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特蕾莎·梅
Geographyinitiative在话题“特里莎·梅”中的最新留言:5年前
特蕾莎·梅曾于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新闻动态”栏位。 |
特蕾莎·梅因符合标准而获列入优良条目。如有需要,请勇于更新页面。如条目不再达标可提出重新评选。 | ||||||||||
| ||||||||||
本条目必须遵守维基百科生者传记方针。缺乏来源或来源不可靠的负面内容必须立即移除,尤其是可能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的内容。在移除这些资料时不受到回退不过三原则的规范。 如果您是本条目的主角,请参见关于您本人的条目及自传。如发现条目主角编辑条目时,请参见处理条目主角所作的编辑。 |
本条目与高风险主题在世人物传记相关,故适用高风险主题流程及相关规范。持续或严重抵触维基百科五大支柱或方针指引的编者可被管理员封锁或实施编辑限制。用户在编辑本页面前应先参阅高风险主题相关规范。 |
特蕾莎·梅属于维基百科人物主题的基础条目扩展。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优良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此条目为第十四次动员令女性人物类的作品之一,是一篇优良条目。 此条目亦有完成第十四次动员令之改善工程,提升了条目的质素。 |
新条目推荐讨论
- 哪一位英国政治家是历来第二位担任英国首相的女性?
- 特蕾莎·梅条目由Clithering(讨论 | 贡献)提名,其作者为Clithering(讨论 | 贡献),属于“politician”类型,提名于2016年7月28日 16:53 (UTC)。
- 说明,由本人撰写,非翻译作品,希望各位会对新任英国首相有更多认识,谢谢。--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7月28日 (四) 16:53 (UTC)
- (!)意见--请把“在”改成“是”,不然句子没有动词。“政治家”是正面词汇,不中立,建议改成“政治人物”。-游蛇脱壳/克劳棣 2016年7月28日 (四) 17:05 (UTC)
- (+)支持:符合标准。--B2322858(留言) 2016年7月28日 (四) 19:33 (UTC)
- (+)支持,符合标准,看见这个名字愣了一会……--门可罗雀的雾岛诊所欢迎光临神社的羽毛飘啊飘 2016年7月29日 (五) 00:35 (UTC)
- (:)回应,谢谢各位上面的意见,让我在这里一并回应。“在”字是手误,已获修正。但关于“政治家”,正如作家、画家、科学家等,我认为以政治家形容一国政府首脑没有不妥之处。最后,译名方面,希望条目自动的繁简用词转换能够满足二岸三地朋友的要求。多谢垂注。--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7月29日 (五) 01:36 (UTC)
- 我也持同样看法,觉得如果政治家不中立,那么麻烦把汉语维基百科所有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作家也都改成数学人物、物理人物、化学人物和造人专家。--7(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2:03 (UTC)
- 这种逻辑正如同说饕客、旅客、房客、剑客都是中立的,所以政客也是中立的。-游蛇脱壳/克劳棣 2016年7月29日 (五) 03:04 (UTC)
- 我觉得政治家和数学物理化学家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中立不中立的情况,谁要说希特勒是军事家,我也不觉得不中立。--7(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3:11 (UTC)
- 楼主,其实我觉得外国人有个汉化名字的想法很好,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去核对译名译音表。(P.S. 强烈建议各国名人都这么做)--owennson(聊天室、奖座柜) 2016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 (:)回应,谢谢您的意见。我个人认为外国人起汉名,其实就跟华人自己起洋名一样道理,实在是有助融入对方的文化。但必须顾及的是,维基社群或多或少像一个社会缩影,大家有不同声音和看法,因此我们也要尊重机制,务求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我们唯一可做的,是从两者取得平衡。--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7月29日 (五) 17:04 (UTC)
- (+)支持,条目达标,并(:)回应此议题,香港对英国人名的汉译原则与台海两岸不同,港版的汉译对象范围会扩及政府阁员或其他政要,但台海两岸一般仅会对于派驻到当地的外交官采取汉译。在这样的差别下,译名对照表至关重要。—Howard61313(留言) 2016年7月30日 (六) 11:25 (UTC)
- (:)回应,谢谢您的意见。我个人认为外国人起汉名,其实就跟华人自己起洋名一样道理,实在是有助融入对方的文化。但必须顾及的是,维基社群或多或少像一个社会缩影,大家有不同声音和看法,因此我们也要尊重机制,务求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我们唯一可做的,是从两者取得平衡。--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7月29日 (五) 17:04 (UTC)
- 楼主,其实我觉得外国人有个汉化名字的想法很好,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去核对译名译音表。(P.S. 强烈建议各国名人都这么做)--owennson(聊天室、奖座柜) 2016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 我觉得政治家和数学物理化学家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中立不中立的情况,谁要说希特勒是军事家,我也不觉得不中立。--7(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3:11 (UTC)
- 这种逻辑正如同说饕客、旅客、房客、剑客都是中立的,所以政客也是中立的。-游蛇脱壳/克劳棣 2016年7月29日 (五) 03:04 (UTC)
- 我也持同样看法,觉得如果政治家不中立,那么麻烦把汉语维基百科所有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作家也都改成数学人物、物理人物、化学人物和造人专家。--7(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2:03 (UTC)
- (:)回应,谢谢各位上面的意见,让我在这里一并回应。“在”字是手误,已获修正。但关于“政治家”,正如作家、画家、科学家等,我认为以政治家形容一国政府首脑没有不妥之处。最后,译名方面,希望条目自动的繁简用词转换能够满足二岸三地朋友的要求。多谢垂注。--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7月29日 (五) 01:36 (UTC)
- (+)支持,符合标准。(话说楼上提及的“造人专家。”是什么?)--苏言竹者(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2:27 (UTC)
- (+)支持,符合标准--北极企鹅观赏团(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4:51 (UTC)
- (+)支持:内容充足。Banyangarden(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04:55 (UTC)
- (+)支持:符合DYK标准。——巴伐利亚的亨利十七世(留言) 2016年7月29日 (五) 11:47 (UTC)
- (+)支持:符合标准。--2015leon(论·献) 2016年7月29日 (五) 15:02 (UTC)
- (+)支持,符合标准。--Iflwlou [ M { 2016年7月29日 (五) 15:49 (UTC)
优良条目评选
特蕾莎·梅(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政治与军事人物 - 政治人物,提名人: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8月29日 (一) 14:54 (UTC)
- 投票期:2016年8月29日 (一) 14:54 (UTC) 至 2016年9月5日 (一) 14:54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提名人票。由本人撰写,相信截止今日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希望条目能够当选以反映其实际质量。如果日后条目内容未能适时更新,届时欢迎再重审除名,谢谢。—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8月29日 (一) 14:54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大致看了下:来源充足可靠,内容详细丰富。-- 晴空·和岩 讨论页·反互煮·协作计划 2016年8月30日 (二) 05:09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符合标准。--Ycq2014(留言) 2016年8月30日 (二) 15:57 (UTC)
- (=)中立:大陆和香港译名没来源,参考资料日期不符合YYYY-MM-DD格式,缺了突现中立性的“人物评价”一段。来源问题先帮7点出来了。--虫虫超能研究所→实验志愿者报名入口 2016年8月31日 (三) 07:51 (UTC)
- (:)回应,谢谢您的意见,我有以下的回应:
- 条目现已补上中、港、台三地有关传主译名的参考出处。
- 虽然“人物评价”不属于参选的必要条目,但我同意条目有潜力加入“人物评价”一段。不过,鉴于她的首相任期才刚开始,现在就加入“人物评价”,似乎属言之尚早,如果对读者造成潜在性的引导,也对她本人有欠公允。我认为条目目前的状态已维持有效的中立性。
- 关于参考资料,目前没有对日期在内的格式作硬性规范。以下摘录了我在2014年、2012年和2011年对参考资料格式的回应,供您参考:
- “……APA Style,较常用于社会科学范畴,但除了APA以外,学术界还有其他主流格式,包括MLA Style和Chicago Manual下的Humanities Style和Author-dated system,并不是说网上较常见的格式,我们就要采用;往常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按照学科范畴而选用正确格式(例如社会科学多数用APA、理学院多数用Author-dated等等)。我在大学修读人文学科的时候,教授主要是要求学生采用Humanities Style,而不是APA Style。当然,正如我较早前所表示,这些Style Manuals主要是规范英文作品,人文学科对中文资料多数有另一套规范,除了我早前举引的香港大学中文学院研究论文格式举要,我在香港的大学修读历史的时候,历史系是以台湾《新史学》撰稿格式为规范,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的指引大同小异。本条目作为人物传记条目,属于人文学科范畴,我认为采用有关规范是完全恰当的做法。”
- 如有进一步意见,欢迎提出,多谢垂注。--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8月31日 (三) 15:38 (UTC)
- (:)回应,谢谢您的意见,我有以下的回应:
-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yyyy-mm-dd和用哪种style无关。这里说的只是发表日期和访问日期,访问日期只是条目编者说明自己是在哪天查阅这个网址,看到里面的内容可以支撑相应文段,采用的格式应该同所在地的汉语格式统一即可。举个例子来说,retrieved on 25 July 2016,这样的写法其实意思就只是说,C大您是2016年7月25日查阅这个网址,和这个网址到底是汉语还是英语网站无关,和这个条目到底是人物传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恶搞作品无关。他人看到这里还必须懂英语“retrieved”和“July”是什么意思,虽然我相信至少“July”大部分人会懂,但汉语维基假设读者完全不懂那也不是过分的要求(至于文献title、author、publisher、newspaper这都已经是另一回事)。再者,至少整个条目格式应该统一,网址就应该要有accessdate,而不是一些是访问日期“retrieved on 25 July 2016”,一些又是发表日期“BBC News, 1 November 2015”,一些又有汉语“《星岛日报》,2016年7月31日”。我觉得C大应该是有误解。--7(留言) 2016年9月1日 (四) 05:50 (UTC)
- (:)回应,谢谢您的意见。我明白您的看法,但有以下回应:
- 中文和英文参考资料分别以中文和英文列出,是学术界惯常的做法,当中没有硬性规定把英文参考资料的出版日期、造访日期或其他日期以中文列出(可参考我在上面引用的香港大学中文学院研究论文格式举要)。中文资料用中文、英文资料用英文,分明得很,当中并不存在不统一的问题。事实上,如果有读者不能理解英文参考资料列载的英文日期,很可能代表这名读者并不具备理解英文参考资料的能力,所以即使把英文日期转换成中文,或以“YYYY-MM-DD”的形式列出,其实也无助于协助这名读者理解英文参考资料。或许会有人提议把英文参考资料包括作者、刊物名称、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在内的所有资料完全翻译成中文,但这种做法其实会阻碍从事研究的其他读者搜查有关资料,也可能构成原创研究。
- 本条目引用的绝大部分网上资料都是来自新闻网站,新闻网站发布的新闻本身已经附上刊登日期,因此引用这些资料时概以刊登日期作准。新闻的内容在发布后如有更动,该则新闻便会补上修订日期,这属于新闻从业员一般遵从的专业操守。因此,把新闻参考资料加上造访日期的意义其实很小。日后如果有网上新闻资料被移除或消失,读者可透过Wayback Machine输入原资料的网址,然后存取有关的资料备份,但所存取的备份应以资料的刊登日期作准,而非个别维基编辑的造访日期。本条目有个别参考资料特别列出造访日期,是由于有关资料本身没有注明刊登或出版日期所致。
- 如果您坚持,我可以为本条目所有的电子参考资料加入“[2016-09-02]”,但我必须重申这种做法的实际意义有限,而维基百科的方针也没有相关强制性要求。多谢垂注。--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9月1日 (四) 17:02 (UTC)
- 我再说明一下:刊载日期和访问日期是两回事。刊载日期(date)是文献发表的日期,他人根据此项日期得知发表时间,甚至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的参考,访问日期(accessdate)是引用文献方查阅某个网址的日期,这两个日期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网址有可能失效,网站上的内容有可能改变,数据有可能更新(常见的如正在上映电影的票房数字,各国人口数量,电视节目的最新收视率等),所以accessdate不是也不应该是网络文献的发表日期,只是编者声明,他在Y年M月D日访问这个网址的时候,其内容是这样的,可以支撑我在这个位置所写的内容。编者没有办法,也不需要了解这个网址在最初发表时的内容是不是一定和他访问时一样,他只需要确保在他访问时内容是这样即可。我从来没有说过author、publisher、title应该翻译,我也一直反对这么做,但这和原创研究无关,而只是为了避免影响其他有兴趣的读者查询。--7(留言) 2016年9月2日 (五) 00:42 (UTC)
- (:)回应,谢谢您的意见。我明白您的看法,但有以下回应: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内容丰实,来源充足。至于日期格式,不反对主编的意见。—Ntlshuanghe4629(留言) 2016年9月1日 (四) 10:23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质量优异达标。—Kou Dou 2016年9月2日 (五) 04:53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内容充足、语句顺畅,参考资料足以支撑全文,段落大致上都有注脚,以yesGA票作奖励。—ArikamaI 堕落者的复仇(谢绝废话|全面战争) 2016年9月2日 (五) 06:32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内容丰富,参考来源完备--B2322858(留言) 2016年9月2日 (五) 22:24 (UTC)
- 7支持,1反对,入选。--虫虫超能研究所→实验志愿者报名入口 2016年9月6日 (二) 10:49 (UTC)
妇女及平等部长 vs 妇女及平等事务国务大臣
@Clithering:从在资料搜集中,我找不到把“Minister for Women and Equalities”译成“妇女及平等部长”的可靠来源例子,只找到译成“妇女及平等事务国务大臣”。除了“Minister of State”才应译为“国务大臣”外,还有可靠来源例子证明“Minister for Women and Equalities”译成“妇女及平等部长”吗?如果没有或很少的话,我认为条目中应使用“妇女及平等事务国务大臣”。--Emphrase:💬︲📝 2016年9月24日 (六) 08:02 (UTC)
- 你可否查看一下“Minister of State”与“Minister”在意义上有没有区别?如果两者没有区别,我不再坚持反对把“Minister of State”与“Minister”划一译作“国务大臣”,谢谢。--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9月24日 (六) 17:12 (UTC)
- 从查找资料,我找到英国内阁“Secretary of State”一般译为“大臣”是内阁,“Minister of State”属“Secretary of State”下一级别,而“Minister”看来没有级别之分。--Emphrase:💬︲📝 2016年9月25日 (日) 14:31 (UTC)
- 你可否查看一下“Minister of State”与“Minister”在意义上有没有区别?如果两者没有区别,我不再坚持反对把“Minister of State”与“Minister”划一译作“国务大臣”,谢谢。--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6年9月24日 (六) 17:12 (UTC)
政治家vs政治人物
以政治家为statesman,以政治人物为politician,现任英相在位尚浅,尚无特出印象,恐怕还没有到statesman的地位。Cherjau(留言) 2016年10月2日 (日) 20:53 (UTC)
特里莎·梅
另写 特里莎·梅 --Geographyinitiative(留言) 2019年10月22日 (二) 04:2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