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攻势
百日攻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由协约国所发动的一系列攻势。1918年8月8日,协约国在法国亚眠发动亚眠战役,标志着百日攻势的开始;在往后的三个月内,协约国又多次在西方战线上对同盟国防线实施了一系列攻势,成功将德军逐出法国,并迫使其一路撤退至兴登堡防线内。11月11日,同盟国军队无力再战,被迫投降,双方在法国北部城市贡比涅附近的森林中签署了《康边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百日攻势”这个词汇指的是协约国军队自亚眠战役后所实施的一系列快速推进作战的总称,而不是一场特定的战役或一场统一的作战攻势。
百日攻势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的一部分 | |||||||
1918年下半年同盟国占领的领土范围 | |||||||
| |||||||
参战方 | |||||||
法兰西共和国 美利坚合众国 比利时王国 意大利王国[1][2] 葡萄牙共和国 暹罗王国 |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费迪南·福煦 菲利普·贝当 保罗·迈斯特 埃米尔·法约勒 爱德华·卡施泰尔诺 道格拉斯·黑格 约翰·潘兴 阿尔贝一世 |
保罗·冯·兴登堡 埃里希·鲁登道夫 威廉·格勒纳 马克斯·加尔维茨 鲁普雷希特王储 威廉皇储 马克斯·冯·伯恩 阿尔布雷希特公爵 | ||||||
兵力 | |||||||
1918年11月11日兵力:[3] 约2,559,000 约1,900,000 约1,900,000[4] 约190,000 |
1918年11月11日兵力:[3] 约3,562,000 | ||||||
伤亡与损失 | |||||||
7月18日-11月11日: 1,070,000人[5] 531,000人 412,000人 127,000人 |
7月18日-11月11日: 1,172,075人[5] ~100,000+人死亡 685,733 人受伤 386,342人被俘 6,700门大炮 详细情况 2,500人阵亡 5,000人被俘 10,000人受伤 |
背景
德意志帝国陆军于1918年3月21日所发动的春季攻势虽然在初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至同年7月时已后继无力。德军成功推进至马恩河沿线,却始终无法获取决定性的战略突破。当马恩河-雷姆斯作战行动于7月间告终时,协约国最高指挥官费迪南·福煦下令在该地实施一场反击攻势,并引发了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德军意识到其将无法固守防线,遂自马恩河沿线撤往北方。由于这次的胜利,福煦获授“法国元帅”的头衔。
福煦认为让协约国军队转守为攻、回到战略进攻态势的时机已经成熟。大量登陆欧洲的美国远征军(AEF,由约翰·潘兴将军指挥)使协约国军队的士气大振[9]:472。潘兴将军希望其部队能独立负担作战任务。与此同时,英国远征军(BEF)亦获得大量自西奈及巴勒斯坦战役与意大利战线返国的部队以及来自英国本土的后备部队的增援[9]:155。
协约国将领们曾提出多种版本的进攻计划草案,但福煦元帅最终选择了由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元帅所提出的版本;其内容为对索姆河、亚眠东部与1916年索姆河战役战场旧址西南部地区发动攻击,以驱逐威胁亚眠-巴黎铁路的德军部队[9]:472。福煦元帅基于数个理由而选择索姆河地区作为合适的攻势发动地点。首先,皮卡第地区地势宽广平坦,有利于协约国坦克行进;其次,由于部署于索姆河沿线的德意志帝国陆军第2集团军已多次遭澳大利亚军队以其称为“和平渗透”的战术骚扰,故其战斗力相对较弱,协约国军队将可以较小的代价突破该处德军防线。
战斗
在皮卡第的推进
亚眠战役
亚眠战役(与法军自南方共同发动的攻势合称为“蒙迪迪耶战役”)于1918年8月8日爆发;协约国的兵力包含由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与法国等多国部队共同组成10个师的部队与逾500辆坦克支援[9]:497。协约国透过精心的计划与准备成功奇袭了德军[10]:20,95[11]。该次攻势由英国陆军第四集团军领导,突破了德军防线;坦克部队则对其后方阵地发动攻击,造成德军士兵的恐慌与困惑。至该日结束时,协约国军队已在索姆河南方的德军战线上造成一处宽24公里的空隙[12],并俘获了17,000名德军战俘与330门火炮。据估计,德军共损失了30,000名兵力,而协约国军队方面则仅有6,500人阵亡、受伤与失踪。德军内部士气的崩溃使德军指挥官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将该日称为“德军最黑暗的一天”[10]:20,95。
此后协约国又继续向前推进了三天,但均未能再获得如8月8日的奇袭那样出色的战果,主要原因是其推进过于迅速,使后方的火炮与补给线无法提供前线部队支援[13]。在这三天中,协约国军队向前推进了19公里,但由于德军的增援部队不断抵达,因此多数的战果都发生于首日[14]。8月10日,德军开始自其于3月间发动米夏耶尔作战时所造成的突出部 (军事)中撤离,退回兴登堡防线[15]。
艾莱特河战役
亚眠战役后,由费迪南·福煦元帅率领的协约国联军计划对法国境内的德军防线发动大规模进攻,将各条战线推至比利时的列日汇合。
艾莱特河和其运河连结了瓦兹省和埃纳省,是部分德军所占据的重要阵地。1918年的8月17日至23日,法德双方为争夺该河在拉昂附近河堤的控制权爆发了激烈的战斗。[16]
索姆河
1918年8月15日,福煦元帅要求黑格元帅继续在亚眠的攻势,即便当时该地区的协约国军队已因缺乏炮兵与补给支援以及德军的增援等原因而无力再推进。黑格元帅拒绝了这项要求,并着手计划在阿尔贝发动一波由英国陆军第三集团军主导的新攻势,并于8月21日投入实施[9]:713–4。该次攻势十分成功,部署于宽达55公里正面上的德国第二集团军被迫全线后撤,英军亦于8月22日夺取阿尔贝[17]。在南方,法国陆军第十集团军于8月17日发动了第二次努瓦永战役,随后于8月29日进占努瓦永[17]。8月26日,英国陆军第一集团军通过第二次阿拉斯战役将战线向前推进了11公里。英军于8月29日占领巴波姆。
推进至兴登堡防线
随着同盟国战线的瓦解,德军在撤回兴登堡防线的途中又与协约国军队爆发了数场战役。亚眠战役后部署于亚眠东部地区的英国第四集团军在火炮终于抵达前线并获得弹药补给后,再次向前推进;澳大利亚军队于8月31日夜间横渡索姆河,随后在圣康坦山战役中突破了该地的德军防线[18][19]。
驻扎于英军南部地区的法国陆军第一集团军在萨维-达伦战役中推进至靠近兴登堡防线的圣康坦近郊(9月10日)[20]:128–9;法国第十集团军则在沃克赛永战役中推进至拉昂(9月14日)[20]:125。英国第四集团军则在埃佩伊战役中沿着圣康坦运河向兴登堡防线推进(9月18日)。至9月2日时,德军已被迫撤退至其发动春季攻势的起点。
兴登堡防线战役
福煦计划对法国境内的德国防线发动一系列攻势(有时称为“大攻势”),并透过截断德军部队之间的横向通讯达到一次成功的攻势即可在整条战线上取得战果的目标[10]:205–6。德军主要的防御力量均集中于兴登堡防线上[21]。在福煦的主要攻势发动前,兴登堡防线以西的所有德军突出部与残部均于9月12日的阿夫兰库尔战役与圣米耶战役、埃佩伊战役以及9月27日的北方运河战役中遭到歼灭[10]:217。
大攻势的第一波进攻作战于9月26日由法军与美军共同发动,即默兹-阿戈讷攻势。是次攻势多发生于险峻的地形上,因而导致协约国军队迟至10月17日才得以突破兴登堡防线。两天后,由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所指挥的法兰德斯集团军群(GAF, Army Group Flanders;下辖比利时陆军、英国陆军第二集团军与法国陆军第六集团军)对伊珀尔发动攻击,引发第五次伊珀尔战役。这两场攻势均于初期取得不错的成果,但稍后亦均因补给困难而被迫放缓。
9月29日,协约国发动对兴登堡防线的全面进攻;其中,英国第四集团军(含英军、澳军与美军部队)[22]对圣康坦运河发动攻击,而法国第一集团军则主攻圣康坦周遭的德军防御工事。至10月5日时,协约国已在宽达31公里的正面上突破了兴登堡防线的所有纵深防御[20]:123。
10月8日,英国第一与第三集团军在第二次康布雷战役中突破兴登堡防线[23]。防线的溃败迫使德军指挥部接受战争已然失败的事实。此外,德军士气的瓦解亦促使许多协约国将领与政治领袖相信战争将于1918年内结束;此前,协约国耗费了大量人力与资源规划于1919年实施一场决定性的攻势。
后续行动
整个10月间,德军部队均不断自1914年以来占领的领土上撤退。协约国军的推进使德军不断向法国梅斯至比利时布鲁日的横向铁路一线后退。随着协约国军不断逼近,德意志帝国军队被迫放弃的重装备与补给亦随之增加;这也愈加降低了后者的士气与抵抗能力[25]。
百日攻势对协约国与德国双方均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各地的战斗一直持续至《康边停战协定》11月11日上午11时生效前一刻。加拿大军队二等兵乔治·劳伦斯·普莱斯于停战协定生效前两分钟阵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名阵亡的士兵[26]。
参考资料
- ^ Caracciolo, M. Le truppe italiane in Francia. Mondadori. Milan 1929
- ^ Julien Sapori, Les troupes italiennes en France pendant 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 éditions Anovi, 2008
- ^ 3.0 3.1 Neiberg p. 95
- ^ Also possessed 2,251 artillery pieces on the frontline out of the 3,500 total artillery pieces used by the Americans. Ayers p. 81
- ^ 5.0 5.1 Tucker 2014,第634页.
- ^ Bond 1990, p. 20.
- ^ 7.0 7.1 7.2 Reid 2006, p. 448.
- ^ Statistics of the Military Effort of the British Empire During the Great War 1914–1920, The War Office, p. 356-357.
- ^ 9.0 9.1 9.2 9.3 9.4 Bean. The 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 in France during the Allied Offensive..
- ^ 10.0 10.1 10.2 10.3 Livesay, John Frederick Bligh. Canada's Hundred Days: With the Canadian Corps from Amiens to Mons, Aug. 8 – Nov. 11, 1918. Toronto: Thomas Allen. 1919.
- ^ Christie, Norm M. For King and Empire: The Canadians at Amiens, August 1918. CEF Books. 1999. ISBN 1-896979-20-3.
- ^ Schreiber, Shane B. Shock Army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Canadian Corps in the last 100 days of the Great War. St. Catharines, ON: Vanwell. 2004 [1977]. ISBN 1-55125-096-9.
- ^ Orgill, Douglas. Armoured Onslaught: 8th August 1918. New York: Ballantine. 1972. ISBN 0-345-02608-X.
- ^ Canada's Hundred Days. Canada: Veterans Affairs. 29 July 2004 [25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4).
- ^ Dancocks, Daniel George. Spearhead to Victory: Canada and the Great War. Hurtig. 1987: 294. ISBN 0-88830-310-6.
- ^ (法语) L'offensive des Cent-Jours de 1918, y compris la bataille de l'Ailet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7.0 17.1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 principal events timeline – 1918. [11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7).
- ^ Mont St Quentin – Peronne 31 August – 2 September 1918. [11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July 2008).
- ^ The Second Battles of Arras 1918. 1914–1918. [11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8).
- ^ 20.0 20.1 20.2 Hanotaux. Histoire illustrée de la guerre de 1914.
- ^ Christie, Norm M. The Canadians at Arras and the Drocourt–Queant Line, August–September, 1918. For King and Empire: A Social History and Battlefield Tour. CEF Books. 2005 [1997]. ISBN 1-896979-43-2. OCLC 60369666.
- ^ Blair 2011,第145-148页.
- ^ Christie, Norm M. The Canadians at Cambrai and the Canal du Nord, August–September 1918. For King and Empire: A Social History and Battlefield Tour. CEF Books. 1997. ISBN 1-896979-18-1. OCLC 166099767.
- ^ Leonard P. Ayers, online The War with Germany: a statistical summary (1919) p 105
- ^ Wasserstein, Bernard. Barbarism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Europe in Our Tim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93–96. ISBN 978-0-1987-3074-3.
- ^ Hayes-Fisher, J. The Last Soldiers to Die in World War I. BBC News Magazine. 29 October 2008. Timewatch [18 Januar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图书
- Bond, Brian. The Unquiet Western Front, Britain's Role i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521-03641-2.
- Bean, Charles Edwin Woodrow. The 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 in France during the Allied Offensive. Official History of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14–1918 VI 1st. Angus and Robertson. 1942 [29 July 2015]. OCLC 410082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30).
- Blair, Dale. The Battle of Bellicourt Tunnel: Tommies, Diggers and Doughboys on the Hindenburg Line, 1918. Frontline Books. 2011. ISBN 9781848325876.
- Christie, Norm M. For King and Empire, The Canadians at Amiens, August 1918. CEF Books. 1999. ISBN 1-896979-20-3.
- Christie, Norm M. The Canadians at Arras and the Drocourt–Queant Line, August–September, 1918. CEF Books. 2005. ISBN 1-896979-43-2. OCLC 60369666.
- Christie, Norm M. The Canadians at Cambrai and the Canal du Nord, August–September 1918. CEF Books. 1997. ISBN 1-896979-18-1.
- Dancocks, Daniel George. Spearhead to Victory: Canada and the Great War. Hurtig. 1987. ISBN 0-88830-310-6. OCLC 16354705.
- Hanotaux, Gabriel. Histoire Illustrée de la Guerre de 1914 17. Paris: Gounouilhou. 1924. OCLC 175115527 (法语).
- Livesay, John Frederick Bligh. Canada's Hundred Days. Thomas Allen. 1919. OCLC 471474361.
- Lloyd, Nick. Hundred Days: The End of the Great War. Viking. 2013. ISBN 978-0-670-92006-8.
- Montgomery, Sir A. The Story of Fourth Army in the Battles of the Hundred Days, August 8th to November 11th, 1918.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20 [29 July 2015]. OCLC 682022494.
- Orgill, Douglas. Armoured Onslaught: 8 August 1918. New York: Ballantine. 1972. ISBN 0-345-02608-X.
- Priestley, R. E. Breaking the Hindenburg Line: The Story of the 46th (North Midland) Division. London: Unwin. 1919 [29 July 2015]. OCLC 671679006.
- Schreiber, Shane B. Shock Army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Canadian Corps in the Last 100 Days of the Great War. St.Catharine's, Ontario: Vanwell. 2004. ISBN 1-55125-096-9.
外部链接
- Maps of Europe during the Allied Hundred Days Offensive at omniatla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