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爱乐管弦乐团
此条目疑似为广告或包含宣传性内容。 (2024年5月30日) |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简称台北爱乐,台湾管弦乐团,由指挥家亨利·梅哲于1985年创立。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 Taipei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
---|---|
管弦乐团 | |
建立 | 1985年 |
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台湾) |
地点 | 台北市中正区济南路一段7号 |
首席指挥 | 林天吉 |
音乐总监 | 俞冰清 |
网站 | 官方网站 |
沿革
1985年,亨利·梅哲在俞冰清女士邀请下,来台湾筹组“韶韵室内乐集”且担任指挥,并在台北国宾大饭店主持团员征选,创始成员包括苏正途、李肇修等弦乐家。[1][2]乐团同年改名“台北爱乐室内乐团”(英文:Taipei Sinfonietta),并在梅哲按部就班的计划下训练与演出。1987年低音管演奏家张龙云加入后,渐渐纳入木管乐器,长笛家刘慧谨、竖笛家陈威陵、双簧管演奏家刘荣义等陆续加入。[2]
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原名台北爱乐室内乐团,由创办人赖文福与俞冰清女士,以及一群爱乐社会菁英共同创立。多年来乐团仰赖乐友们的支持、企业赞助以及政府补助,从最初二、三十人的小型室内乐团,至1991年扩编更名为台北爱乐室内及管弦乐团,至今更扩展为“台北爱乐管弦乐团”。台北爱乐的演出成就主要奠基于已故的首任音乐总监 亨利.梅哲。1990年乐团首次前往美加巡演。
1993年6月13日乐团远赴奥地利于维也纳爱乐金色大厅演出,创下台湾乐团首次登上这世界音乐最高殿堂的纪录。
2002年8月梅哲先生以八十五之龄辞世,乐团由子弟兵林天吉接下客席指挥的担子,2003年俄罗斯音乐家亚历山大·鲁丁(Alexander Rudin)接下音乐总监的棒子,一方面延续梅哲之音,一方面带领乐团迈向国际与多元发展。2006年起,由林天吉担任台北爱乐管弦乐团驻团指挥。
2007年5月6日成立台北爱乐室内乐坊,将乐团演出的触角向下延伸至室内乐的领域,也为了纪念“梅哲之音”,台北爱乐成立“台北爱乐暨梅哲音乐文化馆”(TPO & Henry Mazer Musical Centre),于 2007年5月7日开幕,在原本的排练及办公室内,设置 包含指挥棒、乐谱、乐评、照片等梅哲相关文物的展示空间,同时保留排演厅,并办理室内乐集,藉以推动“社区音乐”教育与交流。
台北爱乐除了在大都市的舞台演出外,其音乐触角遍及全国各乡、镇、社区、校园。除了定期音乐会演出以亦参与各种异业结合之演出。如电影《卧虎藏龙》、《泰坦尼克号》现场之配乐演出,或是英国BBC制作的生态纪录片《BBC地球脉动》管弦乐配乐现场演出。
为了成为东亚各城市管弦乐团的交流平台,台北爱乐管弦乐团于2021年10月8日于台北举办“东亚乐派论坛筹备会”,并于2022年11月19日于台北举行“第一届东亚乐派论坛”,联合台、港、日、韩的作曲家以及音乐协会、乐团之决策者,发表研究论文及心得,为创造东亚管弦乐团新的方向与契机作进一步的合作。
2021年11月台北爱乐双季刊于台北出版,半年一期的期刊,创民间乐团定期出版期刊杂志之先河,2022年5月1日台北爱乐创办人及团长赖文福正式将团长交棒,由前国科会主委、中研院李罗权院士继任团长 。
台北爱乐二十多年来数次远征欧、美各大重要音乐厅,包括波士顿交响音乐厅、肯尼迪中心、鲁道夫音乐厅、史麦塔纳厅、李斯特音乐厅、圣彼得堡爱乐厅、莫斯科国际音乐厅、华沙爱乐厅、克拉科夫爱乐音乐厅、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赫尔辛基岩石教堂、 芬兰厅、维也纳爱乐厅等。曾经参加华沙之秋音乐节、布拉格之春艺术节、布拉格灵乐节、瓦洛克劳国际音乐节、拜葛席兹音乐节、克拉科夫音乐节、布达佩斯音乐周、比利时安特卫 普音乐节等,是国艺会连续年度“TAIWAN TOP演艺团队”获奖团队。
台北爱乐出国演出总表
国家(次) | 到过城市 |
---|---|
加拿大(1次) Canada | 科隆纳、彭蒂克顿、温哥华、维多利亚、纳尔逊
Kelowna、Penticton、Vancouver、Victoria、Nelson |
美国(3次) US | 芝加哥、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Chicago、boston、New York、Washington, D.C. |
挪威(1次) Norway | 贝尔根、奥斯特斯
Bergen、Oystese |
丹麦(1次) Denmark | 索罗、腓特烈港
Soro、Frederikshavn |
德国(1次) Germany | 荷姆斯特、马德堡
Helmstedt、Magdeburg |
比利时(1次) Belgium | 布鲁塞尔、安特卫普
Brussels、Antwerpen |
法国(3次) France | 里昂、奥维尔、巴黎、苏里
Lyon、Auvers、Paris、Sully |
奥地利(2次) Austria | 基泽、布尔根兰州、维也纳(3次)、萨尔兹堡
Kittsee、Burgenland、Vienna、Salzburg |
瑞典(2次) Sweden | 斯德哥尔摩(2次)
Stockholm |
爱沙尼亚(2次) Estonia | 塔林、帕努、塔尔图
Tallinn、Parnu、Tartu |
拉脱维亚(2次) Latvia | 里加(2次)
Riga |
波兰(1次) Poland | 彼得歌什、华沙、弗罗茨瓦夫、克拉科夫
Bydgoszcz、Warsaw、Wroclaw、Krakow |
斯洛伐克(1次) Slovak | 布拉迪斯拉伐、皮尔斯洽尼
Bratislava、Piestany |
匈牙利(1次) Hungary | 威斯普雷姆、赛克什白堡、布达佩斯
Veszprem、Szekesfehervar、Budapest |
希腊(1次) Greece | 雅典
Athens |
芬兰(3次) Finland | 赫尔辛基(3次)
Helsinki |
俄罗斯(1次) Russia | 圣彼得堡、莫斯科
Saint Petersburg、Moscow |
立陶宛(1次) Lithuania | 考那斯
Kaunas |
捷克(2次) Czech Republic | 布拉格(2次)、奥斯特拉瓦
Prague、Ostrava |
日本(1次) Japan | 东京都、福岛市(2次)
Tokyo、 Fukushima City |
韩国(1次) South Korea | 首尔
Seoul |
中国(11次) China | 苏州(2次)、厦门(3次)、深圳(2次)、大连(3次) 、北京、南京、丹阳、镇江、福州、泉州、广州、东菀、澳门、昆山、锦洲、沈阳、营口、香港 |
22个国家 | 67个城市 |
参考资料
- ^ Vico Lee. Tribute to the maestro. 台北时报. 2002-01-18 [202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4) (英语).
- ^ 2.0 2.1 篳路藍縷二十五年:專訪台北愛樂管弦樂團行政總監俞冰清. MUZIK AIR 36. 2009-10 [202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4).
外部链接
这是一篇与台北市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