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圣殿
汉堡以色列圣殿(德语:Israelitischer Tempel)位于德国汉堡,是第一个永久改革派犹太会堂,有史以来第一次采用改革派祈祷仪式。会堂创建于1818年,在1844年和1931年曾经两次迁入新建筑,最后在1938年关闭。
以色列圣殿 (到1938年) 罗尔夫-利伯曼工作室2000年以来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德国汉堡 |
坐标 | 53°34′38″N 9°59′28″E / 53.57733°N 9.99119°E |
宗教 | 犹太教 |
宗教礼仪 | 犹太教改革派 |
功能状态 | 1938年改为世俗用途 1949年以来用作音乐会场地 |
遗产指定 | 1982年 |
建筑详情 | |
建筑师 | 约翰辛里奇克利Johann Hinrich Klees-Wülbern(第2座) 费利克斯·阿谢尔、罗伯特·弗里德曼(第3座) |
建筑类型 | 犹太会堂 |
建筑风格 | 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和摩尔复兴的折衷混合物(第2座) 现代风格(第3座) |
奠基 | 1842 (第2座) 1930 (第3座) |
竣工 | 1844 (第2座) 1931 (第3座) |
建设成本 | 56万马克 (第3座) |
建筑材料 | Muschelkalk (第3座) |
详细规格 | |
正立面朝向 | 西 (第2座) 北 (第3座) |
容纳人数 | 1,200 (第3座) |
地图 | |
历史
1818年10月18日,莱比锡战役5周年之际,以色列雅各布森(1768-1828)等人在汉堡新城一座租来的建筑内建立了以色列圣殿。早期的领袖包括爱德华克利博士和戈特霍尔德所罗门博士。会堂采用了第一本改革派祈祷书,被欧洲各地的拉比谴责为异端[1]。但是,在1820年莱比锡博览会上,来自德意志各邦,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的犹太商人聚集,汉堡圣殿的祈祷书,传播到各地。今天的犹太教改革派就起源于汉堡圣殿,在美国有大约200万成员。
他们多次向市政当局申请,建造一座较大的犹太会堂。1841年4月20日,申请得到了批准[2] 。1842年10月18日,新会堂奠基。Johhann Hinrich Klees-Wülbern受委托进行设计。1844年9月5日新会堂举行落成典礼,邀请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为诗篇100篇谱曲[3]。
由于许多信徒迁到市中心以外居住,他们希望会堂能够靠近他们的住所[4]。1928年,他们购买了Oberstraße120号的土地。1929年举行了建筑设计竞赛,建筑师费利克斯·阿谢尔和罗伯特·弗里德曼得到了委托合同[4]。Oberstraße会堂建于1930年至1931年,采用现代建筑风格,耗资56万马克。1931年8月30日,新会堂举行落成典礼[5],Poolstraße会堂关闭并出售。
1938年水晶之夜后,纳粹关闭了会堂[5] 。1940年11月28日犹太宗教协会被迫以12万马克出售该建筑[6]。
Poolstraße 老会堂毁于1944年汉堡大轰炸,其废墟一直保存到今天。而Oberstraße新会堂及其毗邻的社区中心得以幸存,先出租给Hamburger Fremdenblatt报馆[6] ,1948年被英国的北德广播公司购买[6]。1982年,原会堂成为保护建筑。2000年3月6日,重新命名为罗尔夫·利伯曼工作室,以纪念这位曾在此工作的作曲家。现在这是一个音乐会、讲座等艺术表演场地。
参考
- ^ Michael Meyer. Response to Modernity: A History of the Reform Movement in Judaism. Wayne State, 1995. pp. 47-61.
- ^ Saskia Rohde, „Synagogen im Hamburger Raum 1680–1943“, in: Die Geschichte der Juden in Hamburg: 2 vols., Hamburg: Dölling und Galitz, 1991, vol. 2: 'Die Juden in Hamburg 1590 bis 1990', pp. 143–175, here p. 151. ISBN 3-926174-25-0.
- ^ Eric Werner, "Felix Mendelssohn's Commissioned Composition for the Hamburg Temple. The 100th Psalm (1844)", in: Musica Judaica, 7/1 (1984–1985), p. 57.
- ^ 4.0 4.1 Saskia Rohde, „Synagogen im Hamburger Raum 1680–1943“, in: Die Geschichte der Juden in Hamburg: 2 vols., Hamburg: Dölling und Galitz, 1991, vol. 2: 'Die Juden in Hamburg 1590 bis 1990', pp. 143–175, here p. 161. ISBN 3-926174-25-0.
- ^ 5.0 5.1 Saskia Rohde, „Synagogen im Hamburger Raum 1680–1943“, in: Die Geschichte der Juden in Hamburg: 2 vols., Hamburg: Dölling und Galitz, 1991, vol. 2: 'Die Juden in Hamburg 1590 bis 1990', pp. 143–175, here p. 162. ISBN 3-926174-25-0.
- ^ 6.0 6.1 6.2 Saskia Rohde, „Synagogen im Hamburger Raum 1680–1943“, in: Die Geschichte der Juden in Hamburg: 2 vols., Hamburg: Dölling und Galitz, 1991, vol. 2: 'Die Juden in Hamburg 1590 bis 1990', pp. 143–175, here p. 163. ISBN 3-926174-25-0.
- Gotthold Salomon, Predigten in dem Neuen Israelitischen Tempel, Erste Sammlung, Hamburg: J. Ahrons, 1820
- Digitalisat des Exemplars der 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
- Eduard Kley, Gotthold Salomon, Sammlung der neuesten Predigten: gehalten in dem Neuen Israelitischen Tempel zu Hamburg, Hamburg: J. Ahrons, 1826.
- Digitalisa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s Exemplars der 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
- Gotthold Salomon, Festpredigten für alle Feyertage des Herrn: gehalten im neuen Israelitischen Tempel zu Hamburg, Hamburg: Nestler, 1829
uden (ed.), Das Jüdische Hamburg – ein historisches Nachschlagewerk, Göttingen: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