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复国运动

百济复国运动,是660年,百济被新罗和唐朝的联军灭亡后,百济遗民反抗唐朝统治的复国运动,其结果是新罗国利用百济的反唐斗争,兼并了其领土。

660年,唐与新罗联合征服百济后,唐将百济故土划分为熊津(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马韩(今韩国全罗北道益山)、东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德安(今韩国忠清南道论山市恩津面)、金涟(不详)五个都督府。据《资治通鉴》记载,百济名将黑齿常之因不满唐朝占领军的暴虐而起兵反抗。他以任存山(位于今韩国全州)为根据地抵档住苏定方派出去的征讨军,之后他转入反攻,一举攻占原百济的200余城,导致苏定方因无法扑灭反抗而被召回。[1]此后,黑齿常之与扶余福信拥立自倭国返回的王子扶余丰为百济统治者。 但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八月二日,大置酒劳将土{士},王与定方及诸将,坐于堂上,坐义慈及子隆于堂下,或使义慈行酒,百济佐平等群臣莫不呜咽流涕。是日捕斩毛尺。毛尺本新罗人,亡入百济,与大耶城黔日同谋陷城,故斩之。又捉黔日,数曰:"汝在大耶城,与毛尺谋,引百济之兵,烧亡仓库,令一城乏食致败,罪一也。逼杀品释夫妻,罪二也。与百济来攻本国,罪三也。"以□{四}支解,投其尸于江水。【百济□{余}贼□{据}南岑贞岘城,又佐平正武聚众庄豆尸原岳,抄掠唐罗人。二十六日,攻任存大栅,兵多地崄,不能克,但攻破小栅。九月三日,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人,留镇泗沘城,王子仁泰与沙 日原级 吉那,以兵七千副之。定方以百济王及王族臣寮九十三人,百姓一万二千人,自泗沘乘舡回唐。金仁问与沙 儒敦大奈麻中知等偕行。】二十三日,百济余贼{兵}入泗沘,谋掠生降人,留守仁愿出唐罗人,击走之。贼退上泗沘南岭,竖四五栅,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济人叛而应者二十余城】。唐皇帝遣左卫中郞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传诏,文度面东立,大王面西立。锡命后,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从者摄位毕事。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诸军攻 礼城。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济二十余城震惧,皆降】。三十日,攻泗沘南岭军栅,斩首一千五百人。 ———《三国史记》五卷·新罗本纪五·太宗武烈王零七年

七年,十三日,义慈率左右,夜遁走,保熊津城,义慈子隆与大佐平千福等,出降。十八日,义慈率太子及熊津方领军等,自熊津城来降。王闻义慈降,二十九日,自今突城至所夫里城,遣弟监天福,露布于大唐。【八月二日,百济余贼据南岑、贞岘城,又佐平正武聚众庄豆尸原岳,抄掠唐罗人。二十六日,攻任存大栅,兵多地崄,不能克,但攻破小栅。九月三日,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人,留镇泗沘城,王子仁泰与沙餐日原、级餐吉那,以兵七千副之。】二十三日,百济余贼兵入泗沘,谋掠生降人,留守仁愿出唐罗人,击走之。贼退上泗沘南岭,竖四五栅,屯聚伺隙,抄掠城邑,【百济人叛而应者二十余城。】唐皇帝遣左卫中郞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二十八日,至三年山城,传诏,文度面东立,大王面西立。锡命后,文度欲以宣物授王,忽疾作便死。从者摄位毕事。十月九日,王率太子及诸军攻尔礼城。十八日,取其城置官守,【百济二十余城震惧,皆降。】三十日,攻泗沘南岭军栅,斩首一千五百人。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五·太宗王上

初,百济自扶余璋与高句丽连和,屡侵伐封场。我遣使入朝求救,相望于路。【及苏定方既平百济军回,余众又叛】。王与镇守使刘仁愿、刘仁轨等,经略数年,渐平之。高宗诏:扶余隆归,抚余众及令与我和好。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六·文武王上

先是、百济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自苏定方军回后】、【鸠集亡散】、各据险以应福信、至是率其众降。仁轨谕以恩信、令自领子弟以取任存城、又欲分兵助之。———《旧唐书》卷八十四/列传三十四/刘仁轨传

《三国史记》载,八月二十六日,派遣军队攻任存大栅,兵多地崄,不能克,但攻破小栅。九月三日启程回唐献俘。之间相隔时间很短,才几天,遂复200余城不可能在这段时间发生。一开始叛乱规模其实并不大。十万唐军都回国,只派刘仁愿一万兵和七千新罗兵留守百济,大规模叛乱是大军回国后的事

在唐大军回国前《三国史记》没有提到其他大小战事和叛军复200城的任何记载,但唐军一走,叛乱就漫延开来了,响应的城有20余城也提到了,战事也有详细记载

两国史书也可印证,《旧唐书》刘仁轨传,“黑齿常之自苏定方军回后、鸠集亡散、各据险以应福信”,《三国史记》记载也是“及苏定方既平百济军回,余众又叛”,等苏定方走后才敢反叛,《三国史记》载,八月二十六日,派遣军队攻任存大栅,兵多地崄,不能克,但攻破小栅。九月三日启程回唐献俘。之间相隔时间很短,才几天,遂复200余城不可能在这段时间发生。一开始叛乱规模其实并不大。十万唐军都回国,只派刘仁愿一万兵和七千新罗兵留守百济,大规模叛乱是大军回国后的事 这可以确定的是。并不是苏定方本人指挥,而是派遣军队攻任存大栅,兵多地崄,不能克,但攻破小栅,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朝将领刘仁轨在白江口战役中彻底击溃倭国和百济水军,再次平定百济,并遣使招安黑齿常之。黑齿常之不得已再次归降唐朝。刘仁轨命其反攻任存山。黑齿常之遂反戈击破任存山,完成了唐军对百济的征服

663年,百济遗民联合倭对唐再次发动进攻。唐朝将领刘仁轨白江口战役中击溃倭国和百济水军,再次征服百济。

686年,在新罗与唐朝的战争后,新罗军攻占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包括百济国在内的全部领土,百济复国运动结束。735年,唐朝最终承认了新罗对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领土的控制。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资治通鉴》卷 201: 定方絷其王及太子,纵兵劫掠,壮者多死。常之惧,与左右十馀人遁归本部,收集亡散,保任存山,结栅以自固,旬月间归附者三万馀人。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战,唐兵不利;常之复取二百馀城,定方不能克而还。
  • 新唐书·地理志》
  • 资治通鉴
  •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
  • 《三国史记》明确交待任存山之战过程,不存在所谓的《资治通鉴》卷201:定方絷其王及太子,纵兵劫掠,壮者多死。常之惧,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战,唐兵不利;常之复取二百余城,定方不能克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