。汉音学习者认为吴音是有日本口音的发音而蔑称为“和音”,认为其发音由来不明而以“吴音”蔑称之,而以汉音为正统发音。尽管如此,在日常语中已经惯用的吴音从未被汉音取代,直到江户明治时代汉音也未能在日常使用中普及。

江户时代开始了以假名表达汉字音读的“字音假名遣”研究,当时相对于日常使用的吴音,汉音因为比吴音的字音资料更具体系性,而成为字音假名遣的基础。以字典韵书为依据,绝大多数的汉字的汉音都被确定,因而几乎没有无法用汉音读的字。由此汉音作为日语式的汉字读法成为了可能。在明治时代导入西方科学思想时汉音成为了新译语(和制汉语)的读音方式。伴随着和制汉语的使用,明治时代汉音曾经代表时代的进步,以学生为主出现了把原本使用吴音的汉字词语改用汉音的风习(例如东京读如“トウケイ”,关西读如“カンセイ”(旧假名遣クヮンセイ))。

特征

声母

吴音的鼻音声母在汉音中变为浊塞音或浊塞擦音,吴音的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变为清音

去鼻音化

汉音反映出唐代长安音出现的去鼻音化(鼻音的后半部的口音化)现象。三十六字母的鼻音中,明母由[m]变为[mb],微母ɱ变为ɱv泥母由[n]变为[nd],疑母ŋ变为ŋg日母ȵ变为ȵʑ。例如)、)、デイ)、)、ジツ)等。因此,相对于吴音,汉音中鼻音声母很少出现。但韵尾为[ŋ]的字往往保留鼻音声母,如メイネイ);韵尾为[n]的字也有若干保留鼻音声母,如メンネン)。而新汉音中,明读如“ベイ”,宁读如“デイ”。

全浊音清化

汉音反映了当时长安音有开始失去清浊对立的倾向。因此汉音几乎不反映中古音的清浊区别,吴音的全浊音基本变为清音。如:(吴音:→汉音:),(吴音:ヂャウ→汉音:テイ),(吴音:ゴン→汉音:キン),(吴音:ゼン→汉音:セン),(吴音:ジュジュウ→汉音:ショウ),(吴音:→汉音:)等。

匣母

匣母合口字(声母拟音为[ɣ])在吴音中以行音表示,汉音中以行音表示。如:和(吴音:→汉音:クヮ),(吴音:→汉音:クヮイ),(吴音:ワク→汉音:コク),(吴音:→汉音:クヮイ),(吴音:ワウ→汉音:クヮウ)。

韵母

详见吴音条目下“特点及与汉音的区别”部分。

  • 吴音的段音(歌戈韵)与段音(麻韵二等)统一于汉音的段音,体现一二等字合流,如:吴音 歌 カ,家 ケ,在汉音中皆为
  • 吴音アイ韵变为汉音エイ韵(齐韵)。如: 吴音タイ,汉音テイ
  • 吴音ヤウ韵变为汉音エイ韵(梗摄三四等字),如: 吴音シャウ 汉音セイ
  • 吴音オン韵变为汉音イン(真韵B类及欣韵)或エン(仙韵B类及元韵),如(吴音:オン→汉音:イン),(吴音:ゴン→汉音:キン),(吴音:コン→汉音:ケン),(吴音:ゴン→汉音:ゲン)。

以汉音诵读的佛经

佛经原则上以吴音诵读。而作为例外,天台宗的《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一些净土宗派别的《阿弥陀经》、真言宗的“理趣经”和《孔雀经》以汉音诵读。如开头的“如是我闻”不按吴音读作“ニョゼガモン”,而按汉音读作“ジョシガブン”。

天台宗以汉音诵读经文的传统是其开宗1200年以来的传统。西山净土宗等净土宗西山三派的阿弥陀经用汉音诵读。净土真宗仅限于一部分法要,其中的阿弥陀经作为“汉音小经”以汉音诵读。读经所用的汉音并非现在通用的汉音,而是“新汉音”。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