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薄狱,又称古圣所拉丁语limbus;英语:limbo),解作“地狱的边缘”,是关于那些死后生命原罪而没有被分配到地狱的人的来世状况的观点。根据一些罗马天主教神学家解释,灵薄狱是用来安置耶稣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另外,灵薄狱安置了未受洗礼而夭折的婴儿灵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们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却有与生俱来的原罪)。

安德利亚·文廷立(Andrea Mantegna)于1492年完成的画作《坠入灵薄狱

灵薄狱之词源来自拉丁语单词limbus,意思为边缘或界限。灵薄狱普遍地认为是灵魂将要去的地方,反映神学的不确定性。灵薄狱不为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正式教条部分(比较起炼狱,它是天主教教条的一部分)。正式教会教学依然是,这些灵魂(不论他们生前为善为恶)都是在灵薄狱中。换句话说,他们的命运无法确定,只有天主(上帝/神)才能定断[来源请求]

天主教神学中,此学说仍在争论。由于《圣经》没有直接论述和没有充分根据,基督新教不接受灵薄狱的概念。

历史沿革

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说明是弥赛亚降生之前的众犹太教先知死后所处地方,等待救世主的救赎。但此说有别于古代犹太教所信仰的阴间

其后基督教兴起成为主流宗教,将此学说收纳并引申来解读为“罪不致落地狱,又没有资格进入天堂”的灵魂安息地。初期教父们的观点中,灵薄狱之说的正统性并未确认。

天主教著名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著作中,将此学说重新纳入神学。另一位希腊教父圣额我略也同意圣奥古斯丁的学说,曾表示:“它(灵薄狱)将发生,我相信那些未受洗礼的婴儿灵魂,不能上天堂接受荣耀,但亦不该被谴责和遭受处罚,因为他们并非邪恶。”他认为这些灵魂处于一处中立地带中。

由于圣奥古斯丁学说深深影响天主教,灵薄狱之说再兴起。教宗英诺森三世在书信中提到:“这些灵魂,除了痛苦地永远被剥夺观看上帝的权利之外,他们的灵魂不会遭受‘其它痛苦’(包括受永刑)。”这暗示了灵薄狱的存在。到中世纪经院哲学时期,圣托马斯·阿奎纳将此学说加以充实化。

另一群反对圣奥古斯丁学说的神学家,如圣罗拔·巴拉米尔丹尼斯·帕鲁加高斯-波根·波士力,表示圣奥古斯丁学说仅仅是圣奥古斯丁的私人观点,而不是天主教教义,他们甚至谴责此为异端,催促教会放弃此学说。他们认为此类灵魂死后该立即落地狱,但所受的惩罚与恶人的不同。

支持圣奥古斯丁学说的一派却认为他们太过苛刻,两派神学家一直争论灵薄狱之存在,争论延续至今。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请求国际神学委员会考虑未来得及受洗礼而夭折婴儿的命运问题。当时的国际神学委员会之议长若瑟·拉青格(即后来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厌恶灵薄狱的想法。1984年,他曾经表示:“对于信仰而言,灵薄狱并非肯定的真理。个人来说,我宁愿取消它,因为它只不过是一个神学的假想。”

灵薄狱的状态

如果天堂是与上帝同在的幸福之地,那么地狱则是受永远的酷刑和与上帝分离的地方,许多天主教神学家推测,灵薄狱是一个中立国,灵魂依然蒙福,但灵魂则在地狱保存。圣托马斯·阿奎纳描述婴儿灵魂在灵薄狱为一个永恒的喜悦状态,他们将会在灵薄狱中施洗。

这样的猜想使“上帝想拯救的人”得以扩大解释到未及受洗的夭折婴儿、没有足够智力理解基督教教义的智能障碍人士,及未成形的人类胚胎。天主教神学家推测,正义和仁慈的上帝可以给不能理解教义的灵魂,有机会接受上帝的宽容,安置他们在天堂或地狱中,但并不受苦。虽然这想像如灵薄狱一样,不纳入正式教义中。

灵薄狱内之灵魂

耶稣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

支持灵薄狱概念的人认为,生前为善死后升上天堂之前,必须等待基督打开天堂之门。支持的《圣经》段落,其中有路加福音23:43,耶稣告诉“好窃贼”:“我告诉你,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乐园里。”但在复活和永生之间,耶稣告诉了他的追随者自己本人:“还没有上到我父亲那里。”(约翰福音20:17)。彼得曾写:“他曾以这灵去向那些被囚禁的灵传道。”(彼得前书3:19)。中世纪戏曲刻画了基督在十字架上钉死和复活之间的三日中带领攻击地狱,并且胜利,释放正义的灵魂,护航他们入天堂。这后来成为东正教圣洁星期六仪式(在耶稣受难节复活节之间)。

译者注:圣经经文翻译来自基督新教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

未来得及受洗礼而夭折的婴儿灵魂

关于未来得及受洗礼而夭折的婴儿灵魂命运,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洗礼是天主教教义之中是否有资格进入天堂的重要仪式[来源请求]。但天主教神学家认为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原罪,须要受洗礼而蒙福,纯净灵魂打开进入天堂之大门[来源请求]。但婴儿没有宣称他们的信念或执行基督徒善行之智力,婴孩依靠他们的父母(或其它照料者)带信念给他们。如果,为任何原因,未来得及受洗礼的婴儿夭折,他们就会被打入灵薄狱[来源请求]许多突出的神学家争辩[来源请求],仁慈和正义的上帝不会把无犯过罪的婴儿打入地狱。

天主教教会相信所有因堕胎而失去性命的无辜婴儿会得到天主怜悯而进入天国,并会为他们的父母向天父祈祷。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教宗通谕生命的福音》(Evangelium Vitae)中为曾经堕胎的妇女特别写道:“仁慈的天父随时准备在和好圣事中宽恕你,赐你平安。你会因而了解没有什么是绝对失去的,你也能请求现在已与天主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原谅你。”[1]

基督新教对灵薄狱的态度

基督新教的神学完全不接受灵薄狱的概念,理由是对天主教教义的原罪解读不同。

新教的神学家认为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那一刻,已经替人类赎去原罪的罪孽[来源请求],以后出生的人类不再有与生俱来之原罪,而夭折的婴儿生前根本没有机会犯罪,自然能以无罪之身进入天堂,所以没有加设灵薄狱的需要。例如:很多基督新教的教派都拒绝为没有足够智力理解教义的婴儿施洗。

文学中的灵薄狱

在《神曲》中,但丁描述灵薄狱是地狱的第一圈,位于冥河之外,但在迈诺斯审判席前。古代历史和神话中最贞洁的异教徒居住在明亮美丽的表面,越过冥河之后,则是灵薄狱通向地狱之门,为地狱的前庭,居住了所谓的“中立主义者”或“机会主义者”,他们生前的生活说不上有罪,也说不上好;灵薄狱的居民包括天堂中路西法作乱时,作壁上观,没有加入路西法作乱,又没有加入追随上帝与路西法大军作战的天使,他们被去除荣光,打入灵薄狱。灵薄狱还有一位被封为圣人的特别住客,教宗雷定五世,他是梵蒂冈历史上第一位自愿逊位的教宗。

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在他的作品《第一圈英语In the First Circle》中借用但丁的第一圈来比喻。

参考文献

  1. ^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生活的福音|致⼒于文化的改造|第72页,https://www.vatican.va/content/john-paul-ii/zh_tw/encyclicals/documents/hf_jp-ii_enc_25031995_evangelium-vitae.html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