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湾雨水排放隧道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英语:Tsuen Wan Drainage Tunnel)位于香港新界荃湾区地底,全长5.1公里。荃湾雨水排放隧道于2007年12月动工,耗资15亿港元,于2013年3月28日启用。荃湾雨水排放隧道的流量为香港雨水排放隧道中最高。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位于油柑头的出口(2024年2月)

结构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的直径为6.5米,全长5.1公里,设有3个分别位于和宜合老围曹公潭的进水口,收集从荃湾葵涌半山截流得来的雨水,再经由油柑头排水口排出大海。

历史

荃湾和葵涌经过过数十年迅速的都市化发展后,部分以前属于乡郊的地区至今已经楼宇林立,道路延绵,以致于下雨时,地面径流大量增加。然而,荃湾及葵涌区雨水排放系统大多数于数十年前兴建,根据当时的流量要求和标准所建造,未能够跟随各区的发展速度而提升水平,导致香港市区在雨水排放系统处理地面径流上的能力不充足,抵抗洪水能力减低。

1995年,渠务署对香港受到水浸威胁的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全面性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其中对荃湾、葵涌和青衣的雨水排放系统作出了全面性评估。1997年年底,初步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完成,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上游集水区的地形和幅员广阔的关系,在暴雨期间,上游集水区往往在短时间将地面上的雨水积聚成大量的地面径流,径流流入地势比较低的荃湾和葵涌,使到两处的雨水排放系统不胜负荷。此外,每当遇上暴雨,葵芳上葵涌的一段葵涌道,以及青山公路荃湾路德士古道北围绕的地区就会出现水浸。大量急湍的径流由山上泻下,除了扰乱交通运输秩序,造成财物损失外,更可能引致人命伤亡。可行性研究建议,建造一条荃湾雨水排放隧道。

2002年10月,渠务署委托了顾问公司进行了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建造工程的勘测性研究,以复核雨水排放整体计划初步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建议,并且进行了荃湾雨水排放隧道的初步设计和勘测工作。勘测顾问研究完成后,确定相关工程在技术上为可行。勘测研究同时完成了对相关工程的土地勘测、环境影响评估、初步设计及实体水力模拟测试(由英国BHR Group Limited、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分别对各收水口及出水口进行实体水力模型测试)等各项事务。

2007年12月,渠务署投资15亿港元兴建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并由前田-中铁-水利联营承建。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于2013年3月28日由发展局常任秘书长(工务)韦志成渠务署署长陈志超荃湾区议会主席陈耀星葵青区议会副主席罗竞成荃湾乡事委员会主席锺伟平共同主持启用典礼。

效率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主要依靠3个进水口在荃湾及葵涌半山将雨水截流,再经由油柑头排水口排出大海,以减轻荃湾区现时主要依靠地下渠排水的负担,同时加强了荃湾及葵涌的洪水处理能力,减少区内因为暴雨而导致的水浸情况。荃湾雨水排放隧道的最高流量为每秒220立方米,即是可以于11秒时间填满一座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标准游泳池水量,是香港雨水排放隧道中最高,可以抵御200年一遇的暴雨。为避免影响生态环境及保持山上河道的水流量,隧道只会于黄色暴雨警告或以上的信号生效时运作[1][2][3][4][5][6]

相关参见

参考注释

  1. ^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启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3年3月29日
  2. ^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启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星岛日报》 2013年3月28日
  3. ^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启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政府新闻网 2013年3月28日
  4. ^ 荃灣雨水排放隧道啟用 抵禦50年一遇暴雨. [201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2). 
  5. ^ 荃湾雨水隧道启用 减水浸风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苹果日报》 2013年3月29日
  6. ^ 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启用(附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闻公报》 2013年3月28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