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棒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11月1日) |
荧光棒,又称发光棒,是指造型为条状的手持照明装置,按照发光原理可以分为化学荧光棒以及电子荧光棒(又称电光棒或夜光棒)。化学荧光棒是以内外管各别分装两种液体化学成分的透明塑胶棒,外层以聚乙烯(塑料)包装,内置一玻璃管夹层,夹层内外液体分别为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经弯折、击打、揉搓等使玻璃破裂,引起两种化合物反应致使荧光染料放出光能,但它并不会产生大量热能。这个过程被称为化学荧光反应。电子荧光棒则相当于使用电池的荧光灯或手电筒,与笔灯类似,但通常至少有一半的空间为电灯;如以LED为灯具,还可调整发光之颜色。
发光方式
用途
荧光棒可应用于娱乐、夜钓、婚庆、户外、军事、工程建设和水下作业等。荧光亮度(即使用寿命)一般可以维持6至8个小时,根据用途种类的不同,有的短时间的荧光棒亮度只能维持30秒至15分钟,长时间的荧光棒能够维持亮度超过10个小时。
娱乐:音乐会、KTV使用者握于手中挥舞以增强气氛。荧光棒亦可制成各式各样的玩具,如眼镜、手镯、耳坠、发光球、戒指、宝剑、吊坠等,营造浪漫气氛。
婚庆:结婚时,新郎、新娘各执一瓶荧光液,同时注入特定容器中,会产生美丽的光,以此预示新婚夫妇会创造光彩的未来,同时也营造出浪漫气氛。
户外:哨棒、25x350mm大棒等被可用宿营、登山、探险等领域,其作用为照明、警示、相互联系、营救等。有声音、色彩、光亮三种识别功能。
灾害: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可用作紧急照明或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之用。
军事:迷你光棒等亦被应用到军事领域,专业红外线发光棒只有通过夜视镜才能看到。
借由调整两种化学药品之浓度,制造者可以使之变亮快而时效短、或变亮慢而时效长。在最大浓度时(典型实验室设定),混合两种反应物产生一系列反应后,制造出最强得光但只持续了几秒而已。
加热荧光棒使之反应地更快更亮但时效更短,反之亦然。借由冷藏后加热荧光棒可以展示此性质。
化学原理
荧光棒包含两种化学成分及荧光染料。塑胶管中的化学药品为荧光染料及草酸苯酯衍生物的混合物。玻璃管内的是浓度约35%的双氧水。混合草酸二 苯酯及双氧水会导致化学反应:酯类被氧化,产生两个苯酚分子和一分子的过氧化酯(二氧杂环丁二酮),过氧化酯接着自发分解为二氧化碳,并释放出能量使染料成为激发态,受激发的染料回到基态的过程会借由放光子释出能量,此光的波长(影响颜色)则取决于该染料之结构。
荧光剂
- 9,10-二苯(基)蒽 (DPA),发蓝色光
- 1-氯-9,10-二苯基蒽和2-氯-9,10-二苯基蒽,发蓝绿色光[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9,10-双(苯乙炔基)蒽 (BPEA),发绿色光
- 1-氯-9,10-双(苯乙炔基)蒽,发黄绿色光
- 2-氯-9,10-双(苯乙炔基)蒽,发绿色光
- 1,8-二氯-9,10-双(苯乙炔基)蒽,发黄色光
- 5,6,11,12-四苯基萘并萘(红萤烯),发橙红色光
- 罗丹明B,发红色光
- 5,12-双(苯乙炔基)芘,发橙色光
- 曙红Y(伊红-Y),发橙黄色光
- 羟甲香豆素,发蓝色光
-
红萤烯(5,6,11,12-四苯基萘)
注意事项
近来随着荧光棒的广泛使用,其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关注。因荧光棒成分多含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具有低毒性。若发生泄漏,被人体误吸或触碰,可能会造成恶心、头晕、麻痹、昏迷等现象。同时也有些人担心荧光棒具有放射性。
但一些专家解释因荧光液被聚乙烯(塑料)包装,只要使用方法正确就不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不将荧光棒过度弯折,或用刀切割,针刺等就不会造成液体泄漏。
至于放射性,专家解释荧光棒所发出的光是靠化学反应刺激染料发出的光,而非由放射线激发染料发出的光,对人体无伤害。而β灯的发光原理与放射性物质衰变有关,具有一定放射性。
除了安全问题,荧光棒因含有毒化学物,难以重用或回收;而其外包装也为不可重用或回收的塑料。因此,节假日后常出现大量丢弃的荧光棒,造成环保灾难。
内部极度的细碎玻璃造成的刺穿效果也是一般塑胶手套无法防御的,所以对于不小心用破的荧光棒,很难进行漏液与材料的分离与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