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朋克

音乐类型和科幻题材

蒸汽朋克(英语:Steampunk)是一种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科幻题材,显著特征为故事都设定于一个蒸汽科技达到巅峰的架空世界。这类故事对距今已较遥远的工业革命时代的科技进行了极大的夸张,创建出一个与当今或未来科技文明都不同的、依赖于简单机械装置的科技世界。

美国作家G·D·法尔克森英语G. D. Falksen的蒸汽朋克风格肖像

蒸汽朋克多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将蒸汽的力量无限扩大,虚拟出一个蒸汽科技至上的时代。这种文化应该起源于蒸汽革命之后,人们对于科技的力量—“蒸汽”的神话化,它假设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物发展到极致的人类文明时期。以蒸汽动力为主的重型钢铁机具做为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主要动力,并依此发明出各种交通飞行或科学上的成就。例如利用蒸汽为动力的飞行船蒸汽火车以及特殊交通工具。“蒸汽朋克”一词出现于20世纪下半叶,但从今天的观点来看,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所产生的许多科幻小说作品都可以归入该类别。当年人们的创作多是推崇科技的力量,而今天人们创作这类故事则多是以对早期科技文化的怀旧与复古风格为目的。蒸汽朋克的怀旧风格与崇尚未来科技的时尚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蒸汽朋克虚构幻想的时间和空间,与超越现实的特定背景,也深深影响其他人文领域的创作,因为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较早,这种潮流早已流行过,如朱尔·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和《环游世界八十天》,就是蒸汽朋克的代表性作品。这一潮流在东方的传播则明显较晚,并且主要在日本风行,如在宫崎骏的动画《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以及大友克洋的动画《蒸汽男孩》等作品中有所体现。

历史

蒸汽朋克受19世纪科幻浪漫主义(例: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士玛丽·雪莱)影响并经常采用这个风格。[1]

 
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插画

20世纪初

许多蒸汽朋克的作品诞生在蒸汽朋克这一词出现之前。该类型的电影最早有弗里茨·朗的电影《大都会》,重要的蒸汽朋克早期代表作之一,代表了蒸汽朋克作为一种新兴风格流派的诞生。马温·皮克的小说Titus Alone英语Titus Alone,预料到了许多蒸汽朋克的隐喻。[2]雷梅迪奥斯·瓦罗英语Remedios Varo的画作结合了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服饰、幻想和科幻意象。[3]蒸汽朋克作为主流表现最早是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剧《The Wild Wild West英语The Wild Wild West》,电影《飙风战警》(Wild Wild West)就是受该剧启发而制作。[1][4]迈克尔·摩考克英语Michael Moorcock的《A Nomad of the Time Streams英语A Nomad of the Time Streams》三部曲也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作品。[5]另外,《妙想天开》也是早期对蒸汽朋克风格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电影。[6][7]

“蒸汽朋克”一词的起源

虽然许多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版的作品目前认定对这种风格有着重大影响,但“蒸汽朋克”这一词作为赛博朋克的变体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科幻小说作家K·W·杰特英语K. W. Jeter创造,他试图与提姆·鲍尔斯英语Tim Powers詹姆斯·布莱洛克英语James Blaylock对他们和自己的作品寻找一个统称,作品的时空背景都设定于19世纪(多为维多利亚时期),并模仿维多利亚时代科幻小说的传统,例如赫伯特·乔治·威尔士的《时间机器》。

蒸汽朋克作品列表

电影

1927年电影《大都会

1965年的电视剧《飙风战警英语The Wild Wild West》以及1999年的电影版,背景设定在美国西部,片中以各种先进的蒸汽动力技术为特色。

1990年电影《回到未来III》,主角爱默·布朗博士被困在了19世纪80年代加利福尼亚,利用蒸汽动力实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包括蒸汽火车时光机。有趣的是,在电影末了,布朗博士把他与克拉拉生的两个儿子分别命名为儒勒 (Jules) 与凡尔纳 (Verne)。

2011年电影《雨果

2012年电影《太极1从零开始》与《太极2英雄崛起》,片中也充满着许多蒸汽朋克风格,像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使用的铁怪物“特洛伊”、陈家沟发明家陈栽秧所制造出的“天威翼”与机器装置等。

2018年电影《移动城市:致命引擎》,电影呈现出与原著相符的浓厚蒸汽朋克风格,展示了英国首都伦敦变身成为装备有蒸汽车轮的“移动机械城堡”,对小型城市展开捕食的壮观场面。

电视

嘉年华大街》在一个具有维多利亚风格的新兴城市,各色神秘生物因逃难而齐聚在此。故事围绕一宗狂欢之夜发生的命案展开。

黑暗元素》除了《圣经》里的典故,《黑暗物质三部曲》还带有浓重的科幻色彩,比如“平行世界”,与物理学的“平行宇宙理论”不谋而合,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机器和发明,带有强烈的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幻风格。

漫画

机械女郎英语Lady Mechanika

电子游戏

They Are Billions》 包含了蒸气庞克元素,特别是游戏中的工作建筑、设施与研发机构。

生化奇兵 无限》(BioShock Infinite)包含了蒸汽朋克元素,特别是在游戏设计的主要地点—浮空城“哥伦比亚”。

冤罪杀机》(Dishonored)设定在一个反乌托邦的蒸汽朋克世界,主角科沃尔·阿塔诺(Corvo Attano)和敌人使用的武器也是蒸汽朋克风格的,但科技是运行在一种名为“鲸油”(Whale Oil)的虚构易变物质上。

毁灭战狱》(Damnation)背景设在20世纪初的美国,但因为美国内战未曾结束,美国呈分裂割据状态。其中所呈现的武器及科技都是蒸气庞克风格。

教团1886》(The Order: 1886)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架空历史上的伦敦,在工业革命时期发明家们创造出许多超越时代的科技,含有蒸汽朋克风格。

《蒸汽幻想》

冰封庞克》(Frostpunk)城市围绕着核心蒸汽核心建造而成,玩家需平衡煤炭、木材、钢铁、食品生产,在逐渐恶化的寒冬中维持城市中市民的秩序与信心,以城市发展与生存为主轴,体验人性在面临灾难时道德的底线。

樱花大战》(サクラ大戦)系列中的灵子甲胄、飞行船等。

英雄联盟》(League of Legends)中皮尔特沃夫与佐恩的城市风格都包含了蒸气庞克的元素。

愤怒鸟英雄传》(angry birds epic)也有含了部分蒸气庞克的元素。

苍空骑士~飞向CODA~》(Solatorobo それからCODAへ)

跑跑卡丁车》 (CrazyRacing KartRider)深海之城主题含部分蒸气庞克元素

拂晓的拾荒团

刺客教条:枭雄》(Assassin's Creed Syndicate) 游戏设定于工业革命时的伦敦并有大量蒸气齿轮的要素

《钢铁帝国》(Steel Empire)横向弹幕射击游戏

《Progear之岚》(Progear)CAVE制作的横向弹幕射击游戏

原神》的水之国度枫丹的发明和国民的穿着都充满蒸气庞克的风格。

动画

机巧少女不会受伤

哈尔的移动城堡

蒸汽男孩

天空之城

最后流亡

时钟机关之星

快杰蒸气侦探团

甲铁城的卡巴内利

Princess Principal

∀高达

爱x死x机器人》(第八集-Good Hunting)

Levius列比乌斯

瓦尼塔斯的手札

奥术

艺术、时尚与设计

蒸汽朋克的设计强调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平衡[8],就像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

文学

1981年的教育书籍《Elementary BASIC - Learning to Program Your Computer in BASIC with Sherlock Holmes》是第一个把查理斯·巴贝奇分析机作为故事进行描写的作品。书本针对程式设计学生,描述了福尔摩斯在调查过程中利用分析机,并提供程式清单进行简单的资料处理。

社会文化

 
在嘉年华中的蒸汽朋克夫妇

由于蒸汽朋克的普及,日益扩大的趋势使蒸汽朋克成为了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9]一些爱好者们采用蒸汽朋克美学,[10]涉及时尚、家居装饰、音乐和电影等方面。这可能被描述为新维多利亚风格英语Neo-Victorian,一种将维多利亚时代的审美原则和现代鉴赏力和技术相结合的风格。[6]

有些人提出了一个蒸汽朋克理念,有着庞克的反叛特征,但这是对历史的反叛,改变历史的走向,通常能带动起乐观情绪,主题上也积极向上。[11]

蒸汽朋克时尚没有特定准则,但往往将维多利亚时代风格和现代风格融合在一起。其中可能包括礼服、紧身胸衣衬裙巴斯尔裙衬背心、大衣、大礼帽鞋罩英语Spats (footwear)或军装。蒸汽朋克服饰通常带有工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配饰:齿轮钟表遮阳伞护目镜镭射枪压力表等。现代设备如手机、音乐播放机等也可以将外观改造成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蒸汽朋克时尚形势已影响到主流高级时装、洛丽塔时尚贵族风格英语Aristocrat (fashion)、新维多利亚风格和浪漫主义哥特亚文化。[6][12]

参考

  1. ^ 1.0 1.1 (英文)Strickland, Jonathan. Famous Steampunk Works. HowStuffWorks. [2008-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 
  2. ^ Daniel, Lucy. Defining Moments in Books: The Greatest Books, Writers, Characters, Passages and Events that Shook the Literary World. US: Cassell Illustrated. 2007: 439. ISBN 1-84403-605-7. 
  3. ^ (英文)Kaplan, Janet. Remedios Varo: Unexpected Journeys. Abbeville Press. 2010. ISBN 0-7892-0627-7. 
  4. ^ (英文)Grossman, Lev. Steampunk: Reclaiming Tech for the Masses. 时代杂志. 2009-12-14 [2009-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9). 
  5. ^ (英文)Bebergal, Peter. The age of steampunk. The Boston Globe. 2007-08-26 [200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5). 
  6. ^ 6.0 6.1 6.2 (英文)La Ferla, Ruth. Steampunk Moves Between 2 Worlds. New York Times. 2008-05-08 [2010-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7. ^ (英文)Braiker, Brian. Steampunking Technology: A subculture hand-tools today's gadgets with Victorian style. Newsweek. 2007-10-31 [2010-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4). 
  8. ^ (英文)Casey, Eileen. Steampunk Art And Design Exhibits In The Hamptons. Hamptons Online. 2008-08-01 [2012-03-06]. 
  9. ^ (英文)Kaye, Marco. Mom, Dad, I'm Into Steampunk. 2008-07-25 [2008-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4). 
  10. ^ (英文)Rauchfuss, Marcus. 蒸汽龐克美學. 2008-07-01 [2010-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31). 
  11. ^ Swerlick, Andrew. Technology Gets Steampunk'd. 2007-05-11 [2008-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9). 
  12. ^ (英文)Rowe, Andrew Ross. What Is Steampunk? A Subculture Infiltrating Films, Music, Fashion, More. MTV. 2008-09-29 [2008-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