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北衡(1893年—1961年10月26日)中将,原名机,字伯衡,后改北衡,别名汝福,浙江缙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5军军长。

施北衡
施北衡将军
出生 大清浙江省缙云
逝世 中华民国台北市
效命 中华民国
军种 中华民国陆军
服役年份1916年–1952年
军衔陆军中将
统率第75军
西北补给区司令
汉口第二补给区司令
上海港口司令
参与战争北伐战役
剿共战役
对日抗战
其他工作国民大会代表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浙江省缙云县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生平

施北衡于15岁时被保送进入浙江陆军小学,1911年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入学甫3月,遇辛亥革命,遂离校参加革命军,曾任浙军排长。后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军校就读,1916年第二期炮科毕业。毕业后至上海参加讨袁军事活动,袁逝世后乃入浙军第2师,任连附。1919年,赴北京陆军部任职,同年冬,考入陆军大学第六期。

1923年,施北衡返浙任军官教育团教官。1924年至1927年间,任炮兵营营长及中校参谋。后加入北伐,任新编第15师参谋长,第31师副师长。1928年北伐完成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及战史编纂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陆军第18军参议,后任陆军第59师参谋长,并以此职位参加江西剿共之役。但该师为共军围歼,施北衡与师长陈时骥都被俘。可能是化装冒充士兵,未暴露身份,不久被共军释放 [1]。1934年,任陆军第18军参谋长。1936年1月,施北衡晋升少将。

抗战爆发之后,曾参加淞沪之役,升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长。1938年,任武汉卫戍总司令部参谋长,旋改任第九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参与武汉会战。1939年8月,晋任中将。1941年,任陆军第75军军长,参加反攻宜昌之役。1942年,升任第二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后调远征军长官部参谋长,驻云南楚雄。1944年,改任第一战区长官部总参议。

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联勤总部西北补给区司令、汉口第二补给区司令及上海港口司令。在上海港口司令任内,回缙云参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并获当选。1948年,改任国防部中将部员,之后随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任国防部中将参议,后聘为行政院设计委员。

施中将于1952年10月退役。1961年10月26病逝台北。

注解

  1. ^ 参见施北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缙云新闻网

参考文献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施北衡》,《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七十五軍軍史》.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1999. 

外部链接

施北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缙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