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振
三振(英语:Strikeout),是棒球比赛中,打击者经裁判判定获得三个好球后,记一出局。三振亦为投手之统计数据。打者被判定三振出局之同时,当时投球之投手即可获计一次夺三振。
规则和术语
好球区(strike zone):一个处于本垒板上方击球手、高度为击球员膝盖和腰部中点之间虚构的立体空间范围。
好球(strike):
- 任何击球手尝试挥棒但未成功击中的球,或者在裁判判断下穿过好球区的球,都会被判定为好球;
- 击球员击出界外球时亦被记为好球(然而在两好球的情况下,继续击出非触击短打的界外球则不增加好球数);两好球后触击短打造成的界外球,视为第三好球,打者三振出局,且属比赛停止球,垒上跑者不得进垒;
- 投手投出的球打中击球员的球棒后,并被捕手合法接捕,则会被判好球,亦称擦棒被捕;[1]
坏球(Ball):投手投出的球且击球手没有挥棒,并且在裁判的判断下没有穿过好球区,裁判就会判定为坏球。 投手在任何第三好球上都会获记三振(而击球手亦会被记一次三振),但只有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击球手才算被判出局:
- 第三颗好球被捕手直接接到(在接住前不曾落地);
- 如果已经有一名跑垒员站在一垒上并且出局数小于2;
- 第三好球被击为触击出界且未被外野手接住。
当第三颗好球未被捕手直接接到(包括碰到地面后被捕手接到)时,若一垒上无跑垒员,或者一垒有跑垒员但出局数为2的情况下,此时击球员虽被记为一次三振但是可以化身为跑垒员向一垒移动。这种情况被称为不死三振。[2][3]若无人出局或一人出局且一垒有跑者,则仍为一般的三振,打者出局。这个规定是为了保护攻击方,避免捕手故意漏接而传二垒再传一垒形成双杀守备。
三振发生时多半为活球(比赛进行中),所以如果三振发生的同时捕手未能接捕投手的球(包括捕逸、暴投,甚至球卡在球衣或护具里面拿不出来),跑者无论是否为被迫进垒,均可视状况冒险进垒。打者除了不死三振不成立的情境之外,均得往一垒跑并得再冒险进垒。但如果是两好球之后触击失败的三振,或是球击中打者但是打者被判定出棒造成的三振,则为死球,打者出局的同时垒上跑者不得进垒。
棒球统计
棒球统计中,夺三振被认为是投手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以K/9值(投手平均每9局投出的三振次数)计算,以职棒层级来说,K/9值大于7就算是不错的三振型投手,小于6则代表不以三振见长。
特别纪录
中华职棒
- 1990年,中华职棒三商虎队涂鸿钦开幕战对战味全龙队,9局14次三振拿下胜投。2006年林恩宇追平这项纪录。
- 2017年,中华职棒Lamigo桃猿对统一7-ELEVEn狮,9局投出20次三振写下联盟新纪录。
- 2021年3月17日,中华职棒味全龙投手徐若熙对中信兄弟主投3.2局,11个出局数皆为三振,为联盟新纪录。
- 2021年4月9日,中华职棒统一7-ELEVEn狮对中信兄弟的比赛中,6局下统一捕手陈重羽未确实接捕掉进好球带的第3颗好球,匆忙之下试图触杀打者岳政华未果,传一垒时先是球没拿稳又发生暴传,使得二垒跑者周思齐跑回本垒追平比数。
日本职棒
- 1995年,日本职棒欧力士野牛的投手野田浩司单场19次三振。这个纪录后来在2022年被罗德队的投手佐佐木朗希追平,其中包含了打破日职纪录的连续13打席三振(原纪录为连续9打席),更难得的是,佐佐木这场比赛是一场完全比赛。
美国职棒
- 美国职棒大联盟9局最多三振纪录是20次,罗杰·克莱门斯(Roger Clemens)在1986年和1996年曾两度完成、2001年蓝迪·强森(Randy Johnson)、1998年凯瑞·伍德(Kerry Wood)、2016年麦斯·薛泽(Max Scherzer)也平了这项纪录。
- 美国职棒大联盟史上的单场投出最多三振的投手是1962年的Tom Cheney对金莺队投了16局、飙出21次三振。
- 台湾选手单场最高纪录是巴尔的摩金莺队投手陈伟殷于2012年7月30日面对奥克兰运动家创下,主投5.2局投出12次三振。陈伟殷在转战迈阿密马林鱼后,又于2016年5月12日面对奥克兰运动家平生涯纪录,主投6.1局12次三振。
三级棒球
参考资料
- 三振在台湾棒球维基馆上的页面(繁体中文)
- ^ Official Rules | MLB.com. web.archive.org. 2016-04-25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 ^ Official Rules | MLB.com: Official info. mlb.mlb.com. 2022-07-04.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4).
- ^ admin. The Dropped Third Strike: The Life and Times of a Rule – Society for American Baseball Research. [20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1) (美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