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 (古代)
襄阳,是中国从汉朝开始使用的一个地名,既作郡名又作县名,县址在今天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内,辖区大概为今天的襄城区、樊城区和襄州区等地。
历代变更 | |
---|---|
设立 | 西汉 |
使用状况 | 现存 |
西汉 | 襄阳(南郡) |
三国 | 襄阳(襄阳郡) |
东晋/十六国 | 雍州、襄州 |
隋朝 | 襄阳(襄州) |
北宋/辽朝 | 襄阳(襄阳府) |
现代 | 湖北省: 襄阳县(襄樊市) 1983年至2001年 襄阳区(襄樊市) 2001年至2010年 襄州区(襄阳市) 2010年至今 |
概述
襄阳县建于西汉初年,属于南郡,因处襄水之北而得名[1],而城北则是汉水(沔水)。汉朝期间,襄阳逐渐发展壮大。到东汉末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时,由于荆州原治所武陵郡汉寿(今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附近有贼寇叛乱未定,于是将荆州州治迁移到了襄阳。
曹操占领荆州后,从南郡中分出襄阳郡,治襄阳城,是襄阳设郡之始。襄阳成为三国时期之前荆州争夺中曹魏势力的重要据点,蜀汉方面由大将关羽指挥的樊城之战就是以对襄阳城的围困为主。割据江南的孙吴军阀孙权及其部下大将吕蒙也有意进取襄阳。为了拉拢孙权一起消灭关羽,曹操答应将被围的襄阳割让给孙权,关羽于是败亡。但襄樊二城在关羽水淹之下城墙已坏也没有粮食,孙权军路过襄樊,曹操的继承人曹丕误以为孙权要占领襄樊。长史司马懿认为襄阳是水陆要冲,不可放弃,孙权急于与曹氏交好不会夺取襄樊,但曹丕没听,命守将曹仁烧毁襄樊二城。孙权果然没有立即占领襄阳,后来才占领,很快就被心生后悔的曹丕以其“擅取襄阳”为由派曹仁夺回。
东晋和南北朝时期,襄阳因为聚集了大量从北方流亡来的士民,被多次侨置为雍州,期间则称襄州或襄阳郡。隋朝统一后,先称襄州,后又改为襄阳郡,唐朝称襄州,还是山南东道治所。
北宋后,襄州升为襄阳府,元朝称襄阳路,明清皆为襄阳府。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名称、归属变化繁多,直到1983年与汉水以北的原樊城合并为襄樊市。2001年,撤襄阳县设襄阳区,襄阳区治所迁至樊城东张湾镇。2010年,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