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雷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4年6月11日) |
水雷(英语:Naval mine)是一种放置于水中的针对舰艇或潜艇的爆炸装置。与深水炸弹不同的是,水雷是预先施放,早期水雷大都漂浮于水面,近代水雷大都沉于浅海或港口附近海底,由舰艇靠近或接触而引发的,这一点类似于地雷。和鱼雷不同,它没有推进力。水雷在进攻中可以封锁敌方港口或航道,限制敌方舰艇的行动;在防御中则可以保护本方航道和舰艇,为其开辟安全区。[1]
水雷的施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由专门的布雷艇施放,也可以由飞机、潜艇等施放,甚至可以在本方控制的港口内手工施放。其造价可以十分便宜,但现在随着智能化,也有造价达到上百万美元的先进水雷,这种水雷多装备有复杂感测器的侦测力,其战斗部往往是小型导弹或鱼雷。
相对于战舰,水雷的低造价和易于铺设,使得其成为非对称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武器,一般来说,清除水雷的成本是其铺设成本的10倍到200倍。时至今日,一些二战时铺设的水雷由于成本原因仍未被清除。国际法规定,当战斗的一方铺设水雷时,必须明确宣告其范围,以便民用船只避开,但实际上这条规定很难实行,在二战中,英国就只笼统宣称其在英吉利海峡、北海和法国沿海铺设了水雷。
历史
相传水雷由中国发明,明朝将领焦玉所著的《火龙经》就曾对其有相当详尽的描述[2]。亦有其他记录讲述了16世纪中国海军使用炸药,用于对抗倭寇。这种水雷装在一个木箱里,以油灰密封。明朝将领戚继光造了数枚定时漂流炸药,藉以骚扰倭寇船只[3]。明朝著名发明家宋应星于1637年所著的《天工开物》描述过一种以引线发动的水雷,由埋伏在岸边的士兵拉动旋转钢轮火石装置,产生火花,点燃水雷的导火线,将其引爆[4][5]。
在西方,水雷的构想最早出现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4],不过真正能投入实际使用的水雷在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才出现[6][7]。
种类
由水雷布置的型态可以分成下列数种:
系留雷
简称“锚雷”。系留雷是在水雷下方加上长索与重物,施放之后长索与躺在海底的重物保持连接,让水雷能够保持一定的深度与位置,不会受到潮流的变化而移动。这也是早期最常见的一种。
漂浮雷
简称“漂雷”。漂浮雷是一种浮在水面上,没有任何系流的水雷,施放之后漂浮雷会随着潮流而移动,不受到人为的控制。由于部署地区无法保持一定,也无法有效的辨识敌我目标,对敌我双方的目标具有相同的杀伤力,因此使用时必须注意误伤的可能性。属于最早期的水雷。
沉底雷
沉底雷是直接躺在水底的设计,依靠自身的重量与地面的接触来维持部署的位置。自从非接触性引信运用到水雷设计上之后,沉底雷成为运用相当广泛的水雷。现在所使用的水雷大都是沉底雷。
引爆方式
水雷用以引爆的机制有下列数种:
接触
接触是当物体与水雷碰撞,触发内部的炸药而达到攻击的目的。接触引信是最早使用于水雷的设计,同时也是水雷早期共通使用的引爆手段。
接触引信有两种常见的设计。一种是在水雷的外壳上安装朝向不同方向伸出的触角,当船体碰触折断触角时,触角内的硫酸瓶会破裂,借由化学反应引爆。这种设计最早是俄罗斯于1855年使用。
另外一种设计是有一根长而细的电线自水面下的水雷伸出,利用小型的浮标让电线伸出水面,当船体接触的这个电线的时候,电位的差距会传送到水雷上而引爆,最早是美国在1918年引入。
压力
无论是水面上或者是水中的船只,都会对下方的区域产生压力的变化,排水量愈大的船只,影响愈显著。压力引爆属于非接触性的一种,当船只通过的时候,水雷内部的感测器在判断压力发生变化时就会启爆。由于不需要与船只接触,只要通过水雷附近都可能引发,有效范围较大。比较精密的引信还可以针对预先设定的吨位以上的船只出现时才会爆炸,以增强破坏效果。
声响
船只在运动的时候难免会发出声响,尤其是动力系统发出的讯号,音响引信利用船只发出的声音讯号作为引爆的依据,不需要与物体有直接的接触,有效范围较大。较为精密的设计还可以针对特定的讯号来源。
磁性
绝大多数的船只在结构上是以会与地球磁场产生交互影响的材料建造,当船只通过水雷附近区域时,周遭的磁场会受到干扰而产生变化。水雷利用内部的感测器判读磁场的变化来决定引爆的时机。因为是非接触性设计,有效范围较大,但是在磁场不稳定的区域可能无法有效工作或者是发生意外爆炸的情况。
鱼雷的磁性引信也通过类似的手段工作。对于磁性触发,舰艇通常采用消磁手段以减少触发范围。磁性水雷最初是英国首先使用于1918年使用于比利时外海,隔年又在苏联附近的海域使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和英国都有大量使用的纪录。
数目
较为精密的非接触引信设计,可以综合前述的引信,加上数目记忆的功能,也就是水雷不会在侦测到第一个符合引爆设定的目标时就启动引信,而是会纪录侦测到的目标数目,直到累积的数量与预先设定相符合的时候才有作用。这种引信可以避开一些扫雷的手段,达到欺骗的效果。
遥控
以防御性质部署的水雷可以利用有线或者是无线的方式,由岸上或者是船上的管制中心在适当的时机引爆,其中又以有线的方式最常使用。这种引爆方式只有再收到指定的讯号时才会爆炸。挪威在沿岸地区部署许多这一种水雷,曾经利用引爆的方式将苏联侵犯领海的潜艇逼迫上浮。
参见
参考资料
- ^ McDonald, Wesley. Mine Warfare: A Pillar of Maritime Strategy. Proceedings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85, 111 (10): 48.
- ^ Needham, Volume 5, Part 7, 203–205.
- ^ Asiapac Editorial. Origins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Asiapac Books. 2007: 18. ISBN 978-981-229-376-3.[永久失效链接]
- ^ 4.0 4.1 Needham, Volume 5, Part 7, 205.
- ^ Needham, Volume 5, Part 7, 199.
-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 Ocean Studies Boar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 Commission on Geoscience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ceanography and Mine Warfar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0: 12 [2011-12-31]. ISBN 0-309-06798-7.
- ^ Gilbert, Jason A., L/Cdr, USN. "Combined Mine Countermeasures Force", Naval War College paper (Newport, RI, 2001), p. 2.
伸延阅读
- Robert Gardiner,Navies in the Nuclear Age, Chartwell Books,INC.,ISBN 0785814159
外部链接
- Manual for submarine min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12) by United States War Department (Document no. 399)
- Technical details of German Second World War sea min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4 October 2011.
- 'Stonefish' – a British influence mine (archived 6 December 2008)
- Development of Minewarfar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8 September 2019.
- List of various mine types (archived 3 November 2013)
- Description of mines u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8 December 2014.
- Henry Norton Sulivan: a depiction of early Naval Min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8 August 2011.
- Belgian-Netherlands Naval Mine Warfare School, NATO Center of Excellence (archived 12 November 2011)
- W.L.Clowes in 1855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8 August 2011.
- Popular Science, March 1940, Can Mines Conqueror Sea Powe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6 May 2023.
- Popular Science, November 1943, Mine Killers at Work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5 April 2023.
- "Fighting The Submarine Mine – How Navies Combat A Deadly Sea Weapon" October 194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6 May 2023.
- "Mines Are Dirty Tricks" , February 195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5 April 2023. updates to above article on naval mines due to Korean War and types and measures aga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