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希利
丹尼斯·温斯顿·希利,希利男爵,CH,MBE,PC(英语:Denis Winston Healey, Baron Healey,1917年8月30日—2015年10月3日),英国工党政治家,曾先后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出任国防大臣及财政大臣等职。
丹尼斯·希利阁下 The Right Hon. Denis Healey | |
---|---|
财政大臣 | |
任期 1974年3月5日—1979年5月4日 | |
前任 | 安东尼·巴伯 |
继任 | 贺维爵士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917年8月30日 英国根德郡莫廷厄姆 |
逝世 | 2015年10月3日 英国萨塞克斯郡奥尔弗里斯顿 | (98岁)
政党 | 英国工党 |
生平
早年生涯
希利在1917年8月30日生于肯特郡莫廷厄姆(Mottingham),后在5岁时随家人迁居到约克郡的布拉福。希利的中间名乃取自丘吉尔,他的祖父为裁缝,原居于北爱尔兰恩尼斯基林,至于其父亲则是工程师,早年曾在夜校攻读。
希利早年受教于布拉福文法学校,在1936年以优异成绩取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修读拉丁文、希腊文学与及远古历史及哲学。在大学期间,希利开始涉足工党政治,但没有像其他活跃政治的人加入牛津统一学会。希利曾于1937年加入共产党但后来在1939年因反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签订而退党。
希利在牛津求学时还认识了日后成为首相的希思。希思与希利两人是好友,但日后在政坛则进而成为竞争对手。希利后在1940年以双重一级荣誉毕业。
二战生涯
毕业后,希利立即参军,并加入皇家工兵团服役。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经在北非、西西里和意大利等地作战,另外,希利也曾在英军于安齐奥的登陆行动中担任军事登陆人员。大战完结后,希利以少校军阶退役,尽管军方曾以陆军中校军阶作为劝留待遇,但是遭到他的拒绝。
同时间,希利在战后加入工党,并在退役前出席了1945年的工党大会。在大会上,希利发表了一篇富有左翼色彩的演讲,因而备受重视。未几,英国在同年举行大选,希思被派到保守党占据的帕德塞与奥尔利(Pudsey and Otley)选区参选。虽然比较起上一次大选的表现,希利为工党在该选区取得多一倍的选票,但最后仍然以1,651票差距落败。在落选后,他获工党聘任为国际部秘书。
政治生涯
在1952年2月,希利出选东南里兹选区的补选,并以7,000票的多数优势击倒对手,成功进入下议院。
工党在1950年代曾陷于派系争斗之中,当时的希利则支持了党内较为温和的一派。尽管希利与时任党魁休·盖茨克是朋友以及他的支持者,不过当盖茨克在1963年遽逝后,希利却先后在第一与第二轮党魁投票中,投票给卡拉汉和韦尔逊。希利曾认为另一党魁热门候选人乔治·布朗为人喜怒无常,相反,他认为韦尔逊则能够团结工党,并有能力带领工党在下届大选胜出,因此在党魁选举支持韦尔逊。
在1964年大选,工党终于击败保守党上台执政,而新首相韦尔逊亦立即委任希利为国防大臣。任内,希利积极削减英国国防开支,他除了终止军方研制TSR-2轰炸机之计划外,并减少英国在世界各地的驻军数量。希利任国防大臣达六年之久,至1970年6月因韦尔逊政府垮台而卸任。
财政大臣
在1972年4月,罗伊·詹金斯因为欧洲问题而辞去影子财相一职,希利遂获起用,以接替詹金斯之空缺。至1974年3月,工党在大选中以些微优势重新执政,韦尔逊再任用希利到内阁供职,并且出任财政大臣。后来韦尔逊突然在1976年3月提出辞呈,希利遂立即表态有意竞逐党魁。然而,在同年年初的时候,他曾发表过言论,指党内的左翼份子像“中国人细小的脑袋一样不正常”[1]。虽然其言论意在嘲讽毛泽东思想支持者,但却引起了华人社区的极大反响。在这种阴影笼罩下,希利在3月25日第一轮党魁选举中仅得30票,至3月30日第二轮选举亦只得38票,并未能进入第三轮投票。结果,希利转为支持卡拉汉,而卡拉汉1976年4月接任首相后,希利亦继续留任原职。
希利出任财相任内,英国正面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为抗击衰退他曾接连推出多份苛刻的财政预算案,并试图与各大工会谈判,以限制职工之加薪幅度。然而,后来由于和工会谈判破裂,结果引致英国于1978年年尾至1979年年初爆发“不满的冬天”,国内出现了一连串的工业纠纷和大罢工,使市政服务陷于停顿,经济处于混乱状态。未几,工党政府在同年大选大败于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希利亦随之下台。
影子外相
卡拉汉在1980年9月辞任党魁后,希利再次表态竞逐党魁。其时工党正陷于新一轮的分裂之中,由于不少希利所代表的右翼党员正筹谋另组政党,最后希利被左翼的米高·富特击败,仅能出任副党魁之位。到翌年,希利的副党魁地位进而获东尼·贝恩挑战。在这次副党魁的选举中,工党采用了新的选举规则,容许工党国会议员以外,其他的工党党员和工会也有权投票,结果在1981年9月27日的选举中,希利取得50.4%的支持,险胜贝恩所得的49.6%支持。
自1980年至1987年,希利一直担任著影子外交大臣之职,任内反对工党的单方面裁减核武政策,因而获得不少支持。在1983年,工党在大选再度被保守党打败后,希利不再任副党魁,至于在1987年大选后,希利进而脱离影子内阁,到1992年更不再竞逐过去40年所占的里兹议席,退出下院;同年获策封为终身贵族,封号则为西约克郡里德尔斯顿的希利男爵(Baron Healey, of Riddlesden in the County of West Yorkshire)。对于自己从未能出任外相,希利曾对此表示可惜;至于在工党内,不少人更评论希利是“我们从没有拥有过的最佳首相”[2]。另外,希利亦是彼尔德伯格会议之创办人之一[3]。
晚年
希利在退出下院后仍然经常发表政论,例如在1994年,他就曾支持贝理雅出任工党党魁。然而,在贝理雅日后在任首相的后期,希利却多番对他作出批评,并屡言贝理雅应尽早下台,让白高敦接任首相[4]。在2007年3月接受BBC访问的时候,希利更直言不讳地评论,指“贝理雅愈早走愈好”[5]。
希利晚年与妻子退居于东萨塞克斯郡,他的妻子在2010年7月21日逝世,终年92岁。2015年10月3日,希利卒于东萨西克斯郡家中,终年98岁。[6]
家庭
在1945年12月21日,希利与埃德娜·梅·埃蒙德斯(Edna May Edmunds,1918年6月14日-2010年7月21日)结婚,两人共育有三名孩子。而希利的兴趣包括摄影、音乐、绘画和写诗。
著作
- The Curtain Falls(1951年)
- New Fabian Essays(1952年)
- Neutralism(1955年)
- A Neutral Belt in Europe(1958年)
- NATO and American Security(1959年)
- The Race Against The H Bomb(1960年)
- Healey's Eye(1980年,相集)
- The Time of My Life(1989年,自传)
- When Shrimps Learn to Whistle(1990年)
- My Secret Planet(1992年,选集)
- Denis Healey's Yorkshire Dales(1995年)
- Healey's World(2002年)
荣誉
请参见
注脚
- ^ The Daily Telegraph, 24 February, 1976
- ^ Passed/failed: An education in the life of Denis Healey, Labour pe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ndependent, 4 May 2006
- ^ Jon Ronson interviews Denis Healey about Bilderberg - Healey (HTML) (2006-07-07). Retrieved on 2007-01-13. [1]
- ^ UK needs no nuclear arms - Healey (HTML). 2006-07-07 [2007-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8).
- ^ Denis Healey at 9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30th August, 2007
- ^ "'Labour Party giant' Denis Healey dies at 9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3 October 2015.
参考资料
- Healey, Denis Winston, Baron Healey of Riddlesden,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Denis Healey,Spartacus Educational,2007年8月30日造访。
- Denis Healey at 9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News,2007年3月30日。
- Denis Healey marks 90th birthd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News,2007年8月30日。
- Denis Healey's wife, Edna, dies aged 9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News,2010年7月23日。
- Lady Heale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Daily Telegraph,2010年7月23日。
外部链接
- 有关核武的访问
- BBC希利90岁生辰前夕专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old bruiser who remained the boy next do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观察家报
官衔 | ||
---|---|---|
前任者: 安奈林·贝文 |
影子外务大臣 1959年–1961年 |
继任者: 韦尔逊 |
前任者: 彼得·霍尼戈夫 |
国防大臣 1964年–1970年 |
继任者: 卡灵顿勋爵 |
前任者: 道格拉斯-休姆爵士 |
影子外务大臣 1970年–1972年 |
继任者: 卡拉汉 |
前任者: 罗伊·詹金斯 |
影子财政大臣 1972年–1974年 |
继任者: 罗伯特·卡尔 |
前任者: 安东尼·巴伯 |
财政大臣 1974年–1979年 |
继任者: 贺维爵士 |
前任者: 米高·富特 |
工党副党魁 1980年–1983年 |
继任者: 罗伊·哈特斯利 |
前任者: 彼得·索尔 |
影子外务大臣 1980年–1987年 |
继任者: 杰拉尔德·考夫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