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兰科维奇
亚历山大·兰科维奇(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Aleksandar Ranković;1909年11月28日—1983年8月20日),绰号“雷卡”,化名“马尔科”,是一位南斯拉夫共产主义政治家,塞尔维亚族,曾任南斯拉夫第一副总统、南斯拉夫副总理,被认为是仅次于约瑟普·布罗兹·狄托和爱德华·卡达尔的南斯拉夫第三号人物[1]。兰科维奇提倡南斯拉夫联邦强化中央集权,反对权力下放,他将此视作对南斯拉夫统一和塞尔维亚族利益的挑战[2]。兰科维奇也主张保护科索沃境内塞尔维亚人的安危,并给予他们特权[2]。兰科维奇支持以强硬手段对付科索沃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后者常有组织活动来煽动群众的嫌疑[3]。
亚历山大·兰科维奇 Aleksandar Leka Ranković | |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内务部部长 | |
任期 1946年1月—1966年7月 | |
总统 | 约瑟普·布罗兹·狄托 |
前任 | 职位创建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人民保护部部长 | |
任期 1944年5月13日—1946年3月 | |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议会副主席 | |
任期 1944年11月—1946年1月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奥布雷诺阿茨德拉斯福克 | 1909年11月28日
逝世 | 1983年8月20日 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 | (73岁)
墓地 |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 |
国籍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政党 |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
配偶 | 安达·兰科维奇(Anđa Ranković) |
职业 | 政治家、士兵、工人 |
获奖 | 南斯拉夫人民英雄 劳工社会主义者英雄勋章 人民解放勋章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服役 | 南斯拉夫游击队 |
服役时间 | 1941-1945 |
军衔 | 一级上将 |
参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兰科维奇在塞尔维亚拥有相当高的威望,该人于1983年去世后,大批塞尔维亚群众前来吊唁,多人将其视为塞尔维亚的民族领袖[4]。兰科维奇的思想被称作“兰科维奇主义”,影响了后来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南斯拉夫内战时的南联盟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即为其政治思想之后继[4]。
早年
兰科维奇出生于塞尔维亚王国奥布雷诺阿茨附近的德拉斯福克(Draževac),家境穷困,兰科维奇在幼年时即丧父。兰科维奇于家乡完成高中学业后,同当时的贫困子弟,为求得工作而前往贝尔格莱德。穷困的生活影响了兰科维奇,他参加了工人运动,并受同事影响,后者为兰科维奇带来了共产主义思想,在共产党受取缔时还是带来大量的文宣供其阅读。兰科维奇于15岁时加入工会,1927年时遇见了他未来的妻子安达(Anđa),不久,他加入了南斯拉夫共产党,很快地,兰科维奇被任命为贝尔格莱德区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青年联盟(下称“南共青”)秘书长。
战前活动
1928年,兰科维奇被任命为塞尔维亚区的南共青区域委员会秘书。“1月6日事件”后,南国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开始行完全的专制权力,大力镇压共产党,但这并未影响到兰科维奇的活动,他继续行其区域委员会秘书的职务,于贝尔格莱德和泽蒙一带散布共产主义的传单。在此期间,兰科维奇的一位同伙被逮捕,警察也因此很快就找上了兰科维奇,后来他就于贝尔格莱德的一间违建公寓中被抓获。
兰科维奇是亚历山大独裁开始后的第一个案子,他被宣判有期徒刑6年,并于斯雷姆斯卡米特罗维察和莱波格拉瓦两地服刑。监禁期间,他向年轻的狱囚宣导共产主义思想,还曾组织政治犯对守卫攻击。
兰科维奇于1935年初获释,接着即被征召服役。服完兵役后,他继续参与贝尔格莱德的工人运动。借由工会,兰科维奇让南国共产党再度复苏。1936年,兰科维奇成为塞尔维亚区域委员会的一员,1937年时加入了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1939年1月,兰科维奇开始进行非法行动,化名“马尔科”(Marko)。1939年5月,兰科维奇参加了南共于德拉瓦河省举行的会议,日后他又参与了南共在萨格勒布举办的第五次会议。
后期生涯
1940年起,兰科维奇成为政治局的一员。1941年,德军入侵南斯拉夫后,兰科维奇被盖世太保所抓获,到后来南斯拉夫游击队以一次大胆的突袭作战救出了他。兰科维奇在战时服务于游击队的最高参谋部,并因此被授予“人民英雄”的荣誉。
战后,兰科维奇成为南国内务部长和军事情报局OZNA与秘密警察UDBA的首领。1966年,兰科维奇失势下台,政府对外理由宣称是该人滥用职权、在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总统的寝室里装设窃听器之故,同年,兰科维奇也被南国共产党开除。
兰科维奇的失势象征南共中央集权派的失败,分离主义和地方分权份子获得了胜利,最终导致“克罗地亚之春”事件,也促使了南国宪法的改革,中央集权的1971版宪法被大幅修改,新宪法于1974颁布[5]。
兰科维奇尔后于杜布罗夫尼克度过余生,并在1983年逝世。尽管兰科维奇的死讯受南国媒体把持而不宣扬,但仍有超过3万名的塞尔维亚人自发性地前来吊唁,兰科维奇之后被埋葬于贝尔格莱德。兰科维奇死后,被视为塞尔维亚人在南国联邦里政治和民族利益被削弱的象征,日后狄托去世,大塞尔维亚主义即复活,塞国领袖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即兰科维奇政治思想之后继。
资料来源
- ^ Aleksandar Rankovic - Political Profile of A Yugoslav "Stalinist". [2012-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7).
- ^ 2.0 2.1 Melissa Katherine Bokovoy, Jill A. Irvine, Carol S. Lilly.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Yugoslavia, 1945-1992. Scranton, Pennsylvania, USA: Palgrave Macmillan, 1997. Pp. 295.
- ^ 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Kosovo. The Kosovo report: conflict, international response, lessons learned. New York, New York,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35.
- ^ 4.0 4.1 Lenard J. Cohen. Serpent in the bosom: the rise and fall of Slobodan Milošević. Boulder, Colorado, USA: Westview Press, 2002. Pp. 98.
- ^ Yugoslavia: The Specter of Separatism. [2012-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
参考书目
- Doder, Duško; Branson, Louise. Milosevic: Portrait of a Tyrant. Free Press. 1999. ISBN 0684843080.
- Miller, Nick. The Nonconformists: Culture, Politics, and Nationalism in a Serbian Intellectual Circle, 1944-1991.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9637326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