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枪
毛瑟枪是一种前装滑膛长枪,于16世纪初期首度登场,作为能够穿透板甲的重型火铳变体。[1]然而,随着16世纪中期重甲使用逐渐减少,这种毛瑟枪的型态逐渐消失。尽管如此,“毛瑟枪”这个术语作为滑膛长枪的通用名词延续至19世纪中叶。[2]进入19世纪,由于使用米尼弹的来福毛瑟枪(在现代术语中简称为来福枪)的普及,[3]以及卡西米尔·勒福舍于1835年引入的使用自含式弹药的后膛装填火器与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于1860年生产的首批可靠连发来福枪的发展,[4] 毛瑟枪式微。当连发来福枪普及时,它们简称为“来福枪”,宣告毛瑟枪时代的结束。
词源与术语
根据线上词源字典,“毛瑟枪”一词源自法语“mousquette”,意指雄性麻鹰。[5]另一种理论认为它源自16世纪法语“mousquet,-ette”,这源自意大利语“moschetti,-etta”,意指弩的箭矢。在意大利语中,“moschetti”是“mosca”(苍蝇)的缩小形式。[6]
毛瑟枪的构造
毛瑟枪构件涵盖扳机护圈、刺刀、锁机等。早期的毛瑟枪和轮式锁机被随后的燧发锁机取代,最终由击发锁机接替。[7][8][7]在中国和日本等地,燧发锁机未普及,直至19世纪,击发锁机才被引入。[9]18世纪后期,毛瑟枪经过多项改进,包括1750年增加的止动装置以防止扳机卡在半扣槽,[10]1770年引入的滚珠轴承以减小摩擦、增加火花,[10]以及1780年增加的防水盘。[10][页码请求]
弹药
16至17世纪的火枪手使用预测量的火药和铅弹。米尼弹于1840年代开发,是一种子弹形状而非球形的弹药。[11]米尼弹的扩展裙边设计使其适合来福枪管使用,导致所谓的“来福枪毛瑟枪”在19世纪中叶广泛使用。米尼弹的直径足够小,即使在多次射击后的枪管中被黑火药残留物沾污,也能像圆球一样快速装填,而其扩展裙边确保与枪管紧密贴合,并在射击时给予子弹良好的旋转,使来福枪的有效射程达数百码。.[12]
附件
一些毛瑟枪通条配备螺纹末端,允许使用不同附件。其中一个常见附件是球螺丝或球拔,这是一种可以拧入铅球并取出的螺丝,类似于使用开瓶器取出酒瓶塞的原理。另一个附件称为螺母,用于清除枪管中的碎屑,如未排出的纸质垫料。某些螺母设计坚固,甚至可用来取出卡住的弹药。螺母还可与一块布一起使用以清洁枪管。[13][页码请求]
历史
毛瑟枪于1521年在欧洲出现,作为能够穿透重甲的重型火铳。随着重甲的衰退,重型毛瑟枪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毛瑟枪”这个术语作为肩射火器的通用名称直至19世纪。
亚洲地区
毛瑟枪于1500年左右传入印度,[14]1516年传入大越,[15]1540年传入东南亚。[16] 16世纪末缅甸的文献记载,缅甸国王明康二世因防御者使用类似毛瑟枪的小型火器而不敢攻击被围困的卑谬镇,这些火器可能是早期的火铳或墙炮。[17]
南亚地区
葡萄牙人在1505年征服斯里兰卡海岸和低地时可能已引入毛瑟枪,因为他们常在战斗中使用短枪管毛瑟枪。斯里兰卡的原住民很快开始制造自己的毛瑟枪,具有独特的双叉枪托、长枪管和小口径,使其在引导和使用火药能量方面更有效。[18]
中东地区
波斯的萨法维帝国最初对枪械有所抵触,但很快掌握了制造和使用技术。1572年9月24日,威尼斯特使Vincenzo di Alessandri向十人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波斯士兵携带和使用的武器包括剑、长矛和火铳。[2]
日本
在日本战国时代,葡萄牙商人于1543年将火铳引入日本,并在1560年代开始批量生产。至16世纪末,日本的火器生产达到巨大规模,使日本在朝鲜入侵中取得成功。[19]
中国
火铳从明朝起进口,但明朝直到1548年才开始使用火绳枪。“鸟枪”这个术语在中国用以指代火铳,可能在葡萄牙火铳之前,土耳其火铳已经传入中国。[20]
韩国
在朝鲜王朝期间,1592年至1598年与新统一的日本进行的一场战争促使朝廷进行军事强化,其中一个核心元素是采用火绳枪。至1607年,朝鲜火枪手已按照戚继光的方式进行训练,并根据这位汉族领导人的《纪效新书》编制训练手册。
欧亚大陆以外
在1805年至1843年的新西兰毛瑟枪战争期间,至少发生500场冲突,各种毛利部落经常使用贸易毛瑟枪和传统毛利武器。毛利人最初使用的廉价伯明翰毛瑟枪专为粗粒黑火药设计,且较短枪管版本更受喜爱。[21]
被来福枪取代
毛瑟枪作为滑膛火器,缺乏来福膛线以使子弹旋转,增加其准确性。米尼弹的发明解决了来福枪装填问题,使来福枪在19世纪中叶成为主要的步兵火器。[1]
另见
参考资料
- ^ 1.0 1.1 Arnold 2001,第75-78页.
- ^ 2.0 2.1 Adle 2003,第475页.
- ^ Willbanks 2004,第12页.
- ^ Willbanks 2004,第15, 17页.
- ^ musket.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4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 ^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 T. F. Ho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88 (ISBN 0-19-283098-8) p. 305.
- ^ 7.0 7.1 Needham 1986,第444页.
- ^ Needham 1986,第456页.
- ^ Needham 1986,第467页.
- ^ 10.0 10.1 10.2 Phillips 2016.
- ^ Minie Ball. HistoryNet.com. 7 April 2011 [4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8).
- ^ How far is "musket-shot"? Farther than you think.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llthingsliberty.com. 26 August 2013 [4 Sept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6).
- ^ "Images of the recent past: readings i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By Charles E. Orser, Published by Rowman Altamira, 1996
- ^ Khan 2004,第131页.
- ^ Tran 2006,第107页.
- ^ Andrade 2016,第169页.
- ^ Howard Ricketts, Firearms (1962)
- ^ Perera, C. Gaston. "Chapter V: Weapons Used, Firearms." Kandy Fights the Portuguese. Colombo: Vijitha Yapa Publications, 2007. 83 to 102. Print.
- ^ Firearms: A Global History to 1700 by Kenneth Chase
- ^ Chase 2003,第144页.
- ^ Andrade 2016,第183页.
参考书目
- Adle, Chahryar,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Development in Contrast: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2003
- Andrade, Tonio, The Gunpowder Age: China,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ISBN 978-0-691-13597-7.
- Arnold, Thomas, The Renaissance at War, Cassell & Co, 2001, ISBN 0-304-35270-5
- Chase, Kenneth, Firearms: A Global History to 17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521-82274-2.
- Khan, Iqtidar Alam, Gunpowder and Firearms: Warfare in Medieval Ind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Needham, Joseph, Science & Civilisation in China, V:7: The Gunpowder Ep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0-521-30358-3.
- Phillips, Henry Prataps, The History and Chronology of Gunpowder and Gunpowder Weapons (c.1000 to 1850), Notion Press, 2016
- Tran, Nhung Tuyet, Viêt Nam Borderless Histori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