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包
刁包(1603年—1669年),原名基命,字蒙吉,号文孝先生,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
刁包 | |
---|---|
籍贯 | 北直隶祁州 |
族裔 | 汉族 |
原名 | 基命 |
字号 | 字蒙吉 |
出生 |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
逝世 | 康熙八年(1669年) |
出身 | |
| |
著作 | |
《潜室箚记》二卷 《易酌》十四卷 《辩道录》四卷 《用六集》十二卷 《斯文正统》十二卷 |
生平
天启七年丁卯科举人,上春宫不第,遂弃举业,志在钻研圣贤之学。崇祯时,流贼犯祁州,刁包率众固守,城得不破。甲申国变,不应召为官,隐居读书。连遭父母丧,哀恸而卒[1]
理念
刁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易学家,创立了用六学派,著有《潜室箚记》二卷、《易酌》十四卷、《辩道录》四卷、《用六集》十二卷,辑为《斯文正统》十二卷[2]。刁包对阳明学提出深切的反省,主张以读书、穷理纠正王学只谈良知本体,同时亦将读书、穷理归本于心,并肯定朱子朱子心具众理的主张。因此刁包所说的“心”、“心学”,和阳明心学不同,源自朱子心即理的系统。[3]刁包以他的崇德修身、勇敢正义的品格而闻名,他对自己的行为持高度的自我要求。他在家乡时以恭谦和谨慎的态度待人,但一旦遇到需要正义的事情,他毫不畏惧地站出来。他不仅在保护家乡的人民方面表现出色,还对流亡的人们伸出援手。他深深地敬佩学者百泉的学问,并通过阅读梁溪高氏的书信得到启发。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传统的丧礼,对父母的去世表达了深深的哀悼之情。
轶事
刁包经常检视自己,反省内心是否有妄念,言谈是否轻率,行事是否草率。在家乡,他以恭谨谦和的态度著称。然而,一旦遇到正义的事情,他就会勇敢地站出来,超越了孟贲、崇正等人,成为一位优秀的人物。
刁包一开始听到百泉讲学的消息时,对其言行非常敬佩并向往。后来,他阅读了梁溪高氏留下的书信,深感欣喜,说道:“如果不读这本书,我就虚度了一生。”他将这本书供奉在家中,每当犯错时,他会跪在书前自我反省。
约在 1658 年间,刁包因读到《高子遗书》而敬仰高攀龙的学问,于是在家中设牌位祭拜高攀龙。刁包说道:“先生(高攀龙)若乘我悱而发之,举数十年疑团魔障涣然冰释,浑忘手舞足蹈,仿佛弄月吟风。嗣是特为位祀先生,朔望焚香展拜。或有愧心惰行,必稽首自责于先子暨先夫子之前,私心慰幸,窃比于七十子之服孔子。”从刁包朔望焚香展拜、在先子与先夫子木主前自责的行为,可看出其对待这位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先儒,与对待自己的祖先同样尊敬。[4]
后来,刁包得知朝廷发生了变乱,他戴上丧服,每天早晚都哭泣悼念。在他父亲去世期间,他悲痛地哭泣,毫不停息。他等到头发完全变白,持续三年不进入内室,不喝酒,不吃肉,全程遵循古代的丧礼。当母亲去世时,他同样悲痛地哭泣,甚至呕血数升,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在母亲的丧礼中,他穿着正式的衣冠,起身坐下,命令儿子濂向祖先述说过去的事情。不久之后,他说:“我的内心再没有一桩事情了。”然后他就去世了。谥号为文孝。
延伸阅读
[编]
参考资料
脚注
- ^ 《明史·卷四百八十》:刁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祁州人。明天启举人。再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有志圣贤之学。初闻孙奇逢讲良知,心乡之。既读高攀龙书,大喜,曰:“不读此书,几虚过一生。”为主奉之,或有过差,即跪主前自讼。流贼犯祁州,包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时有二珰主兵事,探卒报贼势张甚,二珰怒其惑众,将斩之。包厉声曰:“必杀彼,请先杀包。”乃止。二珰相谓曰:“使若居官者,其不为杨、左乎?”贼既去,流民载道,设屋聚养之,病者给医药,全活尤多。有山左难妇七十余人,择老成家人护以归。临行,八拜以重托,家人皆感泣,竭力卫送。历六府,尽归其家。
甲申,国变,设庄烈愍皇帝主于所居之顺积楼,服斩衰,朝夕哭临如礼。伪命敦趣,包以死拒,几及于难。遂隐居不出,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无间寒暑,学者宗焉,执经之履满户外。居父丧,哀毁,须发尽白。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内寝。及母卒,号恸呕血,病数月,卒。
所著有易酌、四书翊注、潜室札记、用六集,皆本义理,明白正大。又选斯文正统九十六卷,专以品行为主,若言是人非,虽绝技无取。包初与新城王余佑为石交。 - ^ 杨自平. 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 台湾: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2: 464. ISBN 9789860333923.
- ^ 杨自平. 刁包《易》學的思想基礎及治《易》立場與作法. 台大中文学报. 2011-06, (34): 263–303 [2020-07-04]. ISSN 1013-2422. doi:10.6281/NTUCL.2011.3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4) (中文).
- ^ 吕妙芬. 明清士人在家拜聖賢與修身的關係 (PDF). 2008年3月30日 [2020年7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4日).
文献
- 永塔等:《四库全书总目》上册,卷六,页36;卷三十七,页314;卷九十七,页822;卷一八一,页1632;卷一九四,页1767。
- 言语不苟,取予不苟,出处不苟——刁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张循:“求同” 与“存异”: 明清之际儒学社会性格的转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