溲种法
溲种法,是一种古代的农业技术,始于中国西汉时期。据中国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三、溲种法〉记载,使用溲种法耕种可使农产量提高(“治种如此,则收常倍。”)。[注 1]
作法
溲种法共有两种,“后稷法”和“神农法”。虽然两种方法的作法不同,但原理一样。农民都会在种子外面包上一层以蚕矢和羊矢为主要原料、附加药物的粪壳。在“后稷法”方面,农民会用斫碎了的一石马骨,加上三石水煮沸三次,再漉出骨渣。然后把五粒附子放在骨汁内浸渍。过了三至四天后,他们会取出附子,并用分量相等的蚕粪和羊粪加进骨汁内揽拌至稠粥状。在播种前二十天,他们把种子放在骨汁内搅拌,从而令稠汁黏附在种子的表面。[注 2]
至于“神农法”方面,农民把斫碎了的马、牛、羊、猪、麋、鹿等骨加上三斗雪水煮沸三次。其后漉去骨渣,用清汁来浸渍附子。每一斗骨汁浸渍五粒附子。经过五天后,他们取出附子,再把等量的麋粪、鹿粪和羊粪捣烂,放进清汁中均匀地搅拌。待晴天温暖的时候,农民就进行溲种直至附在种子上的稠汁晒干。另外,用煮蚕虫缫丝的水来调粪溲种亦可达到以上的效果。[注 3]
种子在处理后就可以拿去播种。当出苗的时候遇上大旱灾,溲种过的种子也能达致免虫和耐旱的功效。而这些处理过的种子可以促进种子萌动、麦苗生长、种肥以及杀虫防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小麦的吸水力。当小麦增加了吸水力,作物的抗旱能力便会提高。而抗旱能力提高则会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注 4]。现今欧洲农民从种子公司买回来的种子都经过特殊的“种子包衣技术”处理,骤眼看似是从药房的糖衣药丸。类似的种子处理技术在中国西汉时期已经采用。不过尚未有研究证明种子包衣技术是受溲种法的启发而来。[1]而“溲种法”和“区田法”同是较有名的农业技术[2]。
相关条目
注释
- ^ 见刘学铫《中国文化史讲稿》(2005年由知书房出版)第315页〈附录四 中国历代水利建筑成就简表〉。
- ^ 见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三、溲种法〉原文描述:“又马骨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渍附子五枚;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蚕矢羊矢各等分,挠令洞洞如稠粥。先种二十日时,以溲种如麦饭状。常天旱燥时溲之,立干;薄布数挠,令易干。明日复溲。天阴雨则勿溲。六七溲而止。辄曝谨藏,勿令复湿。至可种时,以余汁溲而种之。则禾不蝗虫。”。
- ^ 见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三、溲种法〉原文描述:“验美田至十九石,中田十三石,薄田一十石,尹择取减法,神农复加之骨汁粪汁溲种。锉马骨牛羊猪麋鹿骨一斗,以雪汁三斗,煮之三沸。以汁渍附子,率汁一斗,附子五枚,渍之五日,去附子。捣麋鹿羊矢等分,置汁中熟挠和之。候晏温,又溲曝,状如后稷法,皆溲汁干乃止。若无骨,者缲蛹汁和溲。”。
- ^ 见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三、溲种法〉原文描述:“如此则以区种,大旱浇之,其收至亩百石以上,十倍于后稷。此言马蚕皆虫之先也,及附子令稼不蝗虫;骨汁及缲蛹汁皆肥,使稼耐旱,使稼耐旱,终岁不失于获。”。
参考来源
- ^ 燦爛的中國文明〈中國古代醫學 溲種法〉. 中国文化研究院. 2019 [2021-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 ^ 左振坤、张涛、商逸. 中國歷史故事.秦漢卷. 额尔古纳. 200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