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岩部落
瑞岩部落(泰雅语:Masitoban)或称迈西多邦,为南投县仁爱乡境内一泰雅族部落,亦被认为是较早出现之泰雅族部落之一。[1]
位置
人口
历史
瑞岩部落为迈西多邦与贴里荖两社合并而成的聚落。[2]
1930年(昭和三年)10月,台湾中部遭受豪雨侵袭,洪水侵袭部落不少房舍,于是再次迁移,本次迁移为沿北港溪上溯约400米,日本人称旁奥克(pon-oko),即迈西多邦之意。[1]
贴里荖(Telilao),亦称塔比伦或帖比伦,原位处塔比伦溪和北港溪交会处西南方的一处台地上。1914年(大正二年),能高郡将其位置南移到河对岸之山腹处,地名为可纳(Konao)。[2]1930年(昭和五年),配合总督府开山抚番的政策,开始在山地推广种植农耕取代打猎的采集生活,部落于是再搬迁瓦狠干(Vahingan,地点较原位置平坦),随后又移至迈西多邦社上方约200米处,定名塔比伦社。[3]
1945年(民国34年)中华民国接收台湾,迈西多邦改名瑞岩(取部落内分散石祥瑞之岩为意),塔比伦改名光复(以纪念政府光复台湾之功),至1969年(民国58年)合并两村舍为瑞岩。[4]
1999年921大地震后,因原部落所在地勘验出有致灾之虞,故迁建新部落至原部落西北方。[5]
2019年7月,经南投县政府规划,有意将部落迁至埔里镇乌溪南岸地区,以解决部落原先交通不便和可能的灾害问题,然此案尚未定案。[6]
特殊地标
村中有一泰雅族发祥圣石,相传为赛考列克亚族人诞生地,即位于斯巴洋(意为分手之地)台地上一座裂为两半之巨岩(族人称宾斯布甘),依据传说巨石在古代一裂为二,从中诞生了人类,由此繁衍出赛考列克族群。然而此传说并非流传于每一个泰雅族部落,至新北市乌来一带的北方泰雅族部落已无相关类似说法。[7]
设施
交通
目前新部落联外交通为兴建于民国83年(1994年)的瑞岩桥,因长期未修整而为青苔覆盖,近期为师大山服队员重新彩绘。[12]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仁爱乡公所. 發祥村介紹.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 ^ 2.0 2.1 2.2 沈明仁, 仁爱乡志. 發祥村. 南投. 2008.
- ^ 台中州能高郡役所. 台灣總督府資料庫-台中州能高郡.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
- ^ 仁爱乡公所, 发祥村讯. 本村沿革. 南投: 仁爱乡公所. 2001.
- ^ 南投县政府. 南投縣政府公報104年冬字第3期.
- ^ 赖香珊. 翠巒、瑞岩部落遷建埔里有譜 居民期待. 联合报. 2019-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 ^ 洪惟仁, 台湾语言地图集. 北部泰雅族群語言分布. 台北: 前卫出版社. 2019.
- ^ 南投縣警察局仁愛分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 ^ 南投縣立發祥國小網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 ^ 台灣長老教會柄史布淦教會.
- ^ 春陽中華殉道聖人堂.
- ^ 发祥村讯, 发祥村讯. 新聞消息. 南投: 仁爱乡公所.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