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丰次郎

高松丰次郎(1872年—1952年),日本福岛县人,劳工运动家,艺名“吞气昧三楼”,为台湾电影史与新剧史上的先驱人物,著有《新大演说集》、《屁股与政治家》、《滑稽百谭》等书,另编有《大家演说集》,录有伊泽修二板垣退助后藤新平等人的演讲[1]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高松 豊次郎
假名たかまつ とよじろう
平文式罗马字Takamatsu Toyojirō

生平

早年生涯

高松丰次郎年轻时因工作断臂,且因为当时日本劳工法不周全而未获赔偿,故立志念法律改善劳工制度[1]。高松与日本共产党创始人片山潜合作,进行“劳动组合期成会”宣传工作,积极参与左翼劳工运动[2]

明治三十年(1897年)毕业于明治法律学校(明治大学前身);而在学期间进入“三游亭圆游”门下,并加入“铃木亭”学习单口相声说书[1]。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日本实施治警法后,他改用电影来推广劳工运动。高松购置了电影放映机,以艺名“吞气楼三味”担任辩士,利用放映前点瓦斯的四十分钟空档随片解说,进行宣传演出,令日本当局相当头痛[1][2]

前往台湾

为进行殖民地的怀柔教化,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后藤新平邀请高松丰次郎前往台湾播放电影,试图透过电影宣扬现代化价值观[1][2]。高松丰次郎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首次来台放映电影,两年后组织“台湾同仁社”,并接受爱国妇人会台湾支部之邀于台湾各地放映电影[1]。同时接受总督府的委托,拍摄《台湾实况绍介[1][2]。此后十年,高松每年从日本带来自制的社会讽刺电影,并自欧美、日本购置最新影片,在台湾各地巡回放映[2]。1909年,高松组成“台湾正剧练习所”,所演剧目有《廖添丁》、《1917周成过台湾事》、《简大狮》等等,将民间传说编入剧本之中,首度将台湾本地语言及风情带入戏剧领域,为台湾最早的现代剧团[1][2]

大正三年(1914年)返回日本竞选国会议员,落选后回台[1]。1916年,高松回到日本期间,台湾爱国妇人会的活动写真部废止,将高松遗留的十九种影片及器材,全数转赠负责推行日本化教育宣传的台湾教育会。此后台湾官方的影像教育主要推动机构,便由台湾教育会接手[2]

后于大正七年(1918年)离台[1]。他在台湾期间建造了八家电影馆,并在离台前有意进行保存研究电影资料的工作[1]。大正八年(1919年)他成立活动写真资料研究会,拍摄劳资协调电影[1]

影响

1901年初次来台后,高松丰次郎于1904年底后逐渐将事业重心移往台湾,并于1908年到1910年间全力推展事业。高松密集地在台湾人口聚居处建造八座戏院,到1915年从台湾淡出时,已为台湾近代娱乐业留下重要的硬件设备[3]。除了剧场建筑之外,高松也奠定了台湾最早的电影放映与发行制度[2]

高松在台期间,不计成本地提供高水平的娱乐节目给在台湾的居民,也为台湾人规划及制作专门节目,建立戏剧市场的初始规模[3]。除了达成殖民者推广通俗教化的目标外,使台湾进入多元文化交流的崭新美学视野中[3],为台湾电影草创初期,影响最为深远的奠基人物[2]

建设

高松在台湾留下的剧场建筑如下[3]

  • 新竹竹堑俱乐部:落成于1908年7月
  • 灯画馆:亦称“パノラマ馆”,落成于1908年10月28日, 后更名为“台北演艺场”
  • 台南南座:落成于1908年10月
  • 嘉义座:落成于1909年3月
  • 打狗座:落成于1909年5月
  • 阿缑座:亦称屏东座,落成于1909年6月)
  • 台中座:落成于1909年10月
  • 基隆座:落成于1909年9月
  • 活动馆:亦称活动写真常设馆,落成于1910年10月
  • 台北朝日座:落成于1910年12月
  • 凤山座:落成于1910年12月

参考文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高松豐次郎. 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tm.ncl.edu.tw.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放映開課:台語片的前生(II):高松豐次郎的影像扎根,與台日辯士的文化角力. www.funscreen.com.tw. 放映周报. [202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3. ^ 3.0 3.1 3.2 3.3 臺中市東區「天外天劇場」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PDF). 台中市文化资产处.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