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二战的法西斯主义
二战的法西斯主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成立、流行甚至执政的法西斯主义组织或政党,该些政党多半受到一战时的民族主义浪潮,以及战间期时的经济大萧条所成立,其最初主要理念为改善大萧条时的经济问题,以及改善民族问题而产生,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共产势力的全球扩张[1],不少法西斯政党开始进入激进与极端的组织,强调反共与民族复兴等主张,使国家陷入政治混乱,加上纳粹德国发起二战并横扫欧洲的影响,导致不少法西斯组织被禁止。本页列出了法西斯主义的组织和政党。
政治系列 |
法西斯主义 |
---|
政治主题 |
欧洲
由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是最典型的法西斯主义政党,自1936年希特勒上台后,一直是德国的第一大党。
国家法西斯党在贝尼托·墨索里尼的领导下于1922年10月28日进军罗马,随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贝尼托·墨索里尼成为意大利总理,让墨索里尼的国家法西斯党在支持君主制下追求自己的政治野心。墨索里尼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政治领导人,就任时只有39岁。
墨索里尼领导的国家法西斯党一度被认为是世界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最初提出反共以及恢复古罗马光荣等主张获得群众的支持。墨索里尼掌权后,对内展开独裁统治,禁止并解散所有政党,立法规定国家法西斯党为国内唯一合法政党,对外则与德国及日本结盟成为轴心国,先后入侵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兰、阿尔巴尼亚、埃及与希腊,并与德国一起入侵法国和南斯拉夫。
1943年7月,盟军攻入意大利本土,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推翻并逮捕了墨索里尼,于9月8日向盟军投降。然而德国早有预料,于意大利投降之时,入侵并占领意大利北部,并在9月12日把墨索里尼从狱中救出,是为“橡树行动”。墨索里尼被救出后受德国的扶植,于9月23日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由共和法西斯党一党专政,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法西斯政权。
奥地利的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领导的奥地利祖国阵线是当时奥地利的唯一合法政党,陶尔斐斯遇刺后,库尔特·许士尼格接任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掌权后废止第一共和国,改为奥地利联邦国,并由奥地利祖国阵线展开一党专政的法西斯独裁统治。
匈牙利王国在1920-1944年间,由匈牙利摄政王米克洛什·霍尔蒂展开个人独裁,但此一独裁类型仅属于个人独裁,加上当时的匈牙利是王国的君主制政府,因此称不上法西斯独裁。但直到1944年10月,萨拉希·费伦茨领导的箭十字党发动政变推翻霍尔蒂后,匈牙利进入箭十字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统治。
罗马尼亚王国在1940年以前皆属于君主制政府,1940年9月卡罗尔二世因统治任内对领土丧失的不作为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被迫退位,扬·安东内斯库领导的铁卫团上台,并雍立卡罗尔二世的儿子米哈伊一世为国王,法理上属于君主立宪,但实际上由铁卫团一党专政,同时军人总理安东内斯库展开了个人的军事法西斯独裁统治。
保加利亚王国境内最大的法西斯政党为保加利亚国家军团联盟,但他们从未实质执政过,因为他们与保加利亚境内的各个法西斯主义政党一样,保加利亚的法西斯主义政党有着严重的缺失,包含软弱、分裂和缺乏明确的意识形态等,使得保加利亚的法西斯主义组织迟迟无法崛起。但保加利亚马克思主义史学者经常将1935年至1944年期间标记为“君主法西斯主义”。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以法兰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长枪党与国民军胜出,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解散,佛朗哥成立西班牙国取代第二共和国,立法承认长枪党为国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至此开启了长达70年的“佛朗哥时期”。佛朗哥对内展开法西斯独裁统治,清洗与屠杀国内的左翼份子,对外则在二战中保持中立,但立场较倾向轴心国,因此西班牙即便没有参与二战,仍因对内的政策与二战对外的关系,使西班牙在战后较受盟国排斥。
1926年葡萄牙发生国民革命,奥斯卡‧卡莫纳将军推翻第一共和国,并建立军事独裁过渡政权临时管辖,此阶段史称“全国独裁”。1932年安东尼奥·萨拉查成为总理并长期把持执政,1933年正式立宪通过,第二共和国确立,全国独裁正式解散,葡萄牙展开改组,萨拉查领导下的国民联盟成为国家唯一合法政党,对内展开各种独裁制度,将葡萄牙定义为一党专制、组合主义及跨洲国家,建立了葡萄牙新的右翼独裁政权“新国家”。萨拉查掌权期间受独裁主义、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及社团主义所影响极度反对反殖民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因此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萨拉查口头支持且援助德国,也曾在西班牙内战支持佛朗哥,是继德义两国后第一个承认佛朗哥政权的国家,但萨拉查也说自己本身不支持法西斯[2],只是基于反共理念而支持德国,然而西方盟国还是把萨拉查领导的葡萄牙视为法西斯国家,直至1974年萨拉查去世,以及康乃馨革命后,才结束新国家政体长达48年的独裁统治。
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时备受瞩目,著名的慕尼黑协定与苏台德争议就跟捷克斯洛伐克有很大的关联。捷克斯洛伐克无论是在支解前的第一共和国与第二共和国,亦或是支解后的苏台德地区、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与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都有着法西斯运动。而在共和国时期里,捷克斯洛伐克最大的法西斯运动为全国法西斯联盟,由拉多拉·加伊达所领导,该政党提出反共主义与大斯拉夫主义为主张,迅速获得群众支持,但这个法西斯政党还是因为声量不够,而从未实质的执政。
苏台德地区自二战前就争议不断,苏台德地区人口大多为德意志人与奥地利人,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体为斯拉夫人,也因此苏台德地区在文化上的差异非常明显,当地的德意志人遂主张与德国合并或是独立。而在当地成立最早且规模最大的法西斯主义政党为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由康拉德·亨莱因1933年成立。该党主张加入德国,与德国合并,成为德国的一个省。截至1938年共有党员135万人。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是德国占领捷克后扶植成立的保护国,该国的领导人为埃米尔·哈查。1939年,在埃米尔·哈查的呼吁下,民族团结党和民族工党这两个政党合并建立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境内最大的法西斯政党——国家合作党,并由埃米尔·哈查担任党魁。1939年4月,埃米尔·哈查宣布国家合作党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唯一的合法政党。
斯洛伐克国全称为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是德国在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支解其所成立的魁儡国,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最大的法西斯党也是唯一合法的政党是由约瑟夫·蒂索神父领导的斯洛伐克人民党,共产主义国家称蒂索是一个“法西斯神父”。二战结束后蒂索在布拉迪斯拉发受审,最终以绞刑处死。斯洛伐克人民党也于1945年解散。
南斯拉夫是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意识形态较为保守,自然少不了法西斯组织。南斯拉夫的法西斯组织有南斯拉夫战士联盟和南斯拉夫行动它们分别于1929年与1930年相继在卢布尔雅那与贝尔格莱德成立,后来又在1935年联合国内右翼法西斯组织,合并成立南斯拉夫最大的法西斯政党——南斯拉夫民族运动,由迪米特里耶·约蒂奇领导。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德国与意大利相当大的财政和政治援助。但在议会选举中仍表现不佳。像是1935年的南斯拉夫议会选举,民族运动只获得1% 的选票。
克罗地亚独立国是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后成立的魁儡政府,由德义共同管辖。克罗地亚独立国的领袖也是法西斯主义组织乌斯塔沙的领导人为安特·帕维里奇。帕维里奇流亡意大利时组织了乌斯塔沙,后来又在意大利入侵南斯拉夫后,返回克罗地亚建国,即克罗地亚独立国,开启了4年的法西斯统治。在境内迫害塞族人与犹太人,并实施极端的反共主义,借此打压共产主义人士与其左翼支持者。
塞尔维亚救国政府没有独特的法西斯主义组织,主要是南斯拉夫民族运动在活跃着。而救国政府主要由德国纳粹党所领导,在救国政府灭亡后,南斯拉夫民族运动也就此解散。
黑山军政府是意大利在四月战争后成立的魁儡政府,执政者主要多为意大利军官,且都来自国家法西斯党。而黑山境内最大的法西斯主义政党为黑山联邦党(英语:Montenegrin Federalist Party) ,其领导人是塞库拉·德尔耶维奇 (Sekula Drljević)。
二战时期,德国发动“威瑟堡行动”入侵丹麦和挪威,丹麦沦陷后,挪威抵抗了68天后也沦陷,挪威后来变成了挪威专员辖区,由德国委任总督专员统治,不过就在1942年,德国扶植了由维德孔·吉斯林领导的法西斯政党全国集会党做为魁儡政府,吉斯林担任首相,改组内阁,成立挪威国民政府,展开三年的法西斯统治。
亚洲
日本的大政翼赞会是一个由前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于1940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极右翼政治组织,主要意识形态包含: 天皇制国家主义、日本民族主义、日本军国主义、社会保守主义、民族保守主义、超民族主义、亚细亚主义、法西斯主义、新体制运动、军国主义、军事主义、国家神道、反共主义、重商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在二战时期,一度成为日本最大的政党。[3]
中国自1912年建国后,历经袁世凯称帝与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在东北易帜后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北伐统一后,中国进入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代为行使政府职权,以党治国,国民党成为了当时唯一的右派政党。
中国国民党在蒋中正时期,实行民族主义与反共主义,对内展开剿共,并实行军国主义政策,扩展军备,以便抗日。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国民党成为中国民族主义政党,同时效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黑衫军,成立了蓝衫军是国民党内部的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准军事组织。他们以贝尼托·墨索里尼国家法西斯党的黑衫军和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党的冲锋队为蓝本,是反共产主义与民族主义实行者。蓝衫军的预期目标是消灭共产主义者、“消灭封建余孽”和“应对外侮”,尤其是西方人。除了反共,一些国民党成员如蒋的得力助手戴笠是反美的,并想将美国的影响力从中国驱逐出去。密切的中德关系也促成了蒋中正政府与纳粹德国的合作。因此,蒋中正政府被认为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混合了民族主义和威权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有一些相似之处。它拒绝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同时也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模仿纳粹主义,是一个激进的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弗雷德里克·韦克曼认为蒋中正政府是“儒家法西斯主义”。[4][5][6][7][8][9]
汪精卫政权是在二战时期,由日本扶植的魁儡政府,其领导者为汪精卫。汪精卫是国民党右翼反共分子,虽然意识形态大多与国民党相同,但因为与蒋中正的冲突,使其与国民党内部产生分裂。1928年11月陈公博、顾孟余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总部,也称为改组派,奉汪精卫为精神领袖,他们支持汪精卫的想法,要求在国民党内实行民主。然而汪精卫在统治期间,迫害共产党与其左翼份子,实施极端的反共。
泰国在二战时期,曾为日本唯一的亚洲盟友。1938年,泰国陆军元帅銮披汶·颂堪上台,他不仅是军人,更是泰国王室成员。曾经加入过泰国人民党,他主张亲日外交,奉行泛泰主义,上台后更实施军国主义与法西斯独裁,对外挑起边境纠纷,对内煽动泰人与华人的民族隔阂。曾先后两次担任泰国总理,主宰泰国政治总共超过15年,是泰国至今任期最长的总理。直到1957年被政变推翻后流亡日本,1964年因心脏病死于日本神奈川县。
伊朗在二战时期立场较为倾向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朗随即宣布中立,伊朗礼萨汗成为沙阿后,对伊朗进行一连串现代化改革,包括兴建现代化设施,并实施国会改革,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同时也实施了泛波斯化政策,以创建一个单一、统一且大体上同质化的国家,展开扩军,实行军国主义,使伊朗进入世俗的民族主义军政府国家。而在外交上,不肯支援英国及苏联等同盟国,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1941年7月18日,英苏两国联合照会伊朗政府,要求驱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伊朗政府在复照中指出,伊朗的工业部门需要德国专家的指导,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他们的人。况且德国专家的人数有限,又受到伊朗政府的严格监视,不足以构成什么威胁。8月16日,英苏再度发出照会,要求伊朗驱逐全部德国侨民,以结束德国特务的活动。伊朗政府在复照中说,在伊朗的德国侨民总共只有470人,远远少于盟国侨民。中立的葡萄牙没有驱逐德侨,瑞士、瑞典和美国也没有驱逐德侨。如将这些德侨驱逐出境,伊朗将违反严守中立的原则。8月23日,礼萨国王还请求美国出面,制止英苏对伊朗的要挟。但是美国驻德黑兰公使反劝伊朗加入盟国,对德宣战。礼萨国王觉得盟国态度蹊跷,遂要求驻伦敦公使探询盟国真正的意图和要求,但是没有得到答复。伊朗外交部通知德国驻德黑兰公使,表示伊朗决定遣返尚未撤走的德国侨民,德侨经土耳其返国的安排业已就绪。但是,这些侨民尚未动身,英国和苏联就采取了军事行动,入侵伊朗,迫使礼萨汗于1941年9月16日退位
伊拉克境内最大的法西斯主义政党为穆萨纳社团,该党主席为赛卜·肖卡特。1941年,亲轴心的拉希德·阿里·盖拉尼在德国及意大利支持下发动政变,使英国借此占领伊拉克,该党也因此被解散。
阿富汗在二战时期是单一君主立宪制的王国,第一位国王阿曼诺拉汗在1926年登基,阿曼诺拉汗热衷于国家现代化,导致保守势力在许多场合造成社会动荡。阿富汗当时境内最大的保守运动是萨卡维运动,他们主张阿富汗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权法西斯主义,并在1929年时短暂建立政权,恢复阿富汗酋长国实行伊斯兰反什叶亲塔吉克主义,直至10个月后再度被推翻。
非洲
美洲
大洋洲
参见
参考文献
- ^ The Theory of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 and Scientific Commun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Bukharin
- ^ 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萨拉查 第二段第三行:萨拉查将自己与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划清界限,他批评法西斯主义是“异教的凯萨主义”
- ^ 大政翼赞会
- ^ Eastman, Lloyd (2021). "Fascism in Kuomintang China: The Blue Shirts". The China Quarterl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9): 1–31. JSTOR 652110. Retrieved 2 February 2021.
- ^ Payne, Stanley (2021). A History of Fascism 1914-1945.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 337. ISBN 9780299148744. Retrieved 2 February 2021.
- ^ Frederic E. Wakeman (2003). Spymaster: Dai Li and the Chinese Secret Servi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75. ISBN 978-0-520-23407-9.
- ^ Jonathan Fenby (2005). Chiang Kai Shek: China's Generalissimo and the Nation He Lost.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p. 414. ISBN 978-0-7867-1484-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5 February 2017. Retrieved 28 June 2010.
- ^ Schoppa, R. Keith. The Revolution and Its Past (New York: Pearson Prentic Hall, 2nd ed. 2006, pp. 208–209 .
- ^ Wakeman, Frederic, Jr. (1997). "A Revisionist View of the Nanjing Decade: Confucian Fascism." The China Quarterly 150: 39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