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默测定光速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19年11月27日) |
罗默测定光速指的是丹麦天文学者奥勒·罗默于1676年从测量实验发现光波以有限速度传播。罗默那时就职于巴黎天文台。
罗默估计,传播等同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直径的距离,光波需要大约22分钟时间,这大约等于220,000千米每秒(140,000英里每秒),比实际数值低了26%。这可能是因为木星的轨道根数的错误造成的误差,使罗默认为木星比实际更接近太阳。罗默怎样计算出这数值,详尽细节可惜已不存在。
在那年代,罗默的理论颇具争议性,他无法让那时在巴黎天文台担任主任的乔瓦尼·卡西尼完全接受他的理论。但是,他的理论很快地赢得了像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艾萨克·牛顿等等许多自然哲学者的支持。后来,于1729年,英国天文学者詹姆斯·布拉德雷对于恒星视差的解释,确认了罗默的观测结果的正确性。
木卫一蚀
伽利略·伽利莱于1610年1月发现的四个木星卫星中,木卫一最靠近木星。罗默与卡西尼称它为“木星的第一颗卫星”。木卫一每42½小时绕木星公转一次,它的轨道平面与木星绕太阳的轨道平面非常接近,因此,它一部分轨道是在太阳照射木星的阴影里,每一次公转都会出现行星掩星,称此现象为“木卫一蚀”。
太阳(点A)照射于木星(点B)会产生阴影(范围从木卫一轨道的点C至点D)。从地球观察,当木卫一蚀发生之时(点C),木卫一会突然消失,运行进入木星阴影,称这现象为“消踪”;当木卫一蚀结束之时(点D),木卫一会突然出现,运行离开木星阴影,称这现象为“现踪”。
地球的公转轨道包含了点E、F、G、H、L、K。在任意一次木卫一蚀里,消踪与现踪不能够从地球都观察得到,因为其中一种现象必会被木星掩蔽。在冲日点(点H,地球在太阳与木星连线之间),消踪与现踪都会被木星掩蔽。在地球位置点L、K都可以观察到木卫一现踪(点D)。由于点L比点K接近点D,光波需要更多传播时间才能抵达点K。类似地,在地球位置点F、G都可以观察到木卫一消踪(点C)。由于点G比点F接近点C,光波需要较少传播时间才能抵达点G。
在冲日点之后大约有四个月,可以观察到木卫一从木星阴影现踪(从点L至点K);在冲日点之前大约有四个月,可以观察到木卫一消踪进入木星阴影(从点F至点G)。在合日点(点E,太阳在地球与木星连线之间)前后,大约有五至六个月无法观察到木卫一蚀,因为木星离太阳很近。甚至在冲日点前后几个月,从地球表面有些地点,都有可能无法观察到整个木卫一蚀过程──对于某些地点,木卫一蚀可能会发生于日间,或者当木卫一蚀发生时,木星正好低于地平线,被地球本身遮蔽。
天文观察
由于1728年哥本哈根大火(Copenhagen Fire of 1728),罗默的单本论文大部分都被摧毁,硕果仅存的是一篇手稿,内中有约60笔从1668年至1678年观察木卫一蚀的数据资料。[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内中纪载了在分别在两个冲日点1672年3月2日、1673年4月2日两边的两组观察数据。在一封于1677年9月30日写给惠更斯的信里,罗默表示,这些从1671年至73年的观察数据是运算的主要依据。[2]
存留下来的手稿是在最后一笔天文观察纪录(日期为1月6日)之后,才撰写完成,因此是在罗默写信给惠更斯之后。罗默似乎在搜集关于伽利略卫星的被掩蔽数据,并且纪录于一本备忘录里。这或许是因为他正准备于1681年返回丹麦。这手稿也纪录了在冲日点1676年7月8日两边的观察数据,这是罗默发表结果的依据。
初步报告
1676年8月22日,[注 1]卡西尼向巴黎的皇家科学院宣布,他将会改变他计算木卫一蚀所使用的方法。他可能也表示出原因:[注 2]
这第二个不等式似乎是因为光波需要一段时间从卫星传播至我们;光波似乎需要10至11分钟来传播等同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半径的距离。[3]
最为关键地,卡西尼预测,1676年11月16日的木卫一蚀的现踪时间会比先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早10分钟。虽然并没有任何关于木卫一蚀11月16日现踪,只有11月9日现踪的观察数据纪录,罗默用这证据于11月22日解释他的新算法给皇家科学院的学者。[4]
皇家科学院的原本会议纪录已不存在,但是罗默发表纪录已被刊登于12月7日《学者期刊》(Journal des sçavans)的新闻报告。[5][6]这篇报告又被翻译与发表在1677年7月25日的《自然科学会报》。[7]
罗默的推理
数量级分析
罗默用数量级分析演示,光波传播地球直径距离所需时间超小于一秒钟,这速度极为快捷。点L是木星的第二方照(quadrature),从点L(地球位置)观察,木星与太阳的夹角为90°。[注 3]罗默假定观察者会在点L看到现踪,而且42½小时之后还会紧接地看到下一次现踪。在这42½小时,地球已经运行离开木星更远,差距为距离LK,根据罗默,这距离是地球直径的210倍。[注 4]假若光波传播速度为1地球直径每秒,则需要3½分钟传播距离LK。假若木卫一绕木星公转的周期等于在点L现踪与在点K现踪的时间间隔,这数值应该比旧星历表数值慢3½分钟。
罗默又应用同样逻辑来处理地球位于第一方照(点G)附近观察到的消踪数据,在点G附近,地球的运行方样主要是面向木星。在点F消踪与在点G消踪的时间间隔应该比木卫一绕木星公转的周期(旧星历表数值)快3½分钟。因此,第一方照与第二方照之间测量数值的差额应为7分钟。但是,从天文实验数据并没有发现有任何可分辨的差别。因此,罗默断言,光速应该超大于1地球直径每秒。[5][6]
累积效应
罗默猜想,假若常期不停测量,有限光速所造成的任何效应应会越变越大,他发表给皇家科学院的就是这种累积效应。罗默从1672年春天起观察获得的数据,可以显示出这效应。
1672年3月2日,地球位于冲日点H。最初两次现踪观察数据的日期分别为3月7日(时间07:58:25)、3月14日(时间09:52:30)。在这两次观察之间,木卫一完成了4个公转,轨道周期平均为42小时 28分31¼秒。
在这一系列的观察数据里,最后一次现踪数据的日期为4月29日(时间10:30:06)。至此为止,木卫一已完成了30个公转,轨道周期平均为42小时 29分3秒。两者之间的差额似乎很微小,只有32秒,但这意味着4月29日的现踪时间比旧星历表数值慢了15分钟。唯一别种解释就是3月7日、3月14日的观察数据有误差2分钟。
预测
罗默从未发表关于他的计算光波传播速度的正式论述,这可能是因为卡西尼与让·皮卡(Jean Picard)反对他的点子。[注 5]但是,从他发表于《学者期刊》的新闻报告和卡西尼的1676年8月22日宣布,可以推理出这计算方法的大概内涵。
卡西尼宣布新星历表数值将会
包括在内,由于地球轨道偏心率所引起的日长不等、太阳的实际运动、木星的偏心运动(由于木星轨道偏心率所引起的不等)、新发现的不等(由于光波传播的有限速度)。[3]
因此,卡西尼与罗默似乎是用圆形轨道近似来计算每一个蚀的时间,然后接连做三次修正来估算在巴黎观察到蚀的时间。
卡西尼列出的三种不等(或不规则)并不是那时只知道的几种不等,但这三种不等都可以计算与修正。木卫一的轨道也有点不规则,因为与木卫二、木卫三之间的轨道共振,但是经过一个世纪,这现象仍旧没有被完全解释清楚。卡西尼与同事天文学者只能够周期性的修正木卫一蚀表,纳入计算木卫一的不规则轨道。最合理的修正时间是在冲日点,在这点,木星最接近地球,最容易被观察。
大约于1676年7月8日左右,地球又运行至冲日点。在罗默的备忘录里,在这日子与卡西尼宣布的日子之间,列有两笔现踪的观察纪录,即8月7日(时间09:44:50)、8月14日(时间11:45:55)。[8]有了这些数据,知道木卫一的轨道周期,卡西尼就可以计算稍后四至五个月的木卫一蚀发生时间。
实施罗默修正的下一个步骤,对于每次木卫一蚀,必须分别计算地球与木星在其各自轨道里的运行位置。当制备新的天文学星历仪的行星位置表时,这种坐标变换是很平常的工作;这等于找到每次可观察到的木卫一蚀的点L(或点K)位置。
最后,地球与木星之间距离可用标准三角公式计算,特别是用余弦定理──知道三角形的两个边(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太阳与木星之间距离)与一个角(地球与木星对于顶点太阳的夹角),就可以计算出地球与木星之间距离。在那时代,天文学者并不清楚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只能假定为固定值a,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计算出太阳与木星之间距离对于固定值a的倍数。
这模型只存留一个可变参数:光波传播固定值a(地球轨道半径)所需时间。从1671年至1673年,罗默大约有三十笔木卫一蚀观察数据。他用这些数据计算出最佳拟合为11分钟。采用这数值,与1676年8月相比较,他计算出1676年11月光波从木星传播到地球所需要的额外时间为10分钟。
纪念
注释
- ^ 有些文献错误认为宣布的那一年是在1685年或甚至1684的。Bobis and Lequeux (2008)已令人信服地演示出正确宣布日期为1676年8月22日。宣布者为卡西尼,而不是罗默。
- ^ 原本皇家科学院会议纪录已流失。引述是从一本拉丁文未被发表的手稿,储存于巴黎天文台图书馆,可能是由天文学者约瑟夫-尼古拉斯·德利尔在1738年之前撰写。请参阅Bobis and Lequeux (2008),这本书内有这手稿的摹写。
- ^ 虽然新闻报告没有明显指出,选择方照点L并不是偶然。在这点附近,地球的运行方向主要是背向木星,因此,对于光波传播时间,预期会观察到最大效应。
- ^ 罗默估计的210倍比实际倍数低很多,实际倍数平均为322倍。罗默似乎认为木星比实际更接近太阳。
- ^ 皇家科学院曾经指示罗默与他的同事共同发表一篇论文。
参考来源
- 引用
- ^ Meyer 1915
- ^ Rømer 1677
- ^ 3.0 3.1 Bobis & Lequeux 2008
- ^ Teuber 2004
- ^ 5.0 5.1 Démonstration touchant le mouvement de la lumière trouvé par M. Römer de l’Académie Royale des Sciences (PDF), Journal des Sçavans, 1676: 233–36 [2013-07-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1)
- ^ 6.0 6.1 van Helden, Albert. Roemer's Speed of Light.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1983-06, 14 (2). Bibcode:1983JHA....14..137V. ISSN 0021-8286. doi:10.1177/002182868301400206 (英语).
- ^ A demonstration concerning the motion of light, communicated from Paris, in the journal des scavans, and here made English.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677-06-25, 12 (136) [2022-06-13]. Bibcode:1677RSPT...12..893.. ISSN 0261-0523. doi:10.1098/rstl.1677.0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英语).
- ^ Saito 2005
- ^ 光速羅默發現 首次測定光速340周年. [201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9).
- 文献
- Bobis, Laurence; Lequeux, James, Cassini, Rømer and the velocity of light (PDF), J. Astron. Hist. Heritage, 2008, 11 (2): 97–1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7-17)
- Bradley, James, Account of a new discovered Motion of the Fix'd Star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729, 35: 637–60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5)
- Roemer and the First Determination of the Velocity of Light (1676). Isis. 1940-04, 31 (2) [2022-06-14]. ISSN 0021-1753. doi:10.1086/3475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0) (英语).
- Daukantas, Patricia, Ole Rømer and the Speed of Light, Optics & Photonics News, July 2009: 42–47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0)
- French, A. P., Roemer: a cautionary tale, Roche, John (编), Physicists look back: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physics, CRC Press: 120–23, 1990, ISBN 0-85274-001-8
- Godin, Louis; Fontenelle, Bernard de (编), Mémoires de l'Académie royale des sciences depuis 1666 jusqu'en 1699, Paris: Compagnie des libraires: 112–15, 140–41, 1729–34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法文)
- Huygens, Christiaan, Lettre Nº 2103, Bosscha, J. (编), Œuvres complètes de Christiaan Huygens (1888–1950). Tome VIII: Correspondance 1676–1684,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30–31, 16 September 1677 (1899)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3) (拉丁文)
- Huygens, Christiaan, Lettre Nº 2105, Bosscha, J. (编), Œuvres complètes de Christiaan Huygens (1888–1950). Tome VIII: Correspondance 1676–1684,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36–37, 14 October 1677 (1899)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9) (法文)
- Huygens, Christiaan. Traité de la lumière, où sont expliquées les causes de ce qui luy arrive dans la réflexion, et dans la réfraction, et particulièrement dans l'étrange réfraction du cristal d'Islande: Avec un discours de la cause de la pesanteur. Pierre van der Aa. 1690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法语).
- Meyer, Kirstine, Om Ole Rømers Opdagelse af Lysets Tøven, Det Kongelige Danske Videnskabernes Selskabs Skrifter, 7. Række, naturvidenskabelig og mathematisk Afdeling, 1915, XII: 3 (丹麦文)
- Newton, Isaac, Book II, Prop. XI, Opticks, London: Sam. Smith. and Benj. Walford, 1704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5)
- Rømer, Ole, Lettre Nº 2104, Bosscha, J. (编), Œuvres complètes de Christiaan Huygens (1888–1950). Tome VIII: Correspondance 1676–1684,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32–35, 30 September 1677 (1899)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9) (拉丁文)
- Saito, Yoshio, A Discussion of Roemer's Discovery concerning the Speed of Light, AAPPS Bulletin, 2005, 15 (3): 9–17
- Shea, James H. Ole Ro/mer, the speed of light, the apparent period of Io, the Doppler effect, and the dynamics of Earth and Jupiter.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98-07, 66 (7) [2022-06-14]. Bibcode:1998AmJPh..66..561S. ISSN 0002-9505. doi:10.1119/1.19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英语).
- Teuber, Jan, Ole Rømer og den bevægede Jord - en dansk førsteplads?, Friedrichsen, Per; Henningsen, Ole; Olsen, Olaf; Thykier, Claus; Tortzen, Chr. Gorm (编), Ole Rømer - videnskabsmand og samfundstjener, Copenhagen: Gads Forlag: 218, 2004, ISBN 87-12-04139-4 (丹麦文)
- Wróblewski, Andrzej. de Mora Luminis: A spectacle in two acts with a prologue and an epilogu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1985-07, 53 (7) [2022-06-14]. Bibcode:1985AmJPh..53..620W. ISSN 0002-9505. doi:10.1119/1.142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30)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