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又称为繁华街,商圈内有捷运站行人徒步区商店购物中心等设施,著名商圈位于国际大都市的市中心。

商业区域与零售商圈

零售店进行地点选择、产品选择、定价、推广等行销决策时,有“商业区域”与“商品圈”这两个观念,不过这两个观念却经常被混淆。在日常用语或媒体用字上,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台北的西门町商圈、台北站前商圈等。这里的商圈是指消费者一定会前往逛街购物、由很多商店聚集而成的地理区域,也就是中心商业区[1] :364

一般而言商圈也可以指民众约定俗成的聚落,并且通常跳脱行政区划;例如台北的大直、天母,这些都是在地民众自然就会区别的地缘区,会习惯与所属行政区分别开来。[2]

学术界对商品圈(trading area)的定义是“一家商店的顾客所分布的地理区域”,也就是客户的来源范围。例如,当某家商店的主要商圈在方圆一公里内,即它的顾客主要是来自方圆一公里内的区域;例如“在捷运西门站通车之后,西门町商圈的范围变更大了”,即由于交通非常的便利,很多国际观光客和消费者会前往观光与消费,顾客分布变得更广[1]:365

另外依照德国学者Walter Christaller发表的中地理论,商圈的区别也可以用中心地来理解,意即同一个等级的中心地应有相仿数量的同级商店。[3]

商业区域的类型

商业区域(commercial district)是由一群商店所形成的地理区域。按照顾客背景、顾客流动性等因素[1]:365,商业区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全球城市型

全球城市的商圈是指在国际大都市中所有人的购物、休闲、娱乐的区域,如台北市的西门町商圈、台北站前商圈南西商圈[1]

办公型

办公型商业区域的零售业以服务该区域内的上班人员为主,如台北市松江南京商圈[1]:365

转运车站型

转运车站型的商圈人潮主要是因为多铁共构的台北车站转运而来,而形成台北市的台北站前商圈[1]:365

校园型

校园型商业区域内的顾客多以学生或教职员为主,寒暑假生意较差,例如公馆[1]:365师大夜市

社区型

社区型商业区域的零售业以服务该社区的居民为主,如台北民生社区[1]:365

游乐型

游乐型商业区域内的人数随季节与气候变化,生意较不稳定[1]:365

夜市型

夜市型商业区域内的顾客多为附近之居民,也有远地慕名而来,晚上生意比白天好,如台北市士林夜市 [1]:365

商业区域的分类及意义有助于零售管理中的许多决策。例如:在决定销售地点时,行销人员应该考虑所销售的产品最适合在哪一种商业区域内的顾客;或是某家企业拥有四个连锁店,分布在都会型、转运型、校园型、游乐型的商业区域内,这家企业应该思考店面的装潢、产品特性与组合、服务方式、服务方式、营业方式、推广方式等,是否因不同的区域而有所调整[1]:365

商圈的类型

根据商圈的重要性和顾客所占的比率,商圈可分成三类:重要商圈、次要商圈、边缘商圈[1]:366

重要商圈

重要商圈是国际大都市之中拥有最高知名度和大量人潮的区域,吸引非常多的国际观光客和人们前往观光旅游。例如台北的西门町商圈、台北站前商圈,这些重要商圈位于市中心,有捷运站以及众多商店,有各种领先优势,而形成很高的人潮密集度[1]:366

次要商圈

次要商圈位于城市较外缘的区域,顾客密度小[1]:366

边缘商圈

边缘商圈的顾客密度很小,顾客很少。[1]:366-367

影响零售商圈的因素

除了了解不同商圈内的顾客与竞争者特性,另外商圈的形成与范围大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367。相关的影响如下:

地形

河流湖泊山丘丛林自然地形影响一个地方的桥梁道路等基础建设以及人们前往该地购物的意愿与能力,进而影响了商圈的形成与范围。例如,某商店的南边附近地方虽然人口众多,却隔着山丘和河流,使得该地区只能成为次要或边缘商圈[1]:367

交通

交通建设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时间、精力与成本,因此商店所在地的交通越便利,越能吸引消费者去买东西,其商圈也就越大。不少城市因轨道交通的落成,而使车站一带成为购物热点[1]:367

商店组合

一家商店附近的商店组合会影响这家商店的商圈大小。如果一个地区的商店组合多样化或是形成互补关系,消费者会因为一次买完的方便性来前往消费,因此会扩大个别店家的商圈范围,例如购物中心就是仰赖商店多样性来拓展商圈[1]:367

竞争者

当一个地区销售额售类似产品众多,由于商品种类完整,方便顾客比较购买,而形成强大吸引力,使得远处的消费者也愿意前来,因此扩大了每一家商店的商圈。例如:田尾乡的“公路花园”集合数十家园艺相关商店,每到周末就吸引许多邻近县市的居民前往观光与消费[1]:367-368

商店种类

商店内的产品种类会影响其商圈的大小。在各类产品中,便利品的商圈最小,原因人们不愿费时搜寻与采购,而只想在邻近的商店购买。选购品的商圈比便利品的商圈还大,因为消费者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选购。而拥有特殊品的商家,商圈相当广泛,因为特殊品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与风险,而且多采用独家式配销,消费者愿意花许多时间到远地的商店购买[1]:368

行销策略

行销策略会影响商店的吸引力、消费者光顾的意愿等,因而会影响商圈的规模。例如:产品组合越广或越有特色、价格越低或推广活动越积极、就越能吸引较远的顾客而扩大商圈。许多量贩店就是凭着产品广度、价格低廉、促销优惠等,而创造比许多商店还广大的商圈[1]:368

商圈举例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米兰蒙特拿破仑大街
 
伦敦牛津街
 
洛杉矶罗迪欧大道
 
纽约第五大道
 
布宜诺斯艾利斯Avenue Santa Fe
 
悉尼Pitt Street Mall

参考资料

引用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曾光华. 第十二章〈零售、批發、物流〉. 《行銷學:探索原理與體驗實務》. 2007. 
  2. ^ 零售店铺活跃指数. 零售店鋪活躍指數. 零售店铺活跃指数.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3. ^ 零售店铺活跃指数. 零售店鋪活躍指數2020商圈地緣區展望報告. 2020-12-31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相关书目

  • 《行销管理》,第三版,华泰文化,林建煌,台北市,2005年
  • 《行销管理》,第三版,新陆书局,洪顺庆,台北市,2005年
  • 《行销学原理》,华泰文化,黄俊英,台北市,2004年
  • 《行销学的世界》,第三版,天下文化,黄俊英,台北市,2005年
  • 《行销学:理论与实务》,前程企管,叶日武,台北市,2000年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