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羯儿
生平
拓跋羯儿的叔叔河间王拓跋脩去世时没有儿子,太平真君元年(440年),魏太武帝拓跋焘承续已断绝的世系,下诏以拓跋羯儿承袭拓跋脩的河间王爵位,改封略阳王[1][2][3][4]。
太延六年四月丙戌(440年6月14日),魏太武帝诏令永昌王拓跋健都督拓跋羯儿等人在番和郡讨伐秃发保周,拓跋羯儿将张掖百姓数百家迁徙到武威,就和其他将领私下将这些百姓没为己用,因为贪婪暴虐被定罪,于太平真君二年三月庚戌(441年5月4日)被降爵位为公[5][6][7][3][4]。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略阳公拓跋羯儿恢复略阳王的爵位,加号征西大将军[8][9]。
太平真君十年正月戊辰朔(449年2月9日),魏太武帝在大漠以南用酒食招待群臣,甲戌(449年2月15日),北魏讨伐柔然,高凉王拓跋那从东道进发,拓跋羯儿统领黄河以西的各路军队从西道进发,魏太武帝和太子拓跋晃从涿邪山进发,行经数千里[10]。九月,魏太武帝讨伐柔然,高凉王拓跋那从东道进发,略阳王拓跋羯儿从中道进发。处可汗吐贺真与拓跋那相持数日后撤退,拓跋那追击九日九夜,吐贺真抛弃辎重逃走,拓跋羯儿收获柔然百姓和牲畜超过一百万,从此柔然衰弱,隐匿不敢侵犯北魏边塞[11][12][13]。
参考资料
-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是岁,州镇十五民饥,开仓赈恤。以河南王曜子羯儿为河间王,后改封略阳王。
-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是岁,州镇十五饥,诏开仓振恤之。以河南王曜子羯儿为河间王,后改封略阳王。
- ^ 3.0 3.1 3.2 《魏书·卷十六·列传第四》:世祖继绝世,诏河南王曜之子羯儿袭脩爵,改封略阳。后与永昌王健督诸军讨秃发保周于番和,徒张掖民数百家于武威,遂与诸将私自没入。坐贪暴,降爵为公。后统河西诸军袭蠕蠕,至于漠南。仍复王爵,加征西大将军。正平初,有罪赐死,爵除。
- ^ 4.0 4.1 4.2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薨,无子,太武诏河南王曜子羯儿袭,改封略阳王。正平初,有罪赐死,爵除。
-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庚戌,新兴王俊、略阳王羯儿有罪,并黜为公。
-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庚戌,新兴王俊、略阳王羯儿有罪,黜为公。
- ^ 《魏书·卷一百五之二·志第二》:真君二年三月庚戌,新兴王俊、略阳王羯儿有罪,并黜为公。
-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复略阳公羯儿王爵。
-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复略阳公羯儿王爵。
-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春,正月,戊辰朔,魏主飨群臣于漠南。甲戌,复伐柔然。高凉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西道,魏主与太子出涿邪山,行数千里。
- ^ 《魏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九十一》:十年正月,车驾北伐,高昌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西道,车驾与景穆自中道出涿邪山。吐贺真别部帅尔绵他拔等率千余家来降。是时,军行数千里,吐贺真新立,恐惧远遁。九月,车驾北伐,高凉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中道,与诸军期会于地弗池。吐贺真悉国精锐,军资甚盛,围那数十重,那掘长闱坚守,相持数日。吐贺真数挑战,辄不利,以那众少而固,疑大军将至,解围夜遁。那引军追之,九日九夜,吐贺真益惧,弃辎重,逾穹隆岭远遁。那收其辎重,引军还,与车驾会于广泽。略阳王羯儿尽收其人户畜产百余万。
- ^ 《北史·卷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十年正月,车贺北伐,高凉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西道,车驾与景穆自中道出涿邪山。吐贺真别部帅尔绵他拔等率千余家来降。是时,军行数千里,吐贺真新立,恐惧远遁。九月,车驾北伐,高凉王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中道,与诸军期会于地弗池。吐贺真悉国精锐,军资甚盛,围那数十重。那掘长围坚守,相持数日。吐贺真数挑战辄不利,以那众少而固,疑大军将至,解围夜遁。那引军追之,九日九夜,吐贺真益惧,弃辎重,逾穹隆岭远遁。那收其辎重,引军还,与车驾会于广泽。略阳王羯儿尽收其人户、畜产百余万。
-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九月,魏主伐柔然。高凉王那出东道,略阳王羯儿出中道。柔然处罗可汗悉国中精兵围那数十里;那掘堑坚守,相持数日。处罗数挑战,辄为那所败。以那众少而坚,疑大军将至,解围夜去。那引兵追之,九日九夜。处罗益惧,弃辎重,逾穹隆岭远遁。那收其辎重,引军还,与魏主会于广泽。略阳王羯儿收柔然民畜凡百馀万。自是柔然衰弱,屏迹不敢犯魏塞。
- ^ 《魏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九十一》:夏五月壬寅,大赦。六月壬戌,改年。车师国王遣子入侍。诏曰:“夫刑网太密,犯者更众,朕甚愍之。有司其案律令,务求厥中。自馀有不便于民者,依比增损。”诏太子少傅游雅、中书侍郎胡方回等改定律制。略阳王羯儿,仪同三司、高凉王那有罪赐死。
-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夏五月壬寅,大赦。六月壬戌,改元。车师国王遣子入侍。诏以刑网太密,犯者更众,命有司其案律令,务求厥中,自馀有不便于人者,依比增损。诏太子少傅游雅、中书侍郎胡方回等改定律制。略阳王羯儿、高凉王那有罪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