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僧静(?—491年),表字不详,会稽永兴人。南北朝时期南齐将领,为南齐开国元勋。曾参与平灭沈攸之、袁粲起事、讨伐桓天生等战争。


生平

戴僧静一家因祖父戴饰早年参与富阳孙氏的叛乱而遭流放青州[1],不过戴僧静凭着自己胆量魄力及骑射技巧,获时任青州刺史沈文秀任用。泰始五年(469年),北魏攻破青州治所东阳城(今山东青州市阳水北),戴僧静遂与沈文秀降魏。及后,戴僧静带领着家族南逃到淮阴(今江苏淮安市),归降刘宋,并得时任南兖州刺史的萧道成蓄养在身边。有一次,戴僧静从建康偷运锦布出来,在欧阳戍(今江苏仪征市东北)被截获,遭囚禁在南兖州狱中,萧道成特意派麾部下薛渊送酒菜到僧静处,但在送去的鱼腹中偷偷藏着一把刀子。戴僧静藉分享酒菜将狱吏灌醉后用刀子弄破了铐镣,徒手弄破门锁,直接逃狱,回到萧道成身边。萧道成起先将僧静藏在其府斋内,并每年给他贫困的家人一千斛谷作资助[2]。后来萧道成于抵抗北魏入侵时派了僧静出战,表现勇猛并获得多场胜仗,遂乘机以军功给了他一个帐内军主的职位。泰始七年(471年),萧道成受征入建康出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僧静亦随其还都,后升迁至积射将军、羽林监[3]

昇明元年(477年)十二月,司徒袁粲等人为了响应荆州刺史沈攸之讨伐萧道成的行动,率众占据石头城起事。早闻风声的萧道成已派苏烈等人在石头防备,事发后苏烈据守石头城中的仓城抵御袁粲,萧道成遂派戴僧静领数百人增援苏烈,成功进入仓城并和苏烈等合兵向袁粲发动进攻。那时两军相持,袁粲、刘秉等人在城东门城楼上看见府西门冒烟,遂下城楼打算前赴增援,但原来那是戴僧静分兵前往那里焚烧城门的结果,僧静则以黑夜掩护逾过城墙偷偷靠近袁粲,袁粲子袁最发现有人影尝试以身遮挡,父子二人终双双死在僧静手下[4]。及后石头城破,戴僧静以此功获授宁朔将军、前军将军。翌年,改任游击将军。沈攸之败死后萧道成掌握的朝廷封僧静为兴平县侯,食邑一千户[5]

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篡宋建齐,封爵不但获得过渡到新朝代,还获增邑一千二百户,又以宁朔将军任南济阴太守。及后,转为辅国将军,并改封为建昌县侯。建元二年(480年)转任骁骑将军,加员外常侍。后又转太子左卫率[6]齐武帝即位后,在即位同年冬季(483年1月14日)以戴僧静外任为持节督徐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北徐州刺史[7]。戴僧静在任时曾买牛送给当地贫民,让他们能务农糊口,故颇得北方民心。后来还朝任给事中、太子右卫率,加通直常侍。永明五年(487年),桓天生在司、雍一带叛乱,戴僧静以征虏将军、南中郎司马、淮南太守,受命在护军将军陈显达指挥下参与讨伐。僧静与平西司马韩孟度及华山太守康元隆前赴沘阳(今河南泌阳县),在沘阳外四十里的深桥大破获得北魏援军增援的桓天生,俘虏和斩杀敌人以万计。僧静随后乘胜进攻沘阳,桓天生虽然败退至城中,但仍曾尝试出城抵抗,却遭僧静击破,只好拒守不出,僧静攻城不果,只好撤退[8]

永明八年(490年),向来尚武的荆州刺史、巴东王萧子响因私造锦袍绛袄而遭其长史刘寅等众属官联名奏报,齐武帝遂下令彻查;刘寅等此时害怕起来打算当没事发生,但萧子响声闻有朝廷使者来到却无任何命令文书便召他们来质问,他们无言以对,只提出先应付敕令。这令得子响怒而命人将他们杀掉。子响大杀属官的事传到武帝那里后武帝认为子响造反了,戴僧静却说:“诸王都应该造反,岂止巴东王!”武帝追问下戴僧静道出外镇诸王遭典签等属官日夜监视并且过分限制,乃至连每日饮食都有困难的现实,造反亦是可以理解[9]。不过,武帝还是要派兵讨伐,就命令戴僧静领兵赴江陵,僧静拒绝道:“巴东王年少,而长史管束太过,他忿恨想不通才犯错。天子的儿子过失杀人,不是天大的罪行,而朝廷突然派军西上只会令天下人都惶恐,僧静不敢奉敕。”齐武帝当时没有回应,后亦改派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及中书舍人茹法亮等前去,但心中其实亦同意僧静所言,更命令胡谐之等人只要子响投降就不要杀死他。可是,子响仍然因故被杀[10][11][12]

僧静后以征虏将军转任庐陵王萧子卿的中军司马、高平太守。永明九年(491年)去世,诏赐赙钱五万、布百匹,谥壮侯[13]

延伸阅读

[]

 南齐书·卷30》,出自萧子显南齐书
 南史·卷46》,出自李延寿南史

参考资料

  1. ^ 《南齐书·戴僧静传》:祖饰,宋景平中,与富阳孙法先谋乱伏法,家口徙青州。
  2. ^ 《南史·卷46》:少有胆力,便弓马。事刺史沈文秀,俱被魏虏,后将家属叛还淮阴。齐高帝抚畜,常在左右。后于都私赍锦出,事发,系南兖州狱。高帝遣薛深饷僧静酒食,以刀子置鱼腹中。僧静与狱吏饮酒及醉,以刀刻械,手自折锁,发屋而出,归高帝。帝匿之斋内,以其家贫,年给谷千斛。 《南齐书》同,但作“系兖州狱”
  3. ^ 《南齐书·戴僧静传》:虏围角城,遣僧静战荡,数捷,补帐内军主。随还京师,勋阶至积射将军、羽林监。
  4.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四》:道成遣军主会稽戴僧静帅数百人向石头助烈等,自仓门得入,与之幷力攻粲。孙昙瓘骁勇善战,台军死者百余人。王天生殊死战,故得相持。自亥至丑,戴僧静分兵攻府西门,焚之。粲与秉在城东门,见火起,欲还赴府。秉与二子俣、陔逾城走。粲下城,列烛自照,谓其子最曰:“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僧静乘暗逾城独进,最觉有异人,以身卫粲,僧静直前斫之。粲谓最曰:“我不失忠臣,汝不失孝子!”遂父子俱死。
  5. ^ 《南齐书·戴僧静传》:僧静以功除前军将军,宁朔将军。将士战亡者,太祖为敛祭焉。昇明二年,除游击将军。沈攸之平,论封诸将,以僧静为兴平县侯,邑千户。
  6. ^ 《南齐书·戴僧静传》:太祖即位,增邑千二百户。除南济阴太守,本官如故。除辅国将军,改封建昌。建元二年,迁骁骑将军,加员外常侍,转太子左卫率。
  7. ^ 《南齐书·武帝纪》:冬十二月己丑,诏曰:“缘淮戍将,久处边劳,三元行始,宜沾恩庆。可遣中书舍人宣旨临会。后每岁皆如之。”庚子,以太子左卫率戴僧静为徐州刺史。
  8.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荒人桓天生自称桓玄宗族,与雍、司二州蛮相扇动,据南阳故城,请兵于魏,将入寇。丁酉,诏假丹杨尹萧景先节,总帅步骑,直指义阳,司州诸军皆受节度;又假护军将军陈显达节,帅征虏将军戴僧静等水军向宛、叶,雍、司诸军皆受显达节度,以讨之。桓天生引魏兵万余人至沘阳,陈显达遣戴僧静等与战于深桥,大破之,杀获万计。天生退保沘阳,僧静围之,不克而还。
  9. ^ 《南史·卷44》:永明中,巴东王子响杀行事刘寅等,武帝闻之,谓群臣曰:“子响遂反。”戴僧静大言曰:“诸王都自应反,岂唯巴东。”武帝问其故,答曰:“天王无罪,而一时被囚,取一挺藕,一杯浆,皆咨签帅,不在则竟日忍渴。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
  10. ^ 《南齐书·卷四十·鱼复侯子响传》:令内人私作锦袍绛袄,欲饷蛮交易器仗。长史刘寅等连名密启,上敕精检。寅等惧,欲秘之。子响闻台使至,不见敕,召寅及司马席恭穆、咨议参军江愈、殷昙粲、中兵参军周彦、典签吴脩之、王贤宗、魏景渊于琴台下诘问之。寅等无言。脩之曰:“既以降敕旨,政应方便答塞。”景渊曰:“故应先检校。”子响大怒,执寅等于后堂杀之。以启无江愈名,欲释之,而用命者已加戮。上闻之怒,遣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中书舍人茹法亮领斋仗数百人,检捕群小。敕:“子响若束首自归,可全其性命。”……上又遣丹阳尹萧顺之领兵继至,子响部下恐惧,各逃散,子响乃白服降,赐死。
  11. ^ 《南齐书·戴僧静传》:八年,巴东王子响杀僚佐,世祖召僧静使领军向江陵,僧静面启上曰:“巴东王年少,长史捉之太急,忿不思难故耳。天子儿过误杀人,有何大罪。官忽遣军西上,人情惶惧,无所不至,僧静不敢奉敕。”上不答而心善之。
  12. ^ 《南史·卷44》:初,顺之将发,文惠太子素忌子响,密遣不许还,令便为之所。子响及见顺之,欲自申明,顺之不许,于射堂缢之。
  13. ^ 《南齐书·戴僧静传》:徙为庐陵王中军司马、高平太守,将军如故。九年,卒。诏曰:“僧静志怀贞果,诚著艰难。克殄西墉,勋彰运始。奄致殒丧,恻怆伤怀。赙钱五万,布百匹。谥壮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