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六安人,祖籍江西饶州,中华民国政治家,历任参谋总长、国务卿、国务总理、临时执政。在任期间,反对帝制、总统制,再造共和,提倡责任内阁制,主张武力统一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带领中国成为战胜国,加入国际联盟,并迫使外蒙古撤治。下野后隐居天津和上海,1936年病逝。著有《正道居集》。
段祺瑞 段启瑞 | |
---|---|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 |
任期 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 | |
前任 | 黄郛(大总统,国务院摄行) |
继任 | 胡惟德(国务院摄行) |
中华民国边防督办 | |
任期 1919年7月21日—1920年7月19日 | |
前任 | (自己,参战督办) |
继任 | (职务裁撤) |
中华民国参战督办 | |
任期 1917年12月18日—1919年7月21日 | |
前任 | (职务设立) |
继任 | (改任边防督办) |
讨逆军总司令 | |
任期 1917年7月3日—1917年7月16日 | |
前任 | (职务设立) |
继任 | (职务裁撤) |
中华民国参谋总长 | |
任期 1916年3月23日—1916年4月23日 | |
前任 | 冯国璋(未就任) 唐在礼(代理) |
继任 | 王士珍 |
中华民国国务总理 | |
任期 1913年5月1日—1913年7月31日 (陆军总长代理) | |
前任 | 赵秉钧 |
继任 | 熊希龄 |
任期 1916年4月22日—1917年5月23日 (第8任国务卿、第9任国务总理) | |
前任 | 徐世昌(国务卿) |
继任 | 伍廷芳(代理) |
任期 1917年7月14日—1917年11月22日 (第11任,正任) | |
前任 | 江朝宗(代理) |
继任 | 汪大燮(代理) |
任期 1918年3月23日—1918年10月10日 (第13任,正任) | |
前任 | 钱能训(代理) |
继任 | 钱能训(代理) |
湖北省都督 | |
任期 1913年12月19日—1914年2月1日 | |
前任 | 黎元洪 |
继任 | 段芝贵 |
河南省都督 | |
任期 1914年2月13日—1914年4月3日 | |
前任 | 张镇芳 |
继任 | 田文烈 |
大清湖广总督 (未就任) | |
任期 1911年11月17日—1912年2月12日 | |
前任 | 段芝贵(未就任) |
继任 | (清朝灭亡) |
大清江北提督 | |
任期 1910年12月18日—1911年10月23日 | |
前任 | 雷震春 |
继任 | 杨慕时 |
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督办 | |
任期 1906年5月8日—1910年12月18日 | |
前任 | 冯国璋 |
继任 | 赵理泰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字 | 芝泉 |
号 | 正道居士 |
出生 | 1865年3月6日 同治四年二月初九 大清安徽省庐州府六安县 |
逝世 | 1936年11月2日(71岁) 民国二十九年九月十九 上海法租界盛宣怀公馆 |
死因 | 胃溃疡 |
墓地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万安公墓西部陵区 |
籍贯 | 江西省 饶州府 |
国籍 | 大清(1865—1912) 中华民国(1912—1928) 中华民国(1928—1936) |
政党 | 皖系 安福俱乐部(安福系) |
配偶 | 吴氏 张佩蘅 |
儿女 | 段宏业(子) 段宏范(子) 段宏淑(女) 段宏彬(女) 段宏巽(女) 段宏筠(女) 段宏荃(女) |
父母 | 段从文(父) 范氏(母) |
学历 | 北洋武备学堂 普鲁士军官学校 |
著作 | 《训练操法详析图说》 《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电》 《乞共和第二电》 《正道居集》 |
宗教信仰 | 佛教 |
获奖 | 二品花翎(1902年) 奋勇巴图鲁(1902年) 头品顶戴(1910年) 建威上将军(1914年授予) |
军事背景 | |
服役 | 清末新军(1885—1912) 北洋陆军(1912—1926) |
军衔 | 陆军上将(1912年授予) |
参战 | 甲午战争(1895年) 与义和团之战(1900年) 辛亥革命(1911年) 府院之争(1916年) 护法运动(1917年) 张勋复辟(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 外蒙古撤销自治(1919年) 直皖战争(1920年) 三一八惨案(1926年) |
经历
|
生平
早年
段氏祖籍江西饶州,明末迁英山,清初迁安徽寿县,清末再迁安徽六安。祖父段佩,属李鸿章组建的淮军,以军功累提督,授振威将军,曾杀当地土豪刘楠、刘枢,与刘家结怨。父段从文,在乡务农,母范氏。[1]
幼年及入伍
1865年(同治四年),段祺瑞生于安徽六安太平集,为段佩长孙。[1]
1868年,段佩在外,刘家寻仇,父母携段祺瑞避安徽寿州。1870年,段佩回乡,声势浩大,全家迁合肥西乡,置田百余亩。[1]
1872年,段佩驻江苏宿迁,统领刘铭传军马队三营,他把段祺瑞接到身边,送私塾读书,又为段氏定下姻亲,女方为宿迁举人吴懋伟的女儿。[1]
1878年,段佩卒于任所,段祺瑞转学合肥西乡,一年多后因贫辍学。[1]
1881年,段祺瑞只身投奔族叔、威海某营管带段从德,补军营哨书。[1]
1882年,父亲在探访回家途中遭劫杀,不久破案,凶手伏诛。次年,母亲悲伤过度去世。段祺瑞将父母合葬于合肥西乡。[1]
学习经历
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紫竹林创办武备学堂,杨宗濂为总办,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炮科一期。在天津,段祺瑞学习兵法、地形、军器、炮台、算法、测绘、国文等课程,“力学不倦,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时。”还修好从德国进口的管退炮瞄准器,受学校器重。1886年,段祺瑞赴合肥与吴氏完婚。[1]李鸿章至武备学堂考察,其他学生连射六炮都未中浮靶,段祺瑞每发必中。李鸿章又问了一些试题,段祺瑞对答如流,李鸿章叹:熟知军事,俾易造就,是一个可用之材![2]
1887年,以最优等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分配旅顺炮台监修。次年生子宏业。冬,李鸿章奏派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赴德意志帝国,第一批共五人,名单初呈时未有段祺瑞名,李鸿章予以修改。[2]另一说段祺瑞考取第一名。[1]另外四人为:商德全、吴鼎元、滕毓藻、孔庆塘。
1889年春,五人抵柏林,在普鲁士军官学校学理论与操练,之后到埃森市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弗里茨·克虏伯与李鸿章交好,曾亲往梅喷射击场授课。次年春,光绪帝特使洪春偕弗里茨探望留学生,五人操演各式口径的大炮,十分成功。其他四人先行回国,段祺瑞继续学习弹壳加工、铣磨来福线、灌制优等钢技术,以及火炮构造、保养等课程。冬,回国。[2]
回国初期
段祺瑞入禀李鸿章,李审视一番他的辫子,和颜悦色地说:你的责任是报效国家而不是剪辫子。段祺瑞感到惭愧,因为他很想剪掉。[2]先任天津机器制造局委员,1891年改任威海随营武备学堂教习。
1895年,日军围困威海卫,段祺瑞带学生搬运炮弹,又操作大炮与日军激战。[2]
中年
清朝
结交袁世凯
甲午战争大清惨败,刘坤一、张之洞等举荐浙江温处道袁世凯练兵,光绪帝下令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新军采德国建制,按德军教条训练,装备全由德国进口。袁世凯又从淮军、天津武备学堂和李鸿章等处选拔一批军官,段祺瑞主管炮兵,又任炮兵学堂监督。[1]
1898年,段祺瑞升叙加衔。12月,袁世凯新军编入武卫军,改称武卫右军,由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节制。冬,荣禄派段祺瑞等赴日本观操。回国后编纂《训练操法详析图说》。[1]
光绪廿六年二月,袁世凯任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段祺瑞随往。次年吴氏病逝于济南。袁世凯将表侄女张佩蘅许配给段。张佩蘅幼年丧父,由袁世凯夫妇养大,其祖母即袁世凯之姑母。袁世凯又请段总办随营学堂。萧县徐树铮投奔段氏,拜为记室。1902年,袁世凯奏段氏总办学堂卓有成效,镇压广宗、威县义和团有功,遂赏戴花翎、加奋勇巴图鲁。[1]
训练新军
1903年10月,清政府决定设立练兵处,统辖新军训练,同年12月袁世凯兼任练兵处会办大臣,因袁世凯推荐,段祺瑞升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此时段祺瑞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段被称为“北洋之虎”[3]。1904年,段祺瑞兼任常备军第三镇翼长署理;1905年2月正式升任新军陆军第四镇统制,驻军天津马厂,同年进行的河间秋操演习段祺瑞担任北军总统。
1906年,段祺瑞改任陆军第三镇统制兼北洋武备学堂督理,1906年3月被任命为福建省汀洲镇总兵,段祺瑞南下赴任。5月8日,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在保定成立,段祺瑞任督办[4]:27。段祺瑞在北洋军系影响力是基于他长期主掌军队训练及养成,新军逐渐编练成形的同时,段祺瑞也逐渐在军队中植入属于他专属的伦理性影响力。
1909年1月2日,袁世凯一度失势,遭清政府下令“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临别前将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段祺瑞则在同年12月回任陆军第六镇统制。
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头品顶戴。12月18日加侍郎衔,外放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淮安清江浦,负责本地治安。
共和双电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袁世凯将段祺瑞召回北京,10月25日段祺瑞升任清军第二军军统;第二军随后开拔南下与第一军(军统冯国璋)一同清剿革命党,清廷增封段祺瑞为湖广总督。由于袁世凯与革命党间持续进行谈判,南下清军并未尽全力扫除武汉当地之敌;待11月13日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取得职权后,段祺瑞除湖广总督之位外会办抚剿事宜;由于冯国璋攻克武汉三镇进度过顺,11月28日袁世凯任命段祺瑞调任第一军军统,第二军军统换由冯国璋担任。12月5日,段祺瑞下令第一军退出汉阳,开始进行南北议和,革命军黄兴、孙文等同意,倘能促使宣统退位,可由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等北洋军五十位将领联名发布徐树铮起草的《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5],向隆裕太后逼宫,不久,段祺瑞又发表《乞共和第二电》[5],直接挑明“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直接以武力恐吓隆裕太后,隆裕于2月12日颁降懿旨,接受优待条件,溥仪退位,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中华民国
袁段反目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同时出任陆军总长。
1913年7月,段祺瑞代理国务总理,组成段祺瑞临时内阁,调兵镇压二次革命;12月陆军总长一职由周自齐接任。此后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领河南都督,镇压白朗起义。
1914年2月,袁世凯段祺瑞召回北京述职,其湖北都督由段芝贵、河南都督在4月由田文烈接任;1914年5月,袁世凯增设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试图收回由陆军部主控的军权,段祺瑞担任陆军总长;段祺瑞因不满这个调任,在陆军总长一职任内主要业务都由亲信徐树铮定夺。6月30日,段祺瑞获授建威上将军,兼管理将军府事务[6]。11月,日本军队占领青岛,段祺瑞主张与日本决一死战。此后,袁世凯与段祺瑞的不和日趋浮上台面。
1915年5月“二十一条”签订后,段祺瑞告病辞职,赴西山养病,8月29日,袁世凯批准他辞去陆军总长一职,由王士珍接任,但仍留管理将军府事务及统率办事处办事员[7]。袁世凯在1915年底推行洪宪帝制时,段表示不拥护帝制。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制,23日,委任段祺瑞为参谋总长[8],4月22日,改任国务卿[9]。
府院之争
6月6日,袁世凯病逝,7日,黎元洪接任大总统,段祺瑞依旧担任国务总理,但二人对政事处理方向不同,21日,段祺瑞提出辞职,虽然段祺瑞同意留任[10],府院之间不和,由此而起。8月,总统府秘书长丁世峄与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互争事权,段祺瑞又再辞职,虽然段很快便被劝回[11],但两方互斗,没有停息。段祺瑞成为北洋政府内皖系的领袖。
1917年5月,段祺瑞因对德国宣战一事,与国会闹翻,督军团又从旁怂恿,要求解散国会,迫使大总统黎元洪于23日将段祺瑞免职[12],引发由张勋领导的溥仪复辟。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于天津马厂誓师镇压。
战败下野
虽然溥仪复辟失败,但黎元洪拒绝复总统任,只得由冯国璋继任;段祺瑞无意重开国会,使孙文等革命党人有借口在广州发起护法运动,南北因此分裂,冯、段二人对于统一中国的方式,意见相阻,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1917年8月14日,中国对德国及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一战,并派华工到欧洲,及换取列强对中国如大国的待遇。9月下旬,湘南护法战争爆发,段祺瑞派兵入湖南讨伐护法军。11月14日,北军总司令王汝贤和副司令范国璋二人突然通电全国,要求停战,段祺瑞大吃一惊,11月22日,他辞去了总理职务[13]。为要安抚段祺瑞皖系军阀,12月18日,冯国璋任命段为督办参战事务[14]。
1918年3月18日,北军夺回湖南岳州,主战派士气大振,翌日(19日),曹锟等二十多人联名请段祺瑞出山[15],段便于23日复职总理[16]。同年10月10日,冯国璋大总统的任期届满,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段表面与冯国璋约定共同下野[注 1],但持续透过安福系在幕后操纵政权。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军战败被击溃。皖系势力自此被完全瓦解,段亦随即彻底失势下野,退隐天津并甚少过问政事。
晚年
南北和议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甲子兵变,推翻大总统曹锟,先邀请孙中山北上,后与奉系妥协,请段祺瑞出山,出任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国家元首。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称“外崇国信”,承认一切不平条约继续有效[18]:43。针对孙中山主张召开国民会议,段祺瑞宣布召开善后会议,只限各省首领、各省区长官、有功勋及特殊资望者,不包括人民代表[18]:43。
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正式下取消法统令,废除断续运行12年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由中华民国临时参政院替代之。
隐居天津
1926年3月18日,发生北洋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鹿锺麟驱逐,避入东交民巷法使馆。后联奉军不成,20日下野返天津日租界隐居,作寓公潜心礼佛,自号“正道居士”。
1928年7月3日蒋抵北平后,听闻段祺瑞之安福系在天津活动之说,乃以学生身份致书段氏,劝其爱惜令名:“弟子蒋介石谨致敬于芝泉夫子座前,而问起居……中正与先生别垂二十三年,知先生或忆当年弟子中有蒋志清其人者。此二十三年中,先生几度秉国大政,备极喧赫;而中正始终追随先总理,奔走革命,致力扑灭奉先生为领袖之北洋军阀,历尽艰苦,而未尝偶一修音问者公也。今燕云收复,北伐即告完成,中正身临旧都,未遑宁处,上书敬候居者私也。公私之间,截然有鸿沟在。……中正对于先生已往翊赞共和之勋绩,深知尊重,无敢或忘;并深愿先生爱惜令名,善用勋望,以固革命之基,而奠共和之实,使天下后世皆知先生救国爱民之真诚,而不终为奸邪宵小之所误,是则公私之幸也。语曰:君子爱人以德。辄敢以弟子之私,布其诚悃,惟希鉴察。”[19]:161-162
移居上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就多次到天津日本租界区秘密会晤溥仪、郑孝胥、段祺瑞、吴佩孚等人,欲在东三省和华北地区扶植代理人。[20]
1932年,据阎锡山日记,段祺瑞使人来访,欲出兵平津攻打张学良,掌权华北以对抗国民政府:“合肥(即段祺瑞)使人来云:北方军人均一致倒张,倒后段可收回东省,北方另成政府以抗南,只俟公一诺。余答曰:未闻内乱愈张而外患能息者。日,大国也,不可测度,请段公勿受其欺。此为四月间事。五月间复专使来云……七月下旬,复由王军长寄语云:外交、内部均已办妥,拟入宋哲元军中,效马厂誓师法,通电抗日驱张,只得公一诺即行发动。余曰:外患已成,国固不幸,然负咎有人,段公此举,恐以救国之心,蒙乱国之责。”[20]
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华北情势危急,蒋恐段祺瑞为日人利用,乃请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作为特使,持其亲笔函赴天津,往见段氏,邀请南下;段氏亦恐遭日人劫持,经思考后决定接受,于1月21日凌晨离开天津南下,1月22日抵达南京,蒋亲自于下关码头迎接[19]:162。1月23日,蒋复陪同段氏往谒中山陵,向孙致意,并“与之畅谈辛亥年要求共和通电以前之历史”,谓:“此老骨格与精神,求之当世不可多得也”,午夜蒋送段氏登车赴上海定居[19]:162。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其宅邸位于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盛宣怀公馆;日后该公馆先后成为日本国驻沪领事馆、日本国驻沪总领事官邸,旁边为上海图书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在其附近。
对于段祺瑞的悬崖勒马,国民政府财政部每月支付2万元的巨款,用以维持段祺瑞及其家人旧属的生活。[20]1935年,段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逝世
1936年11月2日,段氏于上海病逝[19]:162,享年71岁。遗嘱:[21]
“ |
余年已七十有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生平不喜多言,往日曲突徒薪之谋,国人或不尽省记,今则本识途之验,为将死之鸣,愿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则余生虽死犹生,九原瞑目矣。
|
” |
11月3日,蒋致电中央,以其“赞成共和与再造之功,殊不可没”、“实为元勋”,建议国葬,指示军事委员会及军政部派员协助治丧;又亲撰挽联。[19]:162
褒恤令:[22]
前临时执政段祺瑞,持躬廉介,谋国公忠。辛亥倡率各军赞助共和,功在民国。及袁氏僭号,洁身引退,力维正义,节概凛然。嗣值复辟变作,誓师马厂,迅遏逆氛,卒能重奠邦基,巩固政体,殊功硕望,薄海同钦。兹闻在沪溘逝,老成凋谢,惋悼实深,应即予以国葬,并发给治丧费一万元。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用示国家笃念耆勋之至意。此令!
中华民国行政院
蒋审视此令后,又说:“段氏对于国家确有不没之功,于己之师生关系尤无任哀悼也。”[19]:162
段氏葬于万安公墓。
历代内阁
1916年段祺瑞第一次内阁
1916年4月23日成立。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陆徵祥(后由曹汝霖兼署),内务总长王揖唐,财政总长孙宝琦,陆军总长段祺瑞兼,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章宗祥,教育总长张国淦,农商总长金邦平,交通总长曹汝霖(大半由梁士诒决定),参谋总长王士珍,审计院长庄蕴宽。1916年6月30日改组,1917年5月23日因府院之争结束。
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唐绍仪(唐未到前由陈锦涛兼署,9月唐抵达,因督军团通电反对,旋即辞职,伍廷芳接任),内务总长许世英,财政总长陈锦涛,陆军总长段祺瑞(兼任),海军总长程璧光,司法总长张耀曾(张耀曾未到前由张国淦兼署),教育总长孙洪伊(次长吴闿生代理,范源濂继任总长,孙洪伊改任内务总长,原内务总长许世英改任交通总长),农商总长张国淦,交通总长汪大燮。
1917年段祺瑞第二次内阁
1917年7月17日成立,11月22日因第二次府院之争结束。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汪大燮、内务总长汤化龙、财政总长梁启超、陆军总长段祺瑞兼、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林长民、教育总长范源濂,农商总长张国淦、交通总长曹汝霖。
1918年段祺瑞第三次内阁
1918年3月29日成立,12月13日因新国会(安福国会)成立结束。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陆徵祥、内务总长钱能训、财政总长曹汝霖兼,陆军总长段芝贵、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朱深、教育总长傅增湘、农商总长田文烈、交通总长曹汝霖、机密院院长曹泾沅。
西原借款
西原借款为1917年至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
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后,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镇压孙中山倡导的护法运动,以中国权利为抵押品,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亿日元。其中由西原龟三与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商办议定的有吉会铁路、满蒙四铁路、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森林和金矿、有线电信、参战、交通银行等八项借款,共计1.45亿日元。
通过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权益大量抵押给日本。
西原借款所得款项,日后用于财政性支出占65.22%,军费占总支出占25.40%。
中日协定
1918年5月16日,日本陆军少将斋藤季治郎与段祺瑞政府代表靳云鹏,在北京秘密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日又签订《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与日本采取“共同防敌”的行动;日本在战争期间可以进驻中国境内;日军在中国境外作战时,中国应派兵声援;作战期间,两国互相供给军器和军需品。
通过“协定”,日本派出大批军队进入中国东北,此时沙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对上德国处于苦战状态,于是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东三省的战略地位,中国东北面临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局面。
六不总理
段祺瑞是当时少有的人品高尚的廉洁官员。他一生做人信条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当时,达官贵人多有三妻六妾,段祺瑞的第四位姨太太貌美且知礼,段祺瑞很喜欢。但得知她已经有了意中人之后,段祺瑞便忍痛割爱,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让姨太出嫁的事,在当时民国社会传为佳话,此外,段祺瑞一生没有房产,从来不收礼,晚年保持气节,拒绝与日本军部合作。其人格与作风,是中国政治中的一股清流[23]。
评价
- 1918年3月,段祺瑞复任总理时,有评论说:“段氏头脑简单,目光不远,固尽人而知之;然此外段氏尚有极大之病,即止以包围其左右之二三人为人物。盖彼以为全国之人物止有徐树铮、吴光新等,此外,彼概无所感触。自此点言之,谓段氏为澈头澈尾之军人,甚为妥当;谓澈头澈尾之非政治家,亦极妥当……或谓其最大之病在好好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殊不知彼实不知何为好何为恶,盖一单纯浑朴之人也。以上所言,指其短处,然尚有长处 —— 即有肝胆、重言诺、肯负责。此三长处虽不足掩其短,然求诸全中国露头角之人物,无一可以比肩。”[24]
著作
段祺瑞晚年喜好吟咏,有《正道居诗》、《正道居诗续集》、《正道居感世集》、《正道居感世续集》等,后合编为《正道居集》,计有文八篇,诗三十五题五十四篇。
香港学者陈炜舜积数年之力,在《正道居集》的基础上补辑逸作,包括文(联、颂)三十二篇、诗十题十篇,集合近三十位青年学人撰写解题、注释,附以〈剪影集锦〉与〈公文电报选辑〉,编成《段祺瑞正道居诗文注解》(台北:万卷楼,2020年3月)[29]。
影视作品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胡晓. 段祺瑞年譜.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6.
- ^ 2.0 2.1 2.2 2.3 2.4 胡汉辉; 厦门市档案局. 胡里山砲臺與洋務運動.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2年.
- ^ 万鲁建. 段祺瑞旧居(图). 天津日报. 2023-04-18 [2024-09-21].
- ^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 5.0 5.1 1925年12月30日,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徐树铮于廊坊车站遭冯玉祥仇杀. [2018年4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4月3日).
-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4-07-01, (773号) [2023-03-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17).
-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5-08-30, (1190号)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16).
-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6-03-24, (78号)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4).
-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6-04-23, (108号).
- ^ 段祺瑞辭職之前因後果. 时事新报 (上海). 1916-06-28.
黎段间之感情,本极落落,七日就职以来,彼此相见不过四次,无怪隔阂之深。二十一日段氏既提出辞职书,遣人向黄陂致意,辞气甚为决绝,翌日黄坡坚邀段氏入府午饭,有徐菊人、汤济武在座,黄陂竭力周旋,段氏之意已回,遂允月内暂不言去,退后复经徐等再三慰解,段乃提出‘军国大事既由国务院负责,元首应端拱受成’一语,以为承诺留职之附带条件
- ^ 段總理辭職之內幕·兩秘書長之爭權. 新闻报 (上海). 1916-08-30.
-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7-05-24, (491号) [2023-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11).
-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7-11-23, (666号) [2024-01-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30).
-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7-12-19, (692号).
- ^ 曹錕等勸合肥原電. 北京日报 (北京). 1918-03-22.
咸以声望素著,中外信仰者,非公莫属……伏维我公再造共和,功在民国……际此一发千钧,宁忍坐视不救?锟等已互相约定,我公如允任揆席,则同人等誓当一致,共扶危局……论情论事,皆当俯就,伏乞准如所请,惠然出山
-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8-03-24, (778号).
- ^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
- ^ 18.0 18.1 王尔敏校订. 现代教育研究社编辑委员会 , 编.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现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吕芳上策划,王奇生、汪朝光、邵铭煌、林桶法、金以林、黄道炫、杨维真、刘维开、罗敏著. 《蔣介石的親情、友情與愛情》. 台北市: 时报文化. 2011-03-18.
- ^ 20.0 20.1 20.2 张耀杰《晚年段祺瑞的政治投机》,载《同舟共进》2016年03期. [2022-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 ^ 陈炜舜. 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 台北: 万卷楼. 2020年.
- ^ 國民政府令褒揚撫卹段祺瑞特予國喪並發給治喪費一萬元及其國葬事宜派葉楚傖等人為籌備委員. 国史馆. [2022-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 ^ “六不总理”段祺瑞. 中国新闻网. 2011-10-08 [2024-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7) (中文).
- ^ 北京特約通訊. 时事新报 (上海). 1918-04-02.
- ^ 吴佩孚评价段祺瑞:天下无公 正未知几人称帝. 凤凰网. [2012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中文(中国大陆)).
- ^ 段祺瑞因枪杀学生而终身吃素忏悔?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4-02.
- ^ 林本源. 《三一八惨案始末记》. 1926.
- ^ 王楚卿. 《段祺瑞公馆见闻》. 《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一辑.
- ^ 民國大軍閥著作罕有結集──《段祺瑞正道居詩文註解》後記. 灼见名家. [2020年] (中文(台湾)).
来源
- 书籍
- 吴廷燮:《合肥段公年谱》
大清
| |||||||||||||||||||||||||||||||||
---|---|---|---|---|---|---|---|---|---|---|---|---|---|---|---|---|---|---|---|---|---|---|---|---|---|---|---|---|---|---|---|---|---|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 |||||||||||||||||||||||||||||||||
中国国家元首 | |||||||||||||||||||||||||||||||||
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